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赵倩 《商》2014,(33):120-120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核心,"四因说"认为:世间万物生灭、变化的原因在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的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发展。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四因"中后三者常常可以合而为一,因为形式和目的是统一的,而运动变化又和这两者是同种的。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四因说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两大原因。其中,质料是被动的,本身不具备促使事物运动变化的力量;形式则蕴含了事物存在、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的力量。所以,质料只是形成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才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决定性原因。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论述,阐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思想,以及他最终倒向唯心主义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宁伟 《科技转让集锦》2011,(15):243-243,25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它的本质特征一直争论不体,这其中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不同认识。实践——毫无争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实践观点是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其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都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的观点。这些学者都忽略了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部分,即宇宙生成论,他们把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混为一谈。本文从这一批判角度出发,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是物质,而实践是其宇宙生成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5,(7)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对世界谋求整体的把握和形而上层次上的认识,"四因说"实际上是一种最原始最朴素的系统哲学,主要是由动力因,目的因,形式因,质料因四种因素组成,本文通过对这四种因的解读,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证明事物本源和事物存在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理论的精髓,通过对四因的分析,探讨形式和质料各自的由来和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阐明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最杰出的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的德育思想是古代希腊德育思想长期发展的总结,对现今西方德育思想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对于道德与德育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德育对象、对待欲望态度、德育侧重点、德育哲学倾向上。  相似文献   

6.
王盼 《商》2014,(34):111-112
灵魂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自哲学诞生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着。灵魂观,毋宁说灵肉观,始终即是关于人的哲学的中心问题。自荷马传统,一直到柏拉图,灵肉观一直深深烙印在古希腊哲学的血肉中,无数的先贤大德为这个问题殚精竭虑,不尽的智慧哲言为这个问题理清思路。然而,在众多的分析和理解中,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共识,即,人是由灵肉两面组成的,而在这个和谐中,灵魂是不朽的,因而一直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重灵魂而轻肉体的思想逐渐成为体系,不仅是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深深影响了后世以古希腊为主要源头的西方文明。可以说,整个西方文明的体系的建构,灵肉二分,灵重于肉的观点是其重要根基。然而,问题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区分呢?是不是说自古以来灵重于肉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呢?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这就是本文着力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蕊娟 《商》2014,(37):115-11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非常受人关注的哲学家,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出身于古希腊北方的斯达奇拉,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体系。他第一个以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并把混沌一团的科学分门别类。他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提出了公理化体系的理想。他的形而上学使他荣膺“哲学家之王”的称号!  相似文献   

8.
王平 《华商》2008,(15):58-58
应用哲学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其基础的部门哲学发展迅猛,正如各种新兴学科如春笋般不断涌现一样,各种部门哲学也在不断涌现,大有一门学科就有一门部门哲学之势。多年来,部门哲学研究成果纷呈,观点林立,新见迭出,争鸣不断。因此重新认识并界定部门哲学、探讨它的生成路径,对部门哲学的发展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商》2015,(49)
关于哲学和哲学史的问题,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提出了"哲学史就是哲学"这一命题,后世进一步发展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关于这一命题,有学者认为不具有逻辑合理性,从历史学角度看,其具有合理性。哲学本身是对现实社会状况的思考,其内容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哲学著作记录了哲学思想,可以供后人研究分析,哲学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成与发展,所以具有史的成分,所以可以说哲学就是哲学史。  相似文献   

10.
顾嘉 《品牌》2011,(4):131-132
维特根斯是系统地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在其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前期他把哲学看做通过分析语言来澄清思想的活动,认为哲学最根本的是逻辑,而不是形而上学.后期他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把语言看做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哲学实现了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的转向,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祁飞飞 《商场现代化》2012,(23):195-196
<正>《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和主张。其中"中道"思想可以说贯穿于亚氏伦理思想体系始终。文章从"德性即中道"入手,论述中道伦理思想内涵,点明中道伦理思想特征,最后结合现实阐述中道思想在现当代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明珍 《消费导刊》2009,(21):230-230
古希腊神话是旺盛的感受力和强烈的想象力的产物,技术是当时现实技艺和幻想的非现实技术的混合物。有关技术的神话反映了技术对于人类产生以及生存的本原意义,古希腊人认为技术与人、神共在,技术起源于神。古希腊技术神话从本原的意义上阐释了技术的本质和价值,表达人类的技术性命运,技术既表现人运用自然力的独特能力,同时技术又是带有原始性缺陷的工具,在未来不可预知的可能性、偶然性下成为与人旦夕祸福相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描述和比较中西方传统音乐心理思想,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儒家三圣孔子、孟子、荀子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一些音乐心理思想观点,这对当今社会人们关于音乐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影响深远,并成为近代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现代音乐心理学等学科发展的主流,有益于中国现代音乐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商》2016,(6)
<正>古希腊是法治思想的发源地,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后世法治理论的奠基人,其法治思想是现代法治理论的起源,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他并没有像研究政体那样,利用专门的章节来详细地研究法律问题,而是在研究政体过程中,对法律问题进行了阐释,因而他有关法律的见解是散见于各卷之中的。他在《政治学》中所作的最经典性的论述,即"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  相似文献   

15.
刘青 《商》2014,(28):77-77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是对古希腊友爱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对友爱的阐述逻辑严密,深刻揭示了友爱的内涵并将友爱分成三种类型。本文试通过梳理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从现实的角度来提高我们对友爱的认识,并推进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4)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人类思想的伟大导师柏拉图的传世名著之一便是《理想国》。柏拉图通过《理想国》为后人构建了一个理想城邦的模型,城邦中的公民按照天赋能力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金质银质和铁质,他们各司其职,各展其才,各尽其用,共同组成了"理想国"这个柏拉图心目中的完美城邦。而这个完美的"理想国"的统治者就叫做"哲学王"。人类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千奇百怪,政府组织形式更是花样繁多,柏拉图所提出的"哲学王"统治的观念看似和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政治体制大相径庭,实则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那么柏拉图为什么要培养"哲学王"呢?怎样培养"哲学王"?以及,培养"哲学王"的意义究竟有哪些?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依次回答简单分析和探究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7.
黄鸣 《光彩》2008,(11):11-11
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因调查机构的不同而有几个版本,一说是2.9年,一说是3.5年,最长的一种说法是7年,相较于跨国公司平均寿命的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的40年,各领风骚三五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四岁"算得上一个"闯年"。  相似文献   

18.
网易 《广告大观》2007,(4S):132-133
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借“杠杆原理”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起整个地球。”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形成固然是外部环境驱动的结果,但是产业集群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其生成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要进一步揭示产业集群形成的微观过程,就要深入研究集群形成的外在条件与内在逻辑。根据集群分工与内在制度的演进,可以认为集群本质上是由基于外在条件的"偶然事件"启动其内在逻辑而自发地生成的。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精髓思想之一是"无",这是与道家直接从世界本原入手,从虚无生出有形的万事万物理念相联系的。而在关于语言文字方面,道家也认为"无言"才是至境,远胜于拘泥于形式的"有言"。在《老子》"不言之教"的理论基础之上,《庄子》进一步发展深化了道家"无言"之说,其主张散见于《庄子》各章节。《庄子》的"无言"说本意是用来阐释道家的哲学理念,但在无意间触及到了语言学中的言意关系问题,又通过与后来的玄、佛思想相互渗透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注重含蓄、自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