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驱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与方向的有两大因素,一是流动性,二是相对收益率。从流动性来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全球外汇储备的累积。这些外汇储备一方面在顺差国造成基础货币增发;另  相似文献   

2.
引 言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金融市场和我国金融体系均充斥着大量流动性.我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基本指标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如图1).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CPI在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下不断攀升,2008年2月当月同比达到8.7%.随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国内需求和出口不断下降,CPI也开始下滑.  相似文献   

3.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为全球持有,但其发行量由美国独家掌握,这一方面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美国经济的畸形发展,同时埋下了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金融投机盛行的隐患,这些隐患一旦突破平衡点,必然造成美国经济金融剧烈波动,进而引发全球危机乃至经济衰退。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金融危机,必须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4.
李宁 《时代金融》2009,(3X):4-5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反思危机,本文认为此次危机是由现行的以美元为世界本位货币以美国为世界本位货币中心国的现代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现代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了美元在全世界的泛滥,而美元的泛滥又造成了全球的流动性过剩,面对流动性过剩的情况,金融机构加剧了竞争,从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风险,最终导致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全球性的货币扩张带来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我国因储蓄倾向较高、外汇管理体制、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产品供给的不足和国际资本的不断进入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文章首先对流动性过剩进行界定,然后验证我国是否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再探讨分析我国流动性过剩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之谜与资金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困扰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货币流通速度最低的主要经济国家,中国货币之谜更存在特殊性。货币政策的多任务性影响货币供给形成过程,基础货币调整与货币乘数变动同时出现失衡,从而导致资金流动性过剩。货币当局的资产结构和公众的资产偏好分别影响着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是形成中国货币之谜的根源,而消除流动性过剩也须借助转变货币当局资产结构和公众资产偏好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一直面临"流动性过剩"问题,伴随"流动性过剩",股票、房地产等各类资产价格出现膨胀。本文认为,不能仅从货币供给总量的角度将"流动性过剩"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货币供给过剩。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和全球M2、M2/GDP的变化趋势并不支持"流动性过剩"的判断,而且持续数年的"流动性过剩"首先带来的是资产价格泡沫,而非一般物价水平的膨胀。为准确把握"流动性过剩"的本质,应从货币需求角度加以结构性考察。本文提出,近年我国出现的"流动性过剩"是"在货币供应具有较强内生性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出现变化,微观主体具有较高风险偏好,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极大旺盛,出现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并导致资产价格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宏观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我国最为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本文从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出发,采用2002-2010年的月度数据,定量分析了广义货币M2增长的主要来源及其与M2变动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前外汇占款是广义货币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金融危机后外汇占款为国内信贷扩张提供了支持,而国内信贷扩张最终导致广义货币的迅速增长,所以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过多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爆发前,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对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主流认识是反对把资产价格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只需在泡沫破灭后通过下调利率进行干预,然而,历次国别或全球金融危机都充分暴露了主流认识存在的诸多缺陷。因此,本文运用我国1999至2010年的年度数据,实证检验了资产价格对货币流动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资产价格上涨与货币流动性增加正相关,因此,我国中央银行应考虑将资产价格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逆经济风向行事,实行更为对称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上海金融》2007,(6):1-1
对流动性及过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理解为央行掌控的基础货币,包括存款准备金和现金等;广义理解为货币供应量或支付手段总量。从流动性对价格体系的影响、解决的难度、反映问题的广度来看,应当从广义的角度加以理解。流动性过剩的含义应当定义为货币总量相对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过多,或者货币供应量增幅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流动性过剩在具体时间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正负多重效应但是,流动性持续过剩对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价格体系的稳定具有越来越严重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流动性过剩是最近我国经济金融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于是,控制和回收流动性也就成为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存贷款、M2/GDP、超额货币变化率以及超额准备金比率等指标,发现流动性过剩不仅存在且近两年较严重,其中流动性过剩较为突出的是国有银行的过剩,预计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最后,本文阐述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资源进行全球优化配置,进行全球化合作的国家同时获益,收益的递增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全球流动过剩的问题。我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经济持续强劲增长,货币流动性上升,同时人民币有较高的升值预期,国际热钱涌入,更加大了我国货币的流动性。本文深入研究了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系,这对于认清国际金融形势对我国的影响,并采取适当对策稳定宏观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与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两个突出现象。本文首先基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数量理论,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然后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总结了流动性过剩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并提出了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资源进行全球优化配置,进行全球化合作的国家同时获益,收益的递增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全球流动过剩的问题.我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经济持续强劲增长,货币流动性上升,同时人民币有较高的升值预期,国际热钱涌入,更加大了我国货币的流动性.本文深入研究了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系,这对于认清国际金融形势对我国的影响,并采取适当对策稳定宏观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外汇储备激增与流动性过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与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两个突出问题。在基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数量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总结了流动性过剩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外汇储备激增与流动性过剩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与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两个突出问题。本文首先基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数量理论,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然后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总结了流动性过剩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不断加剧的全球流动性过剩成为经济学家和国际机构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之相关的全球资产价格上涨和金融市场泡沫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追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主要是美元泛滥导致的美国投资一储蓄缺口不断放大,以经常项目持续逆差为表现的国际收支失衡日趋严重。在美元作为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其他国家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导致了全球性的货币泛滥,加上各种金融创新推波助浪,全球流动性过剩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密不可分,从低利率货币信贷扩张的流动性过剩到高利率的流动性紧缩,使宏观经济产生剧烈波动,前期低利率带来过剩的流动性,后期利率的提高造成巨量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让美联储无视资产泡沫的原因是美联储货币政策一贯秉持的"泰勒规则"指导原则没有纳入资产价格因子,致使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控失误。  相似文献   

19.
黄永涛 《海南金融》2011,(10):15-17,54
经济学界对货币供应一直存在内生性与外生性之争.据对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货币内生性理论较好地诠释了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行为.货币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但由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使得货币需求倒逼货币供应,中央银行调控流动性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金融危机是本次通货膨胀的诱因,宽松货币政策和四万...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猛烈冲击。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被严重挫伤,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之下,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是顺应全球货币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中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与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