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取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和金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点,通过半开放访谈和农户问卷调查,从社区参与的环节、途径和方式等角度分析了两地社区参与情况并比较了两地参与情况的差异。研究发现参与主要集中在运行与分享环节,对监督与建设环节虽有所涉及,但参与程度稍低,决策和管理环境参与程度极低。同时多头管理是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主要问题,而保护区建设与居民矛盾则是金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央统一管理、完善保护地社区共管机制、加强社区参与能力建设、提高社区发展公平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3.
4.
在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家公园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设计了国家公园自然资本核算框架,以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系统服务为两大核算对象,基于已有数据,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自然资本进行了价值量核算。核算结果表明:在自然资源资产中,草地和森林覆盖面积普遍较高,且价值量较高;在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价值量普遍偏高。研究认为,相关部门应提高人们保护草地和森林自然资源的意识,形成并强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观念,最终促进我国国家公园草地、森林自然资源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金石滩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区域,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模型研究金石滩生态承载力的时序变化,并对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石滩自然保护地自2000~2015年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生态系统环境状况不断下降。土地利用的变化是金石滩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金石滩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以期为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园作为保护地的一种类型发展至今,在全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成功模式。以自然为基底的国家公园同时还肩负着文化的传承,即国家公园实际上是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体。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相适应,是指导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我国建立的10个国家公园试点均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特点,借鉴西奥多·罗斯福国家公园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结合的途径,实现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我国三江源国家公园应通过保护和挖掘国家公园中的自然与文化价值,将国家公园做成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体,为国民保护自然和传承文化提供空间和平台。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由各级各类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组成,是优质生态产品的重要载体。当前,自然保护地范围内,普遍存在国有和集体两类产权主体,两者之间主要通过租赁、征收、特许经营等制度安排达成合作,但往往存在稳定性差、制度成本高等问题。在调研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和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后,笔者试图结合自然资源资产  相似文献   

8.
新发展阶段对统筹协调维护生态安全和保障战略性资源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亟待探寻矿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保护的互促共赢之路。文章分析了自然保护地与矿业权空间重叠、保护区内矿业权退出面临补偿资金难落实和补偿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阐述了发达经济体和国际组织主要矿业大国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政策演变和管理经验。基于我国矿业活动与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现实矛盾,借鉴国际相关经验提出相关建议:(1)加快出台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分类处置的指导意见;(2)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分类退出;(3)允许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有条件开展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4)以完善绿色勘探标准和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为引领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的背景下,探索自然保护地事权清单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判定方法,为协调自然保护地管理过程中的发展与保护、中央和地方两类重要关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公平兼顾原则和政府纵向间约束机制三类理论出发,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方法,明确了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和权责。研究结果:(1)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面临治理对象复杂、治理范围难界定、利益主体多元的三重特殊性。(2)兼顾效率、公平和稳定原则,按照“职责判断—效率评估—公平界定—风险衡量”4阶段的事权判定流程,可实现了事权的清晰划分。(3)形成涵盖中央事权58项,共同事权75项,地方事权39项的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的事权清单。研究结论: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地的本质特征、功能价值与治理难点,明确各类公共物品供给职责,规避民众统治风险和地方代理风险,实现效率最优决策和治理公平,是自然保护地委托代理机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研究、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原则,以及风景名胜区自身特色属性三方面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保护范围内,满足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及物种保护需求、有可能转变成为陆地国家公园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48处,有可能转变成海洋国家公园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4处;(2)考虑生态价值、自然属性和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有8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能受影响,61处可能转化成为国家公园,20处可能转化为自然保护区;(3)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资源禀赋、建设适宜与管理可行等因素,有4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能受到影响,其中19处可能转变成为国家公园,27处可能转化为自然保护区;(4)若同时考虑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及风景名胜区类型、规模、特色、城市建设和旅游干扰等特征影响因素,则仅有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可能被划并为国家公园。建议新时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继续加强,不能削弱",实事求是科学客观评估风景名胜区与其它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区域的保护要求,以保护强度就高不就低为原则进行整合;自然保护地的空间整合优化宜建立在客观翔实的数据评估基础上,纳入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规划中;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积极与新时期国际自然与文化对接融合的价值理念和做法趋势接轨。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保护地改革之下,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岳阳县重要的旅游资源,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可行的方案,尽快让其资源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场调查及GIS辅助分析,运用景观生态规划方法,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对应行政区划范围,划定保护分区,将提名地划分为禁限区、展示区、有限利用区和缓冲保护区四大区域,并对不同分区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及管理措施。同时,结合提名地相关景区的发展情况和地理位置,构建以管理分区、管理中心、管理站点为层级体系的管理系统,安排相应的管理权责内容,并设置有效的管理机构和配置合理的管理职员结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特征和森林文化体系,从物质(经济)、精神、制度(习俗)3个层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3种不同自然保护地的典型形态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以有效地评价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价值,继而明确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重点。最后,从提升森林文化资源质量、打造森林文化共同体、加强森林文化资源挖掘等方面提出提升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15.
选取全球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国家--美国、巴西、英国、澳大利亚和南非,以及中国十大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对比分析其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与自然资本存量与流量特征,并以我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案例,基于存量与流量视角,对其进行自然资本实物核算与货币核算。研究认为,对我国国家公园进行有效自然资本核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并为我国国家公园自然资本核算提出了确定自然资本核算范围;明确自然资本核算顺序,完善核算体系;注重自然资本投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生态补偿的要求,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生态补偿方式、科学提高补偿标准、推进生态补偿立法、强化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等路径,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为辽宁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构建是当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教育基本要素、游客感知评价,提出游客感知视角下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框架。运用语义差异法,以自然资源基础、人员素质、标识系统和自然教育媒介4个因素作为基准,确定与准则层对应的12个指标,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游客感知评分表,运用李克特5级量表,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游客感知量化进行分析研究。并建议未来体系构建中要挖掘自然本底资源、推广特色自然教育项目,完善自然解说系统、充分发挥国家公园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浙江林业》2020,(12):24-25
<正>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南山保护区")2020年4月29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建立,保护区总面积9532.6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5104.48公顷、一般控制区面积4428.12公顷,是目前浙江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金华南山是金华城区西南山区的统称,是浙中地区南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华市最重要的水源地。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苏俄自然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还是在沙俄时代,彼得大帝(1672—1725)就曾关心过逐步遭受破坏的森林资源的保护问题。从十九世纪末起,在俄国曾掀起过保护大自然的运动。在运动的推动下,许多科学家都投入了对于自然科学的若干根本问题以及涉及俄国大自然状况的诸问题的研究。上述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为生物圈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了依据。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有地理学家阿努钦.土壤学家杜库恰耶夫、威廉士植物学家塔里耶夫、动物学家贝尔等。在该时期里,在自然保护领域内还发生了一  相似文献   

20.
芬兰是北欧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一,其地理位置处于北纬60°—70°之间,总面积337,000平方公里,为欧洲第六大国。其中水域占9%,森林占57%,耕地占8%,其他为26%。从所有制来看,国土的61%属于私人,29%为国有,8%属于私人社团或公司,2%为地方自治。全国人口总数为480万人(人口密度16人/平方公里)多分布在沿海一带和南部,北部人烟稀少,农村居民占40%,城镇居民为60%。有93.6%的人讲芬兰语,6.3%的人讲瑞典语,其他为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