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消费与投资关系的解析,古典经济学采用"消费与投资互为余额模型",凯恩斯经济学采用"消费与投资相互独立模型",长期凯恩斯经济学采用"投资依存消费模型"。在一个简单的国民收入均衡分析框架内,可以将似乎相互矛盾的理论模型统一成一个理论整体,不同的消费与投资关系模型作用于同一理论框架中的不同区间。  相似文献   

2.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足以说明投资、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选用1978年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的31年数据,通过不同的计量经济方法,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作用,确认了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的影响关系,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提供了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3.
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的讨论热点,两者相互制约又互为条件,要实现经济的增长,两者要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经济运行中凸显的"投资过热、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等种种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我国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严重,同时也制约着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须在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的同时,加快构建投资与消费协调、促进中原经济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江苏经济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也同时存在投资与消费不协调,消费需求缺口较大的遗憾。在新的发展阶段,正视"消费短腿"的客观存在,智慧利用"消费主导"提供的投资机会,实现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受消费、出口、投资这“三驾马车”的影响,但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基础,依据东北三省1992~2007年统计数据,对各个因素与东北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影响东北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是投资,而消费的拉动作用也在逐渐增大,同时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而出口是经济平稳增长的调节器。对我国投资、消费、出口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为改善投资、消费、出口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从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补贴政策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商》2015,(1)
本文运用扩展的索罗模型,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投资其次,净出口最小。因此,转变经济增长必然落在拉动消费上。同时,研究发现消费率长期以来处于低迷状态,贡献率近三年呈下降趋势,因此消费的拉动效果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居民收入较低、城镇化水平较低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最后本文就促进消费,提高消费拉动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是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强大动力,通常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0年以来,"三驾马车"对国内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好三大需求走势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确保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本文就近年来(2000年至2007年)三大需求的发展演变特征予以分析,并从中把握和判断经济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9.
曹源芳 《江苏商论》2011,(10):28-30
投资与消费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动力。本文基于江苏省2004年至2010年的月度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技术对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虽然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投资与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消费的贡献弹性显著高于投资的贡献弹性。因此,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中,高度重视消费的增长效应,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以促进江苏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和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弄清消费、投资和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199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GDP、消费、投资和出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消费对GDP的影响最大,出口与GDP的关系也很强,投资与GDP的关系十分微弱。中国应采取积极促进国民消费、继续稳步推进出口贸易、逐步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鼓励消费和出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同时国内经济又出现投资过热,商务部将"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定为2007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三大着力点,以平衡内外经济.但是"减顺差"与"调投资"和"促消费"都有一定的矛盾.从平衡贸易角度看,在三者中"促消费"是核心,但也是最难的.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如果能够适当扩大,还是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VAR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协整方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广东省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需、外需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净出口。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宏观经济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学界关于投资和消费关系的论述还存在着争论,主要集中在什么是"合适"的投资率与消费率这个问题上,有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有些则认为当下的投资率和消费率是合理的。针对这类争论,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目前的后危机时代,重新审视我国的投资与消费现状,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动态中把握投资与消费,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以储蓄率为参考来判断我国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应用VEC模型对江苏城镇化率、消费性投资、生产性投资、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化影响虽然存在时滞,但是能够持续拉动投资总额提高,改善投资结构,增加消费性投资比重,持续拉动城乡居民消费增长,并长期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过程中应避免"城镇化-投资错觉",注重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为消费奠定基础,加快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和完善,以缩短"城镇化时滞"。城镇化可以迅速提高落后地区的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持续低消费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激励,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净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关键:一在于提高消费,二在于改变政府对投资和出口激励的方式与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朱敏 《中国市场》2010,(37):19-21
妥善处理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等重大关系,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江西三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近年来三大需求对江西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消费需求的动力不足、投资需求增长的总量偏小、净出口需求的贡献为负.要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夯实消费基础,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加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扩大出口,改善外贸结构,发挥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构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协调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学理论中,钱纳里标准结构较早总结了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经验规律。有关投资与消费最优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索洛模型;菲尔普斯黄金律;拉姆齐模型;Abel等的AMSZ准则。一个新的思路是构建基于资本和劳动边际收益率的分析模型,用以研究投资与消费最优比例问题。现实中,经济更多地处于失衡状态,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投资与消费若处于一个合理区间即是可接受的。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的投资与消费结构偏离了合理区间,投资率的合理区间应在[35%,40%]左右,而居民消费率的合理区间应在[45%,55%]左右。  相似文献   

19.
美国需求结构及其演变是认识和剖析美国经济的基础,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美国三大需求结构的分析发现:消费结构上,服务消费占据总消费的主体,非耐用品的消费支出略高于耐用品消费支出。投资结构上,私人投资规模远大于政府投资,私人投资是投资的主体。出口贸易结构上,增长较为平稳且货物出口占据主体地位。三大需求结构上,消费占据主体地位。三大需求对GDP贡献率上,出口大于消费,而消费大于投资。美国的需求结构启示中国进一步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20.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而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这与利率等因素有关,同时消费与投资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互相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