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逐渐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城市群作为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空间,人力资本集聚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则更为突出。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人力资本集聚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集聚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人才的流入,如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力度,以积累人力资本;优化人事管理制度,解决人力资本流动性问题;政府为人力资本集聚提供政策便利等,为人力资本集聚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程度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群不仅仅是多个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简单集聚,它强调的是具有重要产业关联的经济区域的空间组织,其基础便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市化的动力,从而加速城市群的形成。而城市群的发展又对产业集群产生反馈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作为城市化的高级形式,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都市带)已经涌现,并有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其群体的数量和个体的质量都在增加和增强,其中有的群体已出现了一些集聚和辐射效应,对我国的经济和发展已经产生影响。目前,这些城市群的聚集程度还不太一致,有的已经初具形态,其凝聚力和影响力已显成效,有的还正在形成之中,刚刚出现端倪,其集聚的态势还不太明朗。  相似文献   

4.
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地区乃至国家经济起到重要带头作用,其核心正是产业集聚效应。在中国内陆地区,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明显的经济绩效差距,需从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两大类别入手,分析其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城市群结构对集聚效应存在一定影响,本文从城市群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出发,得出城市群集聚效应的影响结论。  相似文献   

6.
李逸飞 《商》2013,(18):74-74
本文根据经济集聚与区域增长极理,在考虑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在全面分析湖南省“3+5”城市群经济结构及经济现状的前提下,分析该城市群内的产业结构、核心城市的回流及积聚效应以及各城市群在湖南省范围内对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将集聚经济与增长极溢出作用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成为区域经济辐射全国和全球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分析国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现状和特点出发,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建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1996-2012年31个省市服务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进行了现状描述和实证研究。结论如下:中国省际服务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有超过60%的省市集聚类型具有"高-高"集聚型和"低-低"集聚型的"马太效应"特征;有超过90%的省市集聚类型存在"路径依赖"特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表明,SAR模型的空间自回归系数和SEM模型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均显著为正,解释变量中的地区市场规模、人力资本、科研资源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对地区服务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中的工业化程度则会抑制服务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依照"中国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对青岛蓝色经济主要产业进行界定,并从蓝色经济产业结构、增加值增长率及各产业增加值三个方面分析青岛蓝色经济及主要产业现状。其次采用区位商法对青岛蓝色经济主要产业优势程度进行测算,并结合各产业增加值将各类产业归为先导优势产业、支柱优势产业、战略优势产业及一般优势产业。之后采用空间基尼系数法对各主要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各类产业归为高集聚度、中集聚度及低集聚度产业。最后从蓝色经济整体层面、各产业优势程度及各产业集聚程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江淮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经济学的视角通过Carlino模型测度江淮城市群集聚效应存在性,分析了江淮城市群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并就此得出相关结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江淮城市群城市间存在集聚效应,江淮城市群通过产业集聚加快了区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内专业化分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交通通勤的短板问题;通过空间集聚效应,带动自身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区位熵测定高技术产业中医药制造业、电气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得出产业集聚化程度高的产业。再建立数学模型,运用eviews软件对集聚化程度高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和安徽经济进行实证研究,定量的得出,医药制造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安徽GDP增加30.72个百分点。当电气机械器械制造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安徽省的GDP增加3.8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理论是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维纳布尔斯等学者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所创立的D-S模型基础上不断扩展而逐步形成的.其不完全竞争假设对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深化我们对空间集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集聚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该理论已在世界贸易格局、城市形成、产业集聚等经济问题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应用,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3.
金江磊 《中国市场》2015,(3):100-101
经济在经历着不断地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也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蓬勃的生命力。首先,文化产业能够创造社会经济利益,而在另一个方面,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变现有的经济模式。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是文化产业集聚是如何影响区域的经济增长的,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中西部文化产业集聚的范围与关联性,最终说明了文化产业的集聚有其优势,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产业的集聚对于保持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拓展的市场区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群集中与城市群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十一大城市群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群集中过程中,城市群有效产出并不会无限增加,最终趋于平稳的增长状态;而且随着城市群规模经济的增加和潜在市场规模扩大,城市群集中度先提高,然后又会出现下降的现象。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城市群集中与有效产出增长之间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并表现出一定的稳健性。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要遵照城市群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证分析揭示,中国城市服务业呈现明显的产业集聚,其强度高于工业,并且集聚大小与行业社会性质相关。对熵指数的区域分解显示: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集中度在同时提高;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内部集聚程度越高,越发达的地区反而越低;公益性的行业集聚程度低,而商业化程度高的行业集聚态势明显。对影响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产业特征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产业的资金密集程度越高、中间投入需求程度越高、政府管制水平越低、开放程度越高的服务行业,其集聚度越强,而产业的知识密集特征对服务行业集聚度的高低没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段会娟  吴俊 《江苏商论》2011,(11):142-145
分析空间经济结构有助于把握区域空间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以成渝经济区的区县为统计单元,运用产出密度和劳动生产率等集聚指标,发现成渝经济区的确是"双核"结构;产出密度数据没有显示出对齐普夫定律很强的支持性;产出密度和一些外生因素如地貌特征、行政层级等对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集聚状况随着与"双核心"距离的增加明显衰减。  相似文献   

17.
高铁以其在时空压缩方面的优势,对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集聚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高铁开通对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样本,运用DID模型予以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经济发展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高铁开通对旅游经济依赖度更高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更大;旅游产业集聚在高铁开通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产业逐渐向空间集中的方向发展,即形成金融产业集聚的形式,金融产业集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增长,因此,本文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形成动因进行概述,分析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从而加快金融产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9.
谢漾  洪正 《财贸经济》2023,(4):106-122
城市群发展背景下金融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但中小企业大量向外围城市迁移,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地理困境”。本文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运用空间计量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市群金融集聚整体上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2)城市群内部的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对外围企业融资影响呈“正U形”,即欠发达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金融集聚会虹吸外围企业金融资源从而抑制外围企业融资,发达城市群会向外围企业辐射金融资源从而促进融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已跨过U形的拐点,长江中游、成渝等6个城市群正在经历拐点;(3)外围低技术中小企业较易遭受中心城市的金融虹吸作用,高技术企业则受到金融辐射作用;(4)大型银行对企业融资的辐射半径(300公里)大于小型银行(100公里),该距离随着企业技术提升而增加。因此,应加快城市群发展,发挥城市群中心城市金融辐射作用,积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支持发达城市群大型银行跨区域经营,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2009—2017年上市中小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分析了金融集聚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金融集聚可以一定程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但存在地区性差异,且门槛效应明显。金融集聚对低金融集聚水平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明显改善,但其影响随着金融集聚水平的增加而减少。当金融集聚水平超过高门槛值时,这一作用非常微弱,总体上呈现非线性特征。这说明当金融资源高度集中时可能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