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志平 《新智慧》2004,(8B):8-9
MBOI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企业的管理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企业的股份,从而改变本企业的所有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重组本企业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并购行为。MBO由美国KKR公司发明,在20世纪八、九十年广泛流行于欧美国家。我国自1999年四通公司首次实施MBO以来,很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都在积极探索MBO  相似文献   

2.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可以将公司发展和管理层利益紧密联系,起到激励管理层积极性、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凝聚力、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等作用。在实践MBO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但是,国有资产流失与MBO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而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定价模式、国有资产所有者虚置、信息披露和监管不利以及法律滞后等外部原因造成的,本文对这些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mbo(management buy out),称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所获资金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进而改变目标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作为一种新兴的收购方式,MBO首先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资本市场,90年代以后,这种收购方式继续发展成熟,已经成为西方管理层扩大对公司持股比例、实现所有权收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管理层收购(MBO),即Management Buy-outs,又称为"管理者收购"或"经理层收购".MBO是"杠杆收购"(LBO,Leveraged Buy-outs)的一种.所谓"杠杆收购",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通过所融资本购买公司股票(股权)来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相应的控制权格局及资本结构的金融工具.而当杠杆收购的主体是本公司的管理层时,杠杆收购就演变成了管理层收购了.实际上,MBO就是指目标公司管理层采取杠杆收购的形式,通过大量举债融资,收购目标企业的股票,以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   

5.
管理层收购是一种多赢战略。我国管理层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为规范管理层收购的运行,国家通过立法对管理层收购作出了明确规定,而融资困难、融资渠道不畅成为制约管理层收购的瓶颈。引入风险投资不仅具有合法性、具有其他投资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管理层收购符合风险投资的要求、风险投资也能够参与和指争企业管理。管理层收购需要积极引入风险投资,要通过完善股票公开发行、发展场外交易市场、股份回购等方式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途径,以解决管理层收购融资难题,使风险投资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症结及出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上所有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委托代理结构不完善。因此,国有产权委托代理中行政性委托代理要向企业性委托代理转化。国有控股公司就是这种转化的载体。完善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制的思路是要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并以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为核心组建真正的对委托代理即所有代表的约束体制。  相似文献   

7.
MBO(Managem entBuyouts)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70-80年代风靡欧美,90年代末引入我国企业改革实践,曾一度成为我国产权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MBO相关法规不健全,MBO动因背离了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改善经理激励等积极动因理论,管理层利益侵占成为当前我国MBO的重要动因,产生当前这种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经理人市场的缺失和股权交易市场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管理创新方式,对于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更、解决国有企业产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管理层收购成功与否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管理层收购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法律政策、融资机制、定价机制和文化等。管理层收购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的成长性、企业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企业管理层的素质等。  相似文献   

9.
新型并购手段经理层融资收购(ManagementBuy-outs,简称 MBO)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权交易手段收购本公司,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MBO 中,企业管理人员借助杠杆收购手段实现对目标公司的所有权和业务经营控制权,从而完成从单纯的企业管理人员到股东的转变,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双重身份挖掘和  相似文献   

10.
对上市公司的敌意收购通常不符合公司股东或管理层利益,因而容易引起收购双方的争执从而引发股市动荡。我国法律对公司收购进行了规制但并没有完全禁止敌意收购。上市公司应未雨绸缪,事先采取防御措施应对敌意收购,同时,在敌意收购来临时也应依法予以反击。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997至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综合得分逐年上升,收购当年经营绩效提高不太明显;而收购后一年增幅则高达7.3509%,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实证分析表明:管理层收购是一种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管理层收购(MBO)起源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剥离和公司重组的手段。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MBO逐渐进入中国,并成为产权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形式。美国市场经济发育完善,管理层收购相对成熟。相对于美国,中国管理层收购在实施环境、实施动因、融资方式、定价机制和利益获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继续探索和规范。《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的颁布是规范中国MBO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与战略投资者相结合是中国MBO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MBO不宜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制的一般模式或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13.
因为大量涉及国有资产,我国的管理层收购较之西方国家在目的、对象、主体和标的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所以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现成的做法。由于观念束缚、体制缺陷和立法漏洞,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因此,从立法角度,我国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管理层收购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使管理层收购有法可依,在保护国有资产的前提下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4.
管理层收购对我国企业的产权改革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但是由于法制不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收购主体的合法性问题、融资来源的合法性问题、信息披露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将管理层收购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行为是一种管理层收益,其他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利益爱侵害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相关法规不健全,其直接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以及普通职工和小股东处于弱势地位.其后果是管理层收购违背企业共同治理,不利于提升企业的价值,在企业中也有不良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股东、政府及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意义上的委托代理理论是指单重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用来分析以私有产权和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制企业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背景下产生的公司治理问题。但在我国,国有企业从初始委托人(全体人民)到最终代理人(管理层)存在着多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所有者缺位,所有权的监督比较薄弱,因此单重委托代理理论不适合用来分析我国的国有企业。运用双重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中的股东(全体人民)、政府及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分析而得到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比单重委托代理理论更具解释力的结论。对委托代理模型的主要变量进行了讨论,并给出全民和政府分别作为委托人时的最优激励合同、政府侵占全民的租金及双重委托代理的总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7.
MBO通过明晰产权,重建公司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业绩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公司都适合MBO,MBO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制度缺失背景下,我国MBO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文章在分析我国MBO面临的主要风险基础上,探讨规范和发展我国MBO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经理人代理问题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上市公司收购企业在并购前后企业特征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凡是容易引发代理问题的收购企业在并购前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较高的自由现金流量、大型的企业规模.而在并购前企业较高的负债水平以及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助于减少并购中的代理问题,从而提高并购后企业的价值.另外还发现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与并购企业价值相关性不明显,这可能与我国目前经营者的持股比例普遍还比较低从而未达到相应的股权激励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9.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企业重组的工具,自引进我国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众多的非议,其中MBO的定价问题是这些争议的焦点。文章将从MBO定价的依据问题、对管理层的补偿问题与定价标准问题等多方面对中国的MBO定价机制进行研究,得出MBO定价不必以净资产值作为定价的惟一标准,定价中应当适当考虑管理层的历史贡献,并参照公司控制权交易理论,通过市场机制为我国企业的MBO正确定价。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产权制度看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严格遵守制衡机制的产权关系,它要求所有与经营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以规范经营行为,维护所有利益。财务总监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度残缺,对经营监督乏力的现状。本从产权与会计的关系入手,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建立财务总监制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