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减排的背景下,城市的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碳减排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运行及城市各要素具一定锁定效应,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手段,因此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基本概念出发,厘清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并对国际、国内相应研究的方法与主要结...  相似文献   

2.
在居民碳排放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碳排放重要组成的背景下,研究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对构建低碳城市至关重要。选取北京14个社区,以入户问卷的方式收集居民碳排放数据;并借助GIS比较不同类型社区的碳排放特征,力图在控制社会经济变量的基础上,明确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1)综合3类指标11个变量,14个社区可以分为5个类型;2)从城中村,到传统胡同、邻里单位、普通商品房、封闭街区,各类型社区的居民碳排放量依次升高;3)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社区空间形态,但后者对居民碳排放同样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从社区规划的角度为建设低碳城市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典型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5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其2000~2010年的样板数据,分析人口密度与居民出行能耗的关系,并通过STIRPAT模型评估不同人口密度条件下,城市空间形态和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居民收入是影响我国典型城市居民出行能耗的关键因子,其次是城市空间形态要素。2人口密度与人均出行能耗呈显著负相关,与欧美城市相比,我国典型城市人口密度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更显著。3当人口密度大于200人/hm2时,其对出行能耗的抑制作用迅速增强,建成区面积对出行能耗的影响不显著,万人公交车保有量的提高会导致居民出行能耗升高。4当人口密度小于200人/hm2时,建成区面积是影响居民出行能耗的关键因子,建成区面积越大,居民出行能耗越高;万人公交车保有量的提高能有效抑制居民出行能耗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官莹  黄瑛 《城市问题》2004,(1):36-39
从轨道交通线网、轨道交通站点与空间形态、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轴、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等四个方面讨论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绿色金融是促进经济转型以及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推动力。本文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影响效应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绿色金融不仅能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也能降低邻近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且其间接影响效应大于直接影响效应,空间效应更加明显。本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路径,并为我国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我国城市发展要求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减少城市居民生活领域的用电碳排放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衢州个人碳账户试点政策正是聚焦居民生活领域的创新减排手段。通过对衢州个人碳账户试点政策内在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个人碳账户“数据采集—数据核算与普惠—价值转化”的闭环运行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DID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个人碳账户政策可以有效抑制居民生活领域用电碳排放;同时,从政策动态效应中可以发现,衢州试点政策的实施具有滞后性。最后提出形成可持续的城市个人碳账户使用的内生动力机制、完善城市个人碳账户核算和标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城市个人碳账户数字化改革等三方面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文发展潜力与碳排放需求空间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国家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结合经济、能源系统综合模型,定量分析了我国实现人文发展潜力所需的相应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总量指标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碳排放需求等环境指标,并给出了在满足人文发展潜力条件下,我国可能的碳排放需求空间及主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吴雅婷 《价值工程》2014,(9):326-327
农家乐是从上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的在城市周边的农村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结合的方式。本文在对昆明市郊区的农家乐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农家乐的发展趋势及其遇到的问题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机制,重点剖析了杭州天然廊道空间形态、街道空间形态和节点空间形态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与杭州城市特色内涵之间的关系,对未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作了前瞻性探讨,提出塑造特质城市空间形态是保持和发展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总被引:89,自引:3,他引:89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揭示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说明低碳城市的构建途径:新能源技术应用、清洁技术应用、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低碳消费.并阐述了低碳城市在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Carbon Taxes and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his paper surveys the literature on, and examples of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taxes and carbon emission permits. It sets 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se instrumen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evenue‐recycling and tax interaction effects. This theoretical work concludes that instruments which raise revenue which can be recycled so as to reduce pre‐existing distortionary taxes are significantly less costly than those which do not. The paper then reviews the sizable literature on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these instrument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regressive effects on low‐income groups, evaluating attempts to mitigate these where they are perceived as unacceptable.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such efforts at mitigation, while possible, can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efficiency benefits of the instruments. The projected costs of carbon taxes depend on a wide range of assumptions. This is still a contested area, but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on a range of plausible assumptions, these costs need not be high. Finally the paper notes that early evaluations of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iveness of carbon taxes have been generally positive. This suggests that, if concern about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continues to increase, more countries will introduce carbon taxes and emission permits, with the latter increasingly auctioned.  相似文献   

13.
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将在商业化的城市中生活和工作。数十亿人的生活质量将取决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绿色城市的关系。有的城市在增长时环境会恶化,而有的城市却可以保护甚至提高环境的质量,这个问题得到了众多研究者来自不同角度的关注。论文在大量文献与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介绍了经典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并从人口增长、城市空间蔓延以及外部性等方面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提出并阐述了城市低碳交通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状况,分析表明:中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总量增加迅速,公共交通是各类机动交通工具中碳排放强度最低的,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面临着公共交通发展速度滞后、居民出行结构的非机动化程度大幅降低、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节能减排意识淡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与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不相适应等主要问题。基于现状分析,提出了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三大战略方向和五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现代城市规划转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城市规划是应对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战略转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从工具理性向自由理性转变,在低碳经济理念、精明增长和生态理念的指导下,低碳导向已经扩展至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领域.低碳城市规划转向的理论体系构建,为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与管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碳审计在总体规划中的角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有国家地区都会受气候变化影响,无一例外.全世界需要要走向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低碳经济"一概念被提出.低碳经济是指一种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中排放最少之温室气体,以高能源效率产出,推动可持续之社会发展.目前我国把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体系作为单元出计量碳排放量之实施经验不多,更没有具体项目把碳审计概念融进我们之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内.城市规划建设作为直接影响城市碳排放之决策环节,这缺口必须通过把规划编制过程和手法扩展.最基本任务是把"碳排放审计"概念实施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本文笔者就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流程和规划管理提出建议,深化我国城市规划决策流程,应对气候变化之挑战.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结构分解的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测算中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量;基于结构分解方法分析影响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居民消费水平、部门排放强度、部门中间生产需求结构、人口规模及居民消费结构。其中,消费水平与人口规模均表现为持续的正效应,部门排放强度表现为持续的负效应,中间需求与消费结构的贡献率则经历从负到正的变动,总体上表现为正效应。研究表明该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动尚缺少低碳维度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量化分布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采用2007年北京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对北京市居民家庭工作日出行碳排放进行了测算,采用分等定级和洛伦兹曲线模拟的方法,分析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个体间、社区内和社区间分异.研究表明,个体间差异总体比较符合60/20分布法则,社区内的碳排放差异指数较大,内城单位社区和胡同社区家庭普遍低碳出行.  相似文献   

19.
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指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城市的交通和土地使用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控制。并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城市交通政策、土地使用控制对延缓个人机动化快速发展的作用,及轨道交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多模式交通体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有利于建设具有我国特点的低碳城市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5D模式,并对在规划实践中如何实现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