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当前农民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性及主要途径吴跃民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中说:“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2.
职业农民(farmer)是指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与职业农民相对的是传统农民(peasantry)。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以维持生计为目标追求,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长久以来,西方学术界一直以“peasantry”,而不是“farmer”称呼中国农民。原因是“peasantry”作为构成中国社会的主体,过去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模式和长期未得到解决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使得中国农民大多源自“无奈的世袭”。如今,在长三角地区,农民正由“身份”向“职业”转变,从而涌现出一个日渐扩大的职业农民群体,他们正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破解“农民无法致富”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一起走过跨世纪──《中国土地》改版寄语特邀撰稿人成山一公元1996年伊始。历史的指针,“嘀嗒”之间,轻轻地越过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时点。开始了,中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开始了,中国2010年远景规划的第一年;开始了,跨向新世纪的新时程……站在这个崭新的...  相似文献   

4.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减少农民。因为,在农村人均耕地水平较低的约束条件下,庞大的农民群体滞留在农业产业之中是无法富裕的,农民自发性的外出打工行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非农领域里,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奠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的非农产业规模扩大。  相似文献   

5.
对于贫困的解释,从文化社会的角度看,存在着结构与文化之争。结构解释视农民贫困为分层社会中遭受剥夺的结果,文化解释则侧重于农民主观的生存伦理与价值取向。中国当前有关“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在结构方面展开,而对农民的微观心理分析存在不足。通过解读《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可以看到农民经济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是“安全第一”。极力“避免风险”,以及“在同一共同体中,尊重人人都有维持生计的基本权利和道德观念”。这一点对于重新认识中国农民和“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信 《农村展望》1991,(2):17-18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科技兴农”战略,给绥化地区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去年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第一年,由于这一战略的实施,加上气候条件下其它因素,绥化地区获得了历史上的特大丰收,粮豆薯实现了107.8亿斤,粮豆总产达到102亿斤,分别比历史最高水平增长36%和36.5%。总结一年来科技兴农的实践,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农民是科技兴农的主体,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兴农才有基础和保证。“科技兴农”必须先“兴人”。  相似文献   

7.
一、充分认识减轻农民负担、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性农民负担问题,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事关党和政府同农民的关系,事关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首先,要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减轻负担的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减轻农民负担就是要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代农民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可以看成是它的特质。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农民表现出积极主动的适应能力,近代的农民更表现出适应当时的特殊社会环境的顽强生存能力,当代的农民则表现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认真总结和吸取中国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党和国家对9亿农民的农村改革政策应该是疏导而不是强制。今后一定要从有利于农民的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出发,给农民“正名”,让他们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给农民“松绑”,让他们自主地创造美好的小康生活;给农民“援助”,让他们尽快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步伐。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具有拉丁特色的这一永恒之城罗马聚会,并非偶然。使国际社会的最高领导人作此罗马之行的理由是:我们属于同一人类,每一个人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这些年龄各异的57亿男人和妇女由于通讯的进来.现水牛活水同一助找村。大其是因为柏拉图哲学“理想国”的概念深深扎根于所有人的心中,引用孔子的教导,即“贤者以德为上”。因此,提交给你们批准的《罗马宣言》回顾了道德基础遵循的普遍原则。宣言重申“人人有权获得健康和富有营养的食物”。宣言认为“全世界,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有8亿多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其基本营养需…  相似文献   

10.
土地和圈地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两个敏感词。为什么?因为这“两个敏感词”涉及“农民的利益问题”,涉及“中国的农民问题”,毕竟在中国的人口中农民占多数,毕竟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而中国的农民为什么会即便会掉脑袋也心甘情愿地跟着共产党?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这两个字,所以,解放军中最多的是农民,“出力”最多、贡献最大的还是农民。当时的农民,共产主义理论恐怕一时还弄不明白,但是跟共产党干革命,就会有土地,生活就会有着落,就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生存问题,这一点农民是非常清楚的。需知,过去几千年统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工作通讯》2009,(15):19-19
一、“新农保”新在哪里? 说“新农保”是因为以前有一个“老农保”。“老农保”1986年开始探索,1991年试点推开,但由于制度设计、社会条件、配套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到1999年进行了整顿规范,“老农保”的工作基本停滞了。农民对参加“老农保”积极性也不高,因为当时筹资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实际上许多集体没有补助的能力,政府扶持政策又长期不到位,最后就剩下农民自己缴费给自己养老,而“新农保”新就新在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来补贴农民养老。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中,我们需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来生存,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形成了群体。有政治群体等组织化的正式群体,也有因特殊事件聚集起来的非正式集群。由于群体中的个人可以有多重身份,群体之间也有软关系相连,因此群体并不是个人在数量上的叠加,而是存在着多元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便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相似文献   

13.
《南方农村》2010,(6):76-76
现在很多农村在城市化过程中都实行“村改居”,让农民以土地换取福利。针对这一趋势,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城市化本来为农民公平正义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口,但是我们有些地方,一拿土地换身份,二拿土地换社保。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一,  相似文献   

14.
名字是符号,是代码。然而,在现实社会实践生活中,名字却是性质的标签,除了动植物外,一切名字都具有它的属性。中国人乃至世界人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为适应农村改革的需要,首先是正名。把“人民公社”改为“乡(镇)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社员”改称“农民”。名字一改,性质全变。土地就名正言顺地分配到农民手中,土地交给一家一户农民,农民自己管理,自己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5.
与发达国家的厂商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面临更大的风险。Roumasset(1976)认为农民是风险规避者,农民的经济行为遵守“安全第一的拇指规则”(safety first rules of thumb)。Ellis(1988)也提出“安全第一”理论来阐述农民的经济行为。我国农户现在在农业上的风险态度到底是什么呢?是传统的“风险规避型”还是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变量和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呈现出来各种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发展一个模型来验证中国农户面对农业各种风险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中枢     
王平 《中国改革》2004,(12):40-40
邱建生、刘老石、高战……这是一批有着共同气质和行动的人,很多农民把他们叫作“杂志社的人”。“杂志社”是一个特定的称呼,没多少农民在意它的全称——《中国改革·农村版》。提到这三个字的时候,意义是多重的:它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创办者;是一些到过自己家乡的文化人;是做梦也想不到会专门让农民参加的大讨论会的主办方;是坚信自己的判断为此不惜代价的理想者。继70多年前晏阳初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进行“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一次知识分子迁往乡村的运动”之后,这批人开始走着一条相似的路。中国农村不乏施与式的扶贫…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政府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行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达国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合作组织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对合作组织的依赖性就越强,重视程度也越高。而合作组织能否健康、快速、规范发展,取决于政府为其营造的外部环境的优劣。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传统农业还占主导地位,农民对经济联合有要求,但文化素质较低,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谈合色变”的心理障碍还普遍存在等等,政府作为“第一推动力”来弥补农民主动性不足,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既依赖于整个经济、社会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离乡 ,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聚集 ,向大中城市流动 ,在我国特殊的城乡制度下 ,构成了一个“非农非城”的特殊劳动者群体 ,我们称之为农村非农产业群体。这一特殊群体既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同时又是改革尚未完成的标志性证明 ,他们的“农民”身份与“非农职业”的冲突使他们处于城市的边缘状态和弱势地位 ,意味着社会风险正在持续累积。一、农村非农产业群体及其产生的背景分析在“农村非农产业群体”这一概念中 ,“农民”和“非农职业”是其主要特征 ,也是构成这一群体必…  相似文献   

19.
实践证明,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现阶段农民就业和保障问题是最大的难题,这两个难题的根本解决途径是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群体庞大、长期欠账、社会转型等现实都告诉我们,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大胆改革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民教育培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试论信用社的社会功能刘明章农村信用社现阶段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所具备的十大社会功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筹资功能。农村信用社网点众多、接近农民、服务方式灵活,又是社员入股组建起来的自己的“银行”,农民更愿意把生活节余资金及生产的间歇资金存入信用社,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