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存知 《金融博览》2013,(17):40-41
6月前后.国内出现了货币供应量扩张快.而普通工商企业资金仍紧缺的现象.即前文提及的”资金空转”(又称“货币空转”,考虑到与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对应,本文采用“资金空转”说法).意在指出金融部门脱离实体经济运行.金融同业相互买卖资金寻利食利的不太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朱萃  杜朝运  曾凡 《南方金融》2016,(11):11-15
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经济增速却在下滑,经济脱实向虚现象突出,其重要原因在于金融窖藏问题。本文基于货币结构分析,发现我国确实存在显著的金融窖藏现象。三部门货币循环模型的初步测算表明,2014年末我国金融窖藏规模已达906045亿元,相当于同期M1的2.6倍、M2的74%。治理金融窖藏问题,应打破其正向强化机制,平衡金融资产投资回报率和实物资产投资回报率。为此,建议改善实体经济环境,吸引资金从金融窖藏回流实体经济;完善虚拟经济体系,促进资金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有序流动,打破资金在金融市场中空转的怪圈。  相似文献   

3.
货币空转是指货币资本虽然最终转化为了产业资本,实现了价值增值并以增值的货币形式回流到金融体系,但其转化的链条被拉长,特别是需要经过由多种类型的影子银行组成的影子银行体系才能最终注入实体经济。市场分割使得处在完美市场中的金融主体凭借信息优势通过提供金融产品的负债边就可以获得流动性溢价收益,由此导致大量流动性各异的金融产品在金融体系内部交易,形成货币空转。货币空转对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有较大的危害,资本监管与市场准入监管并重、同时更侧重于信息披露的金融监管有助于消除市场分割,降低流动性溢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货币空转,引导资金"脱虚入实"。  相似文献   

4.
声音     
《中国金融家》2013,(8):144-144
@辜胜阻V:搞活实体经济亟须盘活金融存量——要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在内部"空转"。要调整存量资金流向,将"迷失的货币"引流到"干旱"的实体经济领域,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和融资难,引导流动性流向高技术产业领域,鼓励创新和创业,巩固实体经济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这么多钱到哪里去了?主要的、大量的货币投放不可能在银行体系内“空转”,最终都流向了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6.
我国长期存在宽松资金与高利率并存现象,这似乎背离了经济学一般规律.本文首先对是否存在货币超发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目前症结不在货币量的多少而在资金运用的结构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现存的宽货币高利率问题进行了宏观理论分析,并提出这一现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后给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杜静  杜磊 《新金融》2015,(3):11-16
我国融资市场中存在钱多(市场体系流动性多)与钱贵(实体经济融资贵)并存的"货币悖象",根本原因在于资金配置机制(货币流动方向)的结构性错位导致了实体经济获取货币资金配置的相对份额下降与绝对数量不足,形成的货币名义总量与实际效用的不协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货币效用趋势性衰退。"货币悖象"导致了商业银行"损失成为利润、包袱成为资源和陋习成为宝贝"等主要危害。应从提高商业银行应对变化管理的能力、增强央行灵活调控货币政策的水平和优化实体经济持续做优做强的机制上加以校正与调整。  相似文献   

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金跨期配置的方式,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而资金是能够带来收益或者说能够带来更多货币的货币.在现代社会中,经营资金的主题比较多,在我们国家经营资金规模最大是银行.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借助于货币、资金、金融机构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超前推进.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我国资金"脱实向虚"问题较为严重,资金在金融领域内的空转现象增加,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等金融属性较强的行业,导致系统性风险累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明确要求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为新经济时代的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周升业 《金融博览》2012,(12):32-33
金融资金源自实体经济循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在循环中必然游离出一定数量的货币形态资金,构成了金融资金的来源。同时,实体生产的继续循环和扩大,又要求这些金融资金回流。金融运行的具体形式之一,就是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企业贷款。这似乎只是在"拆东墙补西墙",可是通过"拆"与  相似文献   

11.
吴晗  张克菲 《金融论坛》2019,24(5):21-31
本文基于同业业务货币供给创造的视角,分析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供给量和实体经济融资规模的不同影响及其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影响、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可以创造信用货币,但这些资金并非全部流向实体经济。虽然短期内同业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融资,但长期内不再显著,反而会提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此,应持续推进金融去杠杆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实体经济和金融资产两个部门考察了近年中国的货币需求的变化。给定实际收入和利率,金融市场交易的活跃会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这样货币流通速度会随金融交易活跃程度而反向变动。经验结果显示,2006年以后,36%的新增广义货币(M2)是由于股票交易额大幅上升引起的。这意味着新增货币不仅要满足实体交易增长的需要,还要满足金融交易增长的需要,超出实体经济增长的货币供应不会全部体现为通货膨胀。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和下降趋势,以及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关系不稳定的现象。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调整不应仅考虑商品市场价格变动,而忽视资产市场的交易需求。本文的结论还验证了,实体经济内部农业和非农部门的货币需求并没有显著差异,传统的"货币化"理论已不足以解释近十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以来狭义货币量M1增速持续走低,主要原因是单位活期存款增速放缓和货币乘数下降。受单位活期存款被理财产品分流、外部融资增多等因素影响,M1增速与实体经济基本面和企业资金面的关联度有所降低,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因此,不能仅由较低的M1增速就得出资金过紧的结论,对社会资金面的判断要综合M2和社会融资总量等多个指标,更加注重市场化的价格信号。为防止货币供应量增速"过冷"加剧经济下行风险,需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资金来缓解基础货币增速下降势头,通过及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善货币乘数,要更加注重运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来调整和引导货币需求。  相似文献   

14.
以货币沉淀为角度分析M2/GDP偏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储蓄-投资转化渠道不通畅,造成银行系统货币存量偏大;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低,货币周转速度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受边际消费递减导致高收入阶层资金储藏量大;利率、汇率机制缺乏有效弹性而导致中央银行被迫发行超额货币维系市场秩序;非组织金融规模增长,大量资金流通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可能导致市场内金融体系的"脱媒"现象。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就在于货币沉淀到不动产领域,导致货币紧缩。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金融与经济形势表现为"金融热、实体冷":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速,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放量;经济增速与物价涨幅双双回落,预期的政府换届投资冲动并未出现。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着金融创新扰动金融运行、融资主体"借新还旧"、社会资金"避实就虚"等深层次问题。在缺乏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撑、金融体系自身脆弱性上升的背景下,金融自我创新和膨胀将导致经济泡沫化、过度负债,蕴含巨大的金融风险。从"控债务"、"防风险"考虑,未来货币政策应坚守"中性",更为"稳健",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测、监管与规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分析货币的财富贮藏职能,进而按照经济属性将全社会货币需求划分为三个部分:实体经济货币需求、虚拟经济货币需求和财富贮藏货币需求,并对实体经济的货币必要量进行计量分析。计量分析表明,实体经济货币需求存在一定稳定性,而全社会货币供应超过实体经济货币需求,因而经济运行内生流动性过剩机制。  相似文献   

17.
周升业 《金融博览》2012,(23):32-33
金融资金源自实体经济循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在循环中必然游离出一定数量的货币形态资金,构成了金融资金的来源。同时,实体生产的继续循环和扩大,又要求这些金融资金回流。金融运行的具体形式之一,就是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企业贷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者结构性"脱节"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造成经济震荡的重要根源.影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关系的首要因素是货币在各经济领域的投放比例差异.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货币投向角度构建修正的货币数量论模型,分析经济周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货币需求理论视角对货币超发论调进行了理论辨析和实证检验。本文认为,就狭义货币M1而言,总体不存在超发;但是就广义货币M2而言,2009年之后货币存量出现持续超过货币需求且至今未见明显收敛迹象的情形。通过引入房产交易变量,有关实证检验模型证明未被实体经济吸收的货币主要进入了房产交易领域。如果假定住房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在几年前已经基本完成,那么2009年之后的货币存量持续超过实体经济货币需求的状况,反映了大量货币供给进入了以房产交易为代表的金融交易领域。  相似文献   

20.
祝宝良 《中国外汇》2013,(11):20-21
如果"金融热、实体冷"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加剧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和经济增长潜力的下降,并蕴含着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金融热、实体冷"的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速和社会融资总量放量的同时,经济增速却稳中放缓,且物价涨幅温和回落。如何解释经济和金融运行呈现的这种背离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