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渠道的完善以及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媒体已经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一个方面,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诸多层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现状为研究课题,对如何有效的规范和引导网络新闻传播舆论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
《商》2016,(10)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一份子,随着网络舆论地不断出现,网络舆论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的主要发源地,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危机对我国地方政府行为造成的危害。怎样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对地方政府带来的困境,寻找在网络舆论下我国地方政府科学治理路径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师岚 《中国电子商务》2010,(12):273-27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日益发展的网络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模式和人们的交往方式,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网络舆论的定义进行界定,介绍网络舆论的传播形态,并预测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众舆论、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网络舆论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并提出网络舆论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4.
《商》2015,(33):214-215
随着互联网社会的日益发展,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在新闻舆论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凭借着自身独有的特色在与受众的交互传播中有着传统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把握好网络新闻舆论的引导不仅可以扩大传播体系,改善传播环境,也有利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分析网络新闻舆论的引导中发现其特点,并提出一些存在于现在网络舆论空间的问题,以实现网络新闻舆论信息被正确引导,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网络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公开发表意见的平台。也正因为网络的低门槛特点,网络成为了舆论产生的主要阵地。然而,网络舆论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其平台的开放性和低准入性导致了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更难以控制和引导。该文以网络舆论传播活动中的新闻受众群体心理研究为题,旨在通过对网络舆论传播活动中受众群体心理的研究,达到更好的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尚苗苗  江海 《中国报业》2024,(1):132-133
5G技术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5G时代,互联网舆论传播形势更加纷繁复杂,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更好地开展网络舆论工作成为当前的挑战。我们要充分发挥新技术优势,加强社会舆情引导,重塑5G时代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7.
赵志皓 《中国报业》2012,(24):159-160
近年来,网络媒体迅速崛起,日益介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舆论作为网络媒体的天然产物,凭借网络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社会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鉴于网络舆论"双刃剑"的社会影响,加强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控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大众,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今天,正确引导民众舆论的发展方向十分重要。文章构建了一个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舆论传播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其传播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找到了影响舆论传播的关键性因素,并为政府正确引导舆论方向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9,(12)
随着媒介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它源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传统传播速度的认知。从报纸,电视,电台,到现在的手机,微信、抖音等,让人们对知识的学习途径达到无时无刻以及随时随地的地步。因此,如何利用媒介的影响力,加强对网络新闻舆论引导政策影响,是本文的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这种信息革命下网络舆论的产生与传播已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网络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并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工作,确保互联网空间安全。高等学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网络舆论活跃,需加以正确引导,从而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以及对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积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分析其本质要求及必要性。提出高校应坚持舆论引导中的党性原则;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发挥党委宣传部门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党建工作舆论和宣传空间的拓展,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网络正逐渐成为党建工作舆论和宣传不可或缺的载体。网络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大量的虚假信息,甚至网络暴力也充斥其中,形成多元价值观相互冲突、真假信息难辨等局面;因而,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特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沟通、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张国成 《商》2013,(15):265-265
从郭美美到雷政富,再到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王林,网络在推动舆论监督方面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阵地,而微博在这个战场中充当着最为犀利的尖刀。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意见领袖徽博在促进信息公开、形成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微博的转发功能使舆论在不同的粉丝群里同时传播,又赋予了微博舆论惊人的影响力。本文试探讨微博自身及微博舆论的特点,以及微博舆论的演变机制,以期提供认识微博舆论形成、传播及其带来后果基础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伍盈  唐希 《消费导刊》2012,(12):124-125
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革新以及一系列“自媒体”不断涌现,公众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诉求渠道得到持续的扩张。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传播中的负面现象也频频凸显,如何既保持网络舆情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又保护好网络赋予公民的话语权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议题。本文试图从网络舆论传播行为主体,网络媒介,网络舆论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网络舆论传播的引导与控制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彦峰 《中国报业》2014,(20):76-77
社会舆论是民意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社会舆论在从精英舆论时代迅速向大众舆论时代过渡,在此阶段,传播的特点突出体现为舆论热点集中、舆论参与阶层广泛、意见表达多元化等特点。之所以出现如此快速的转变,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积极介入分不开的。鉴于当前社会舆论传播的特点,政府部门要营造良好的施政舆论环境,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自身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常会遇到危机公关问题。为此,企业必须采取合理的公关危机处理对策,以维护企业的形象。舆论引导对帮助企业摆脱危机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可以减少信息传播给企业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企业危机公关中舆论引导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危机公关中应该采取的舆论引导策略,以期给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传播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已成为最为重要的舆论传播阵地。网络在带给我们空前丰富的咨询和快捷的信息传输的同时,也会由于其信息内容的不可控及信息数量的巨大造成舆论方向失控,从而引发舆论危机。危机到来时,企业当务之急是向公众提供关于事件的透明清晰、开放真实的信息,在积极预防网络舆论危机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主题论坛、意见领袖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利用搜索引擎进行负面信息屏蔽或信息稀释等强硬的舆论控制方式,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7.
顾伟 《现代商业》2007,(30):279-280
广告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广告传播遵循传播学的一般规律。随着广告传播的发展,舆论领袖在广告传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为了更好的进行广告传播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实现广告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公众在网络平台上的话语权增多,在民意得到抒发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论暴力的加剧,因网络暴力而将事件发酵升级的事情层出不穷,网络舆论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法律权益,造成社会道德的失范,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研究网络舆论暴力有着重要意义。阐述网络舆论暴力的内涵,分析其形成机制与传播环境,并为治理网络舆论暴力提出建议,推进我国网络环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利用媒体对公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以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媒体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应该勇挑重任,通过畅通信息传播渠道、真实透明地传播信息,为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今后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章斌 《中国报业》2012,(2):70-71
新媒体兴起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由其传播和主导,我国传统舆论格局已经为之改变。那么,到底目前的新媒体的传播现状怎样,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构建新舆论格局?认清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劣势,总体把握,统筹管理,将有助于舆论格局的良性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