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基于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的绿色发展效应,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两种集聚与产业自身绿色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采用空间模型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对周边生产性服务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呈倒“U”型,而多样化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此外,分地区检验发现: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影响与整体结果一致,而多样化集聚起直接推动作用;中部地区两种集聚的影响均呈倒“U”型,但各省专业化集聚水平已接近甚至突破了拐点;西部地区仅有专业化集聚的影响显著并呈“U”型,区域内各省仍在曲线左侧,尚未发挥出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2008~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年鉴数据,测度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水平及两产业的协同集聚水平,然后利用多元线性模型分析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整体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但各地区具有较大差异;上海市的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一直处于长三角地区的最前沿;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强度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协同集聚水平具有提升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政府干预、科研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变革通过影响资金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对不同产业集聚模式的集聚效应产生影响。利用2011~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变革对不同产业集聚模式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数字化变革对不同产业集聚模式的影响均呈现U型特征,不同规模城市在数字化变革下的产业集聚模式存在差异,小城市和大城市倾向于产业多样化,中等城市则倾向于产业专业化。鉴于此,各城市应继续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产业供给层面的数字化程度;不同规模城市应当基于自身发展水平和数字化程度,因地制宜地选择集聚模式,小城市不能过度专业化,中等城市应避免盲目多样化,大城市则应强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相关理论视角,利用1998~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度对创新绩效有积极作用,而且集聚度对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因素、社会信任度和全球产业链嵌入度会对集聚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带来积极的调节作用;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因素、产业多样化程度和所在区域市场化程度会对集聚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带来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Riou(2006)的研究框架,分析转移支付对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发现转移支付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但地区间竞争会降低转移支付效率;同时转移支付存在一个最优规模。利用1995~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的转移支付水平与产业集聚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转移支付和地区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地区性差异,东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效率相对较高。因此,需要综合利用政策手段,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技术标准化水平,以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1995~2009年高技术产业行业数据,利用面板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的计量方法对二者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技术标准化存在着相互的正相关关系;长期内产业集聚的发展能够促进技术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技术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推动产业集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文佳  熊涓 《企业经济》2020,(1):108-118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区域化、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等特性。产业集群效应既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合理解释,也是产业集群的优势所在和不断完善的推动力。通过产业集群的有效培育和发展,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种目标。不同主体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的目标不同,其思路也不同。政府在全面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过程中,主要是运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方式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与孤立于集群外的中小企业相比,由于集群效应获得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拓宽创新途径的机会,但仍处于技术创新滞后的状况。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并通过政府在促进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行为定位的探讨,提出了政府应从财税激励、政府采购、共享机制、融资支持、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0.
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区域集聚发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从1996年到2011年空间布局总体趋紧。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要明显好于中西部。人力资本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财政支出等对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都有正向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支持力度,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措施促进各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田超  王磊 《企业活力》2015,(3):135-141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是一个相伴相生的过程,产业集聚在带来正外部性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拥塞效应。基于理论上的可能性,文章提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非线性关系,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006—2011年工业数据,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的分析方法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但是对产业进一步分类后发现,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关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U型关系。据此,政府应该根据行业特性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差异,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利于集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健康成长,增强城市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实证研究了珠三角产业集聚与城市技术创新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珠三角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度,特别地,深圳的产业集聚程度最高,且产业集聚对城市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的结论。并针对目前珠三角产业集聚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在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下,比较优势和地方政府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也不同。以东、中、西部制造业为例,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集聚力正在减弱,地方政府竞争主要体现为分散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集聚力正在日益增强,地方政府竞争则主要体现为集聚力。这就要求不同地区要处理好本地区比较优势、政府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企业为了获得成本的节约和市场便利而进入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发展最终还是靠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往往没有实行技术创新而使企业和产业缺乏竞争力。文章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在介绍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技术创新问题后,提出一些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路,以期达到促进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发展壮大到目前,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相比全国其他区域,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这种集聚有利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文章主要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特征、集聚的典型代表、集聚的载体三个角度分析了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最后,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竞争优势所面临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考察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共轭驱动效应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符合威廉姆森假说。就全国而言,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背离共轭状态;分区域样本中,中部地区人才和产业集聚处于协同发展的共轭驱动状态,东、西部地区尚未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协同发展的正向互动关系。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影响,产业集聚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人才集聚则表现出非线性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一、产业集群理论与宁波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地理集聚体(波特,2000).产业集群不仅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历史现象,也是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组织特征,是企业以区域聚集取代企业规模,从而达到规模效应的一种重要区域发展方式.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地理聚集的特征,并具有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能产生较强的集聚经济以及有目的的企业间相互合作,产生集体效益,从而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产业集群理论强调了产业集群中支撑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考察了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大经济圈制造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由于两大区域体制机制条件、创新环境、产业组织形态等不同,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程度、特征与路径也存在一定差别。两大经济圈应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特别是应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的原因,沈阳装备制造业尚未建立起大、中小企业配套与协作的产业集群,这将是影响沈阳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循环的关系。构建沈阳装备制造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需要发挥政府和产业自身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的动态发展在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在空间上集聚了大量的物流需求,为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园区的构建及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物流园区,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集聚地,能够提供集成化、专业化、多样化的物流服务,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文中拟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解析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的互动发展,以苏州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为例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并提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