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会计情未了     
我的母亲做过十几年的村会计。确切地说母亲开始是做大队会计,大队改为村后,才改称村会计。记得我小的时候,母亲总是很忙,白天整日在外忙碌奔波,即便晚上,不是开会就是在家写写算算。可母亲从不说累,脸上还总是挂着笑容。后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母亲开会少了,集体的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多了,可母亲却比以前更忙了。那时,我的祖父祖母年事已高,父亲在外地工作,姐姐、哥哥和我都还小,沉重的家庭负担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肩上。母亲常常是天一亮就去田里劳动,到傍晚是最后一个收工回家。母亲既要做村财会工作,又要"承包"家中的一…  相似文献   

2.
我们就像吉普赛人,几乎年年搬家。父亲总是能够找出许多搬家的理由,比如调换工作,房子太小,邻居素质太差,或是离城镇太远。父亲的这些理由一出来,母亲、姐姐、弟弟和我就得开始收拾了,通常忙上好几天,最后,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扔上汽车,搬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我是身患残疾的农村青年,今年19岁。父亲去世得早,家中只有母亲和10岁的弟弟。前年,母亲得了精神分裂病,时好时坏。母亲一发病就到处乱跑,还拿着刀子、棍子追打弟弟,好几次要不是好心的乡亲相救,弟弟就会被母亲打死。我每天要出去挣钱养家,照顾不上弟弟,很是苦恼。乡亲们劝我把弟弟送给别人。请问,象我这种情况,可以将弟弟送人收养吗?(读者:张灵)张灵同志:我国的《收养法》对收养人、送养人,被收养人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要收养人和送养人双方自愿、有成立收养的合意,收养关系才能依法成立。根据《收养法》的规…  相似文献   

4.
假期,大家庭聚会.母亲在做一道"冰糖肘子",她颇得意地说:"这道菜我是跟电视上学的,各种配料、调料都齐全,味道一定特别好!"妹妹听了,凑上前去说:"期待中!我真想吃出小时候过年吃肘子的味道,那叫一个香啊!"母亲信心十足地说:"我估摸着,这道菜一上桌就会一抢而光."听了母亲和妹妹的对话,我也满心期待.  相似文献   

5.
佚名 《农家之友》2008,(4):43-46
因为从小家境贫寒,我们常被人瞧不起。每当看到父母在别人面前委曲求全的样子,我和姐姐的心就觉得很痛,幼小的心灵一次次遭受着现实生活无情的撞击。很多人都说什么女子不如男儿,我不信。我和姐姐暗地里发誓:我们长大后。一定要扭转这一切!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普通的国土资源工作者,亲眼目睹了30年土地改革的变迁. 记得在我刚刚懂事上小学的时候,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烧火做饭,吃完饭听到生产队的钟声一响,大人们就赶紧出工,按着队长的分配下地干活,全队的人集体劳动.  相似文献   

7.
识秤小记     
很小的时候家里有次吃油炸鲫鱼,几条三指宽的大鲫鱼炸得焦黄,肚子鼓胀胀的,用筷子一扒开,冒出一堆金黄的鱼子。母亲见我们几个小家伙抢着要吃,连忙制止,说这个东西细伢子吃不得,要是吃了将来会不认得秤的。秤是什么东西啊?我不解地问。秤就是街上店铺里称货的东西嘛,上面钉满了表示斤两的星星,大秤,你去买东西人家少了你的秤,不就吃亏了吗?母亲说。那吃了鱼子为什么就会不认得秤呀?我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我小时候听你外婆这样说的,当然不会有错。”,母亲回答道。究竟吃了鱼子为什么会不认得秤,我一直没有弄明白。秤就这么难认吗?秤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种秘的印象。 夏天在阶矶上歇凉,我们缠着母  相似文献   

8.
难酬母恩     
母亲给了我两次生命,并且是同一个日子——八月二十日。第一次无需说明,第二次是我四岁生日那天。 母亲目不识丁,我却在三岁多就认识常用汉字上百个,母亲便以为她生了个天才,很为我自豪,视若掌上明珠。邻居见都夸奖我,我在这种氛围中迎来了  相似文献   

9.
老去的故乡     
<正>印象里,父亲的很多时光都给了村后边的南峰山,而母亲却将青春献给了门前的那条桃花河。在我不谙世事的年岁里,父亲常常天蒙蒙亮就背着背篓走了,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就能看到他背着小山似的满满一背篓草走过村道,走过那个石碾子边上。那里是村里的饭场,常常会有一大堆人端着饭碗聚在那里闲聊,常常会有招呼和羡慕声:在哪儿割的草?这一背篓草真好,牛最爱吃了。父亲也不紧不慢地回答:南峰顶上割的。父亲几乎每天早上都上南峰顶上给牛割草,因为家里养了大小三头牛,即便是我,放学后回来也少不  相似文献   

10.
办公室外的花坛里,生长着团团簇簇的迎春花.一阵春雨过后,嫩黄晶莹而又娇小的花瓣在一夜间全部绽放,一串串、一朵朵、挨挨挤挤的,以千娇百媚的姿态竞相吹起了报春的号角.远远望去,如同脸上含有羞涩笑意的少女在弹奏着春天的明媚;又宛如璀璨的金星缀满枝头,给冷漠的早春带来一派勃勃生机. 迎春花开了,我欢喜的目光拂过,做一下深呼吸,芳香立即沁人肺腑.那一簇簇灿烂的金黄让我想起了母亲.母亲是个爱迎春花的人.在老家的屋后院,有一道土围墙,每逢下雨时,就会有泥土滑下来,母亲便向几里外的好姐妹要来了几丛迎春花,将它们栽在土墙上.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听父亲的一位朋友说的。那次是我去外地参加一个很重要的考试,父亲母亲全程不辞辛苦地陪同,这个伯伯正好接待我们。当时我不太明白其中的寓意,只是暗想,水肯定是向下流的呀,有地心引力嘛。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母亲说的。那些天,姐姐八个月大的宝宝第一次生病,夜里高烧,全  相似文献   

12.
两代情缘     
正1956年,《农村工作通讯》杂志创刊之初,我的母亲杜茵就是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她是1955年随我父亲郝盛琦从上海调到北京中央农村工作部二处(互助合作处)工作的。母亲学的是财会,原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下属的区办事处搞过人事,当过副科长。她被抽调到编辑科,刚开始搞财务,管发稿费,熟悉了一段就开始选稿子、看稿子,  相似文献   

13.
今年8月31日,洪水刚退不久,我和有病体弱的母亲及已出嫁回来的姐姐正在河边红薯地里抓紧补种红薯。我家的红薯地的小泥丘背面就是小河的转弯处,由于洪水冲刷使那里出现小漩涡,并逐年变深。当时烈日当空,空气闷热,我们刚种得四五行红薯,就汗流泱背了。我正埋头往地里放红薯苗时,突然,从小山丘背面河弯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小女孩的哭喊声。最初我以为是小孩在打架,便停下手上活儿,抬头仔细听,“快来人啊!有人落水了!”阵阵呼救声传过来。我扔下手里锄头和红薯苗,循声跑到出事地点。眼前并非是小孩打架,而是悲惨的情形:水面上浮…  相似文献   

14.
正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快十年了,但他"绣花"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忘记。其实,论起做女红绣花描云,父亲还真不如母亲。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可是俺庄上做女红的巧手,不仅我姊妹七人都穿戴过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裳鞋袜,为贫寒灰暗的村庄添上一抹亮色,就是全村的男女,谁能穿上我母亲缝制的衣裳,也是十分光鲜的事儿。但我要说的是父亲像母亲绣花那样对待土地,对待生活认真、细致、执着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5.
她把生活过得魅力无限郭达是遗腹子,父亲去世28天后他才出世,母亲一直守寡把他和姐姐带大,生活非常艰辛。他少年时期,文革开始了,母亲被关进牛  相似文献   

16.
慈母会计情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母亲就是生产队的会计。每到晚上,我经常看到母亲坐在灯下,一边拨着算盘,一边写写算算。静静的夜晚,倾听着清脆的算盘声,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醒来后,母亲依然坐在那里,脸上虽然带着一丝倦意,可她还是那么专注,那么投入。从那时起,我就感到:做一名会计是很辛苦的,我从心里敬佩做会计的母亲。上小学以后,母亲为了培养和锻炼我的能力,就开始教我背珠算口诀,打算盘,并帮她计算数字。有时,我算了几遍,可是每次算出的结果都不一样,就显得很不耐烦,母亲见此情景就教导我说:“干什么事都要细心,要有耐…  相似文献   

17.
母亲离开我已有十余年了,我最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做的手擀面.母亲身材魁梧,体型结实,没有娇嗔扭捏的柔和妩媚,却有农家妇女身上那种独特的劳动精神.除了能做得一手娴熟的布鞋外,母亲还擀得一手美味劲道的手擀面条. 刚刚分田到户那会,人们的生活还普遍贫穷,家里每年所收的粮食还满足不了一大家人的基本生活,母亲就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里种...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往事     
每当我用湿润的眼睛,望着母亲那瘦弱的身躯和星星点点的白发,她老人家的片片往事,就会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仿佛一支支如山如海的歌,融进我生命的乐章。 母亲的往事是艰难的,又是坚强的。母亲出生时家境十分贫寒,刚会走路就随外婆讨荒要饭。九岁时便独自到富人家帮工打杂,每天换取四两麦子度日月。就在那年夏季的一个中午,疲惫不堪的母亲从田里回到家,盛了一碗滚烫的稀粥,想端到屋后的树荫下凉透再吃,哪知途中被一块小石头拌了一下,身子一斜,稀粥  相似文献   

19.
向上攀登     
我出生在一个落后贫困的小村子,虽然父母终日劳作,可生活却总是捉襟见肘。村里时不常地会从城里回来几个探亲的人,大包小裹的,好风光。一次,邻居带回来的一套旧军装让我的心为之一震。直到机会来了,我也可以穿上那梦寐以求的军装时,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  相似文献   

20.
我想有个家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首歌是唱出了那些没妈的孩子的心声。是啊,没妈的孩子的确很孤独,像根草。但这根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就像那根草。我原本有一个很温暖,很美满的家庭,虽然父母不常在家,但是我一样可以得到他们的关爱。然而,自打母亲又生育妹妹之后,我的家就得不到片刻安宁,父母经常吵架,有时候甚至还动手打起来,我和妹妹就在这种家庭“战火”中度过的。1999年初,父母亲在一次打闹后,走向了法庭。离婚是母亲提出来的。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法院在受理后,通知父亲回乡,但父亲拒绝回来,因为,父亲不同意离婚。母亲就跑到父亲单位亲自将父亲“逮”了回来。记得那天是6月12日,父母亲走上了法庭,母亲说要我和父亲一块去法庭听最后的判决。那天早上,我请了假等着和父亲一块出门,父亲却说什么也不肯让我去,还生气地说:“如果你去,那我就不去了。”那一刻,我哭了……父亲和母亲就这样离婚了。我和妹妹也被法院分别判给了父亲和母亲。从此,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母亲和妹妹,只身一人随父亲到外地读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慢慢地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