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体的可雇佣性对其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个体拥有的知识、技能、个人特质与累积的经验等可雇佣性决定了当他们不再适应当前工作时,在本企业内其他岗位或其他企业仍可以维持就业的可能性。企业高层管理者这一有着特殊身份的人群同样存在可雇佣性水平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带来了高管们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自我提升空间的差异。当高管有着较高的工作绩效而可感知的自我提升空间狭小、满意度低时,也可能导致其离职倾向的产生。本文以企业高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方式,构建高管可雇佣性模型,验证薪酬满意度与离职倾向间的关系,并探索企业高管可雇佣性与离职倾向的相关性,同时考察高管的薪酬满意度是否会给两者的关系带来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可雇佣性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可雇佣性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可雇佣性概念的经济学意义、可雇佣性概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可雇佣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同时还阐述了可雇佣性开发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可雇佣性理论和胜任力理论为指导,以企业高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构建企业高层管理者可雇佣性模型,探寻企业高层管理者可雇佣性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可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拥有的技能、基本品质、核心品质以及经验等四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且对企业绩效均构成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技能、基本品质、经验和核心品质。  相似文献   

4.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是促使其从根本上摆脱家庭经济困难的有效手段和必要保证。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收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和家庭基本信息,旨在获取个体和家庭层面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数据,尝试构建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影响因素Logit实证模型,得出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具有正向性影响;学生户口性质和家庭收入等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产生消极性作用,具有负向性影响。文章结合实证分析,有针对性地给出相关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核心工程,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文章从可雇佣性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能力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提出了可雇佣性高职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当代社会,在知识更迭、技术创新日益加速,无边界职业生涯已成常态的情况下,作为新生代员工,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取得良好绩效,从而维持职业、转换职业、发展职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质是要探讨新生代员工的可雇佣能力。职涯资本作为个人投资积累的并且能够帮助其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类型的资本,对可雇佣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方法/过程本文建立了“职涯资本—可雇佣能力”的理论模型。借鉴职涯资本和可雇佣能力的国外成熟量表,结合中国文化进行翻译和修订,运用SPSS.21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及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诠释职涯资本三个维度对可雇佣能力五个维度的影响过程。结果/结论由实证分析可知,职涯资本对可雇佣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新生代员工的四种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为管理者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可雇佣性是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因素的集合。高校应从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专业社团、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强可雇佣性的大学生技能培养,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据逐渐成为社会化生产的核心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推动数据成为商品,生产数据商品的劳动包括雇佣和非雇佣两种形式,雇佣数字劳动主要在雇佣体系内生产“生产经营数据”,非雇佣数字劳动则主要在雇佣体系外生产“个人数据”“中间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本家能够同时占有这两种劳动的成果及其剩余价值;为极大地拓展剩余价值来源,资本势力凭借技术进步偏向性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入侵,将大量数字活动转化为非雇佣数字劳动,从事非雇佣数字劳动的劳动者被抽象为一条条数据从而成为“数字化个体”;“数字化个体”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劳动时间、劳动人群和劳动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但其并不拥有关键性数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被资本家剥削的对象,而资本为“数字化个体”再生产支付的代价大为降低,劳动对资本的依附性则进一步增强。可见,数字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但拓展了剥削范围、提高了剥削强度、增强了剥削隐蔽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任由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资本控制和垄断数字平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员工雇佣保障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定就业市场的微观基础与实践路径。文章利用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民营企业家主观地位感知对企业员工雇佣保障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家主观地位感知能够强化雇员劳动权益保障质量。具体来讲,当企业家主观地位感知较高时,企业长期员工雇佣比例显著提升,短期和临时员工雇佣比例显著降低。进一步检验揭示,企业家主观地位主要藉由改善内部用工环境、增强员工“集体发声”和强化政企联结等三条路径提升员工雇佣保障质量。研究还发现,民营企业家主观地位感知对员工雇佣保障的作用强度还受到企业所在地区官员晋升预期、市场化进程、失业率水平和企业个体特征的异质性影响。文章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揭示了企业家主观地位感知对员工雇佣保障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拓展了员工权益保障主题的研究文献。它也为营造尊重企业家干事创业社会氛围、增强企业家自我认同以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变革、冲突及其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劳动力市场主导的雇佣关系模式中的企业雇佣管理法则迥异于内部劳动力市场主导模式,新的雇佣关系模式破坏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互惠关系被打破,企业在员工管理中面临四大在原有雇佣管理理念中难以自圆其说的两难问题.新的互惠关系的达成和维护成为雇佣关系达成新的平衡的关键.该研究认为,可雇佣性成为新的互惠关系形成的关键,围绕可雇佣性提升建立新的员工管理理念和系统成为企业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主导的雇佣关系模式中的雇佣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和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关键。在深刻理解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内涵的基础上,高等教育要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的定位,转变教育观念,通过通识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鼓励创业和国际交流等途径培养大学生可雇佣性机能,从而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匹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高自身可雇佣性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基于可雇佣性理论视角探讨就业指导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设计等环节的设计中贯穿提高学生可雇佣性的思想,以就业为导向,有益于促进学生将所学的东西从学习世界向工作世界的迁移,有助于满足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胜任力为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基础。企业可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式选择、培训成本分析等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对员工胜任力的培训提升其初次就业、维持就业或再次就业的能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可雇佣性。员工初次就业时需理性的职业选择,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其技能,尤其提高其深层次的胜任力;同时企业需不断拓展员工的可雇佣渠道,培育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加大员工可雇佣性的砝码。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浙江的调查数据,可以在微观层面对公众评价公共服务质量的个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个人客观因素方面,个人的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等特征都会对其评价公共服务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在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工作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两个因素对公众个人评价公共服务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探索社会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员工心理失调现象,分析了社会经济转型期影响管理者和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个体和组织层面提出了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心理调适的措施,包括管理者的自我心理调适、组织的内部调适,从而对组织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员工心理失调现象进行调整、矫治,提高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素质,以便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最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除了受外部诸多不可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之外,创新个体的行为对技术创新的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创新个体的行为往往受自身因素、情境Υ态和组织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中错误行为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文章通过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人因失误的产生机理,认为创新个体所处的情境Υ态错误和组织错误通过个体因素触发形成了潜在型人误,并最终表现为显现型人误。进而建立了技术创新不同层面致错因素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而为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更好地辩错、防错和化错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往关于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的研究,注重宏观层面的整体性把握,而缺乏个体微观层面的透视。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以环境态度为影响变量,对游客的环境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因子分析,分别提取了6个环境态度因子和4个环境行为因子并命名,通过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定背景信息对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差异影响,运用典型相关分析,进一步探讨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产生影响的程度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组织为了适应激烈的环境变化,提高竞争力必须使组织处于动态状态,组织成员的进出和在组织中的流动与组织战略、组织雇佣机会与组织成员职业生涯发展、社会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组织成员流动管理的模式,比较了终身雇佣制和不稳定进出组织对组织成员工作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将工作疏离感(work alienation)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个体、人际、工作及组织层面四类:个体层面集中体现在人口学变量、个性心理特征;人际层面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领导风格:工作层面集中体现在工作特征、角色压力;组织层面集中体现组织结构以及组织公平.工作疏离感的后果则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满意感等)和工作行为(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偏离行为等)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发展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作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及后果的整合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20.
研究立足于儿童二语习得和儿童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视角对来自北京城区的10位英语成绩优秀的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旨在探究外语环境中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因素和高水平儿童外语学习者的共性。研究发现影响儿童外语学习的宏观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两个层面:(1)宏观层面:社会环境和家长教育理念对儿童英语语言接触的决定作用;(2)微观层面:语言接触中真实语言的系统输入和文化体验的长效性。其中,微观层面为高水平儿童外语学习者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