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视,以及报业传媒的发展,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非物质性和报业传媒的全方位话语权性紧紧结合在一起。本文以报业传媒为研究视角,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研究目的。首先提出报业传媒在当前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要的作用和不足,进而总结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加强报业传媒对其保护的理论支撑;加强报业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性事实的传播;建立专业化的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报业传媒宣传媒介。  相似文献   

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3.
华丽 《科技转让集锦》2012,(16):194-195
非物质文化是古代中国人智慧、勤劳所创造的伟大结晶,也是中国全民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渗透的产物。然而在新社会变革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不可预估的速度走向衰落,潜伏着消亡的危机。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差、制度保障不健全、立法保护不完备、财力支持不足等问题,通过借鉴韩日传统文化保护的经验,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树国民认同感、健全保护机制、保护遗产传承人、重视遗产项目申报以及加强文化产业化开发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对其保护工作也日趋完善和成熟,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各地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从内蒙古非物质丈化遗产特征及旅游价值入手,分析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如何从旅游的角度科学开发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资源与财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临消失的危机,如何保护这此遗产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强调科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今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于延续世界文明的精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今政府机构非常重视的主要工作范畴。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而在如今网络数字技术发达的今天,也需要政府机关和公共管理组织与时俱进,借助这一新型手段推动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转变。使得其科学、合理、高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从而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基,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既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也发挥着融洽地区关系的功能。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采用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促进的方式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也成为了其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得出了目前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实现状,并站在不同社会主体的角度,尝试探寻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文化乐游"以促进文化传承的有效方法,为西北边疆搭建一条文化绵延之带。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志,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也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中的重要性,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生活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并且与新时期的旅游开发工作进行有效的集合,这样能够有助于使现代化的旅游开发工作更为良好,并且还能够有助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丁靖 《中国报业》2012,(14):140-1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两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是着眼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增强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认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广播等公众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着手将广播传播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为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发展争取到更大的空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让人类传统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焕发新生,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被关注、被挖掘,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开始逐渐发生了转变。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将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合起来,形成“非遗+旅游”的新业态。非物质化遗产俨然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味良方。  相似文献   

11.
《商》2016,(7)
民间艺术是历史的"活化石"它的存在和发展,反映了人类的生活文化的方式,它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世人诉说着人类的生长过程。多年来,由于人们对民间艺术的不重视、过度开发以及民间工艺保护措施不力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民间工艺流程的遗失,现今,文化保护的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矛盾也更加深化。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日益复杂的现在,民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慢慢成为可行的保护方法,数字文化遗产已经被教科文卫组织承认为民间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依托多媒体技术解决文化保护问题已势在必行。本文将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应用于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保护中,力求使云南传统民间工艺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2.
潮汕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蕴深厚,拥有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陶瓷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多项,另外还有品类繁多的省市级非遗。本项目围绕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发展现状,基于对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础上,充分开发其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3.
李志丹 《北方经贸》2012,(5):125-126,129
"生产性保护"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最直接和现实的途径。旅游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吸引物。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文化价值高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应确定保护性开发原则,明确开发定位和发展方式选择,以区域旅游发展角度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整个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基和源泉。在高度信息化、经济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品牌》2020,(3)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加之市场主导政府助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势头迅猛,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之一的西北地区,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同时在此番转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保护好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本文将从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及特色入手,以其品牌构建为主线,探究品牌构建过程中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人类历史发展中留下的重要财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管理缺乏共享机制,缺乏系统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保护意识淡薄。信息技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竞争力,不仅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加深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黑龙江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实现黑龙江文化产业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保持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征,只有传承主体(社群)的实质性参与,才能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只有正确理解保护与开发的内涵,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其焕发生机,璀璨盛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媒发挥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其内涵作用探析,对激发传媒优势作用、抑制弊端影响,全面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利用媒介传播方式可有效提升公众保护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传承保护体育非物质遗产进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媒介发扬东方文化独特民族性,从而全面提升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宋洋 《致富时代》2011,(5):2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无论是为自身发展,还是为了全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必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运作,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成为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分类。以苏绣为例,在其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保护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完善、保护人才缺乏、传承机制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和保护资金的来源不足等问题。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构建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建设一个展览馆,做好保护传承人工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最终实现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