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是党中央对赣南革命老区提出的新要求。实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必须遵循新常态发展的"大逻辑",准确把握新常态的特征趋势,在新常态下把握新机遇、构筑新优势、再创新辉煌,不断开拓振兴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正>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一重大判断充分彰显了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对现实机遇的从容把握和对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始终尊重客观规律,选择更为适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实质和内涵是什么?新常态的发展动力是什么?新常态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经济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出明确回答。一、应科学认识和理解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字面理解,"新常态"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新",意味着不同以往,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在"量"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变化,经济"新常态"作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引领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新国十条"的出台明确了当局对保险业的空前支持,奠基了保险行业无可取代的重要社会地位。因此,基于经济"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的转型与革新将给中国保险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今后,认识"新常态"将是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逻辑,而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是保险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黄树毅 《商》2014,(36):255-255
最近新常态一词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也真正步入到了新常态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而准确、深入、全面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是做好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正>核心要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展望未来,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  相似文献   

7.
2015年,中国全面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社会责任角度来把握这个大逻辑,或许有助于我们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从社会责任的本质角度认识新常态。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追求可持续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既要做到在当代人中间的利益诉求期望的满足和平衡,还要寻求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满足和平衡,是既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总体上的协调发展,还要尽可能地兼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发展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就要求我国财政通过有效的调控措施更好的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基于此,本文针对新经济常态下,结构性财政调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经济形势已经进入全球化竞争时代,跨国企业带着先进的整合人才管理模式进入中国市场,而大批中国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向全球市场拓展业务,人才管理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管理之道,是从优秀经理人迈向卓越领导者的登峰之道,是中国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战略力量。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三期叠加",为了能够促使我国有效适应该发展特点,并抓住机会快速发展,习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思维,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文中对新常态下企业高素质人才管理策略进行分析,并对高素质人才管理工作的实践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许多重要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11.
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价格监督检查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担负规范价费行为、维护市场稳定、服务群众生活的重责。在新常态下,扬州市物价局检查分局将紧扣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工作主旨,更加注重民生价格监管与民生发展守护,倾力打造为民价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我们要正确引导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源泉,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劳动力变动的新需求,提早布局,开展面向未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依靠人力资本积累保持长期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转型时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及引领新常态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青岛市来说,加快蓝色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本文对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目前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加强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的措施,促使青岛市蓝色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5:展望新未来引领新常态。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论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问题。12月28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也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商务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动力重构和发展方式转换的新阶段。2015年国内外经济前景如何?商务工作如何破题?如何开展工作"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升走出去水平,扩大走出去规模是其中重要一环,而优化走出去资源配置将是2015年商务工作重点之一。本刊特邀商务部政研室沈丹  相似文献   

1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其中,“认识新常态”是起点,是准确判断形势和制定对策的基础。既然有“新常态”,就一定对应着一个“旧常态”,同时从旧常态到新常态中间还有一个“过渡态”。“新常态”之后还将呈现一个可持续的“未来态”,用“态”的思维是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观察经济和其它相关领域重要的思想方法,是用大趋势、大逻辑观察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商》2015,(18)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新常态"一词,来描述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本文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分析阐述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如何逐步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最终实现引领新常态。  相似文献   

17.
"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来,我国不断探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和方法,提出以扩大总需求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发展策略。其中,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顺应"十三五"时期发展主线,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最为活跃的经济体小微经济来说,改善供给的质量,提供有效供给的环境和政策支持能够给予小微经济优厚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经过持续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谋求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结构性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侧改革",通过对供给体系的结构性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文章在解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商洛地处秦岭东段南麓腹地,所辖一区六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区,是国家集中连片的14个贫困地区之一,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要发展和要吃饭的压力很大,又面临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水质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这无疑给我们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环境保护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把握新机遇,面对新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和自然过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方式和目标都将加速转变,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根据新的约束条件选择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快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前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核心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