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商》2016,(11)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加金融二者有机的融合,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对金融这个领域重新运作、重新形成一个新的体系。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支付结算类、融资类、投资理财保险类,互联网金融各个类别的发展都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让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加健全,促进传统金融行业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特点;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四种模式的发展与应用;然后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最后,指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迅猛发展,其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融入到了现代金融的各个角落,从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本文鉴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之快,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希望可以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是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间在线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等类网络服务模式均是基于互联网金融而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支付便捷、应用方便、节约时间,这于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亦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使得全球金融模式竞争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并提出了实用性应用措施,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胡珺 《现代商业》2014,(24):208-210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金融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推广和普及大大的提高了金融业服务的效率,使金融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地更加紧密。本文从美、法、德等国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入手,着重分析了各国主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特点,总结其相关规律,并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发展情况,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进行了总体判断,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当前在我国发展取得的成效以及出现的问题,最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张翼 《中国电子商务》2013,(24):286-286
通过分析金融服务行业的演化过程可知,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技术逐步从提升内部效能的后台转变为建立服务渠道与集成协同业务的前台,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纵向集成关系逐渐转变为具有很高细分化与专业化的中小机构的协作竞争网络。而普及应用的互联网,促使进一步提升了金融的电子网络化,用户逐步开始接受网上银行、电子交易以及其他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基础性金融产品服务。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原因,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和通讯技术,互联网金融能够反映出金融与互联网跨业融合。这种融合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通过构建不同的平台,将人们所需金融服务嵌入其中,使人们投资金融产品更方便快捷,并且满足了人们的金融需求,本文基于时代热点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日益进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计算机电子科技已经渗透到我国各行各业当中,为我国各行业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带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金融行业与电子计算机优势结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其正在改写我国传统的金融发展历史,并向我国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提出挑战。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关系到人们日常的生活,更关系到我国经济流通之根本,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传统金融功能的新型金融。互联网金融在2012年被正式提出之后,便在我国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并且其运作模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围绕风险管理,运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路、新技术,秉承传统风险管理优势,从风险技术、风控目标、风控应用等方面全面整合、健全和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其必然性和重要性。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促进了金融行业的革新,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本文就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及发展作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各类贷款机构发现了学生信用消费领域的商机,校园贷应运而生。在不良事件频发后又遭遇强监管,校园贷平台前途未卜。认为学生信息消费领域供需不平衡是引发不良校园贷的主要原因,指出构建校园贷征信系统是解决不良校园贷的可行措施。主要贡献有: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学生信用消费供需的一手数据,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系统梳理国内校园贷平台模式,指明做好征信、加强风控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构建了校园贷征信概念模型,为后续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互联网和金融理论为指导,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的现状,以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和发展问题方面展开研究,关注国际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动态,结合理论,深入实践,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以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金供需缺口大,融资困难,金融产品单一,而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金融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基于农村金融的特点,提出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建立针对农村地区的网贷平台、开展互联网+产业链模式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丹  马家瑞 《现代商业》2014,(19):94-95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借助网络实现资金支付、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融资需求旺盛的现状,未解决该需求应运而生的P2P平台发展更是空前高涨。本文从P2P网贷的定义、特点、发展现状入手,剖析P2P网贷模式,主要分为传统P2P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并分析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找出目前我国P2P平台的风险因素,最终给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科技的进步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电信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提高,网络与金融行业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产业,像P2P网贷、网上购物、网络快捷支付等等,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因此,方便快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符合人们生活的需要,本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供下面的建议以便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商业银行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生存发展就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进行创新发展模式就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本文先就互联网金融特点以及对商业银行发展造成的影响加以阐述,然后就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发展优势和发展模式选择原则进行分析,最后就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方向以及创新发展措施详细探究,希望能从此次的理论研究方面为实际商业银行发展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代我国网络经济行业快速发展,其多样化的成长样式融入到了当代金融的每个地方,从多方向确保客户的要求,论文考虑到网络金融成长快速,注重了解网络经济的长处、成长方式及成长趋向,相信可以为我国网络经济的健康成长做出奉献。  相似文献   

18.
《商》2015,(44)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大数据等,对人们的金融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新型投资模式主要有P2P、众筹、余额宝理财模式等。在互联网金融投资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监管力度不够、信用交易市场缺失等问题,急需进一步的解决和改进。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文化背景下,随着现在科技信息的发达全球化文化背景下,互联网已经开始被人们所依赖,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网络、互联网社区、网络资源、网购等等,互联网对人们生活起着重要影响。新时代金融模式也开始向互联网方向发展,催生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如电子商务、淘宝、网上银行、在线支付等。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引起金融学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互联网金融模式把传统金融模式变的多样化更具开放性。互联网金融模式将金融专业性淡化,利用相关软件,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交易。使得市场的参与度和活越性更高,更大众化,是一种新型的利国利民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融合,通信、信息、管理等技术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发展给金融类新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这些有利条件的铺设最终迎来了以网络融资贷款、第三方支付、网络银行为典型的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成长与发展。互联网金融大环境的变化虽然会影响滞留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商业银行,但这也为其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契机。通过对文献的整合与梳理,发现现代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主要是源于市场需求,即客户需求的变化。因此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行一定的阐述,随后分析与讨论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哪些挑战及其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提出有效的对策,并希望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嫁入现代金融技术,能够实现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