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联动融合模式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农村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的模式与运作机制,提出了"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联动融合模式的发展特征,即乡村旅游趋于农业化,即农业旅游、农产品生产趋于农场化和农产品销售趋于品牌化;构建了"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联动融合模式的基本框架,并对该框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吴卫东 《中国市场》2022,(34):31-34+105
景村融合理念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是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并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景区化与景点化,从而达到乡村与景区融合协调发展的目的。武汉市景村融合发展模式可以大致分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文创旅融合发展模式、“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等。目前主要存在农旅融合市场竞争激烈、文创产业带动力不强、特色产业支撑力不够、美丽乡村后期维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可以采取的策略是走“产景村”融合发展道路、进行全产业链的指导、挖掘乡贤资源、加强乡村管理和维护。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乡村旅游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业已成为共识。以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显得切实可行。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乡村旅游的桥梁;构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建设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保障体系是实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转移、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目前已经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互联网时代,旅游业信息化的趋势越发明显,旅游业和电子商务的融合也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乡村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创新战略,然后结合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适宜的战略发展模式,提出了几点促进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品牌》2019,(17)
本文首先综述了旅游生态圈的界定和基本特征,对吴文化乡村旅游消费者网络行为进行分析,接着从旅游生态圈圈层角度探讨吴文化乡村旅游生态圈构建模式,最后从资源融合、产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多维路径,指出吴文化乡村旅游生态圈发展路径,对加强长三角乡村旅游品牌营造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融合的产物,乡村旅游在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迅猛发展,被创造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模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的成功经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应健全管理体系,加强资源保护,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协同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旅游产业结构改革、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工作的实施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基于以上诸多原因,对实行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目前阶段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策略建议。期望我国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从而两者均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一大新兴产业开始发展壮大起来,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也在推动国民经济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与探索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正迎来它新的机遇和挑战,乡村旅游用地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组成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越来越明晰,土地利用规划缺失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因此如何利用好乡村土地资源,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经济融合、空间融合和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走向城市。但是城市生活的压力与喧嚣又让人们感觉到厌倦并且想要逃离。人们开始怀念乡村的田园生活,想要回归自然,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契机。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一种普遍的诉求。本文以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为例,旨在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探索一条与众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产业作为地方特色农业,是金堂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应立足于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对当地产业优化和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基于对金堂县食用菌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的分析,从产业组织、资源融合、基础建设、路径设计四个方面提出金堂县食用菌旅游发展策略,对地方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农业旅游经济以乡村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和农民生活方式为旅游资源,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观光开发和布局进行营销设计,以保护自然生态为目的,集合了生态农业生产和农村旅游,展现了生态农业建设、农事劳作、体验农村风土人情,是获取农业知识和地域文化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项目。本文回顾了全球范围内的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旅游树立品牌,提升旅游品质,以及制定农业经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这些措施和规划为我国农业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能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和周边产业的发展,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能够丰富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促进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为切入点,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模式与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人民对于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旅游业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旅游模式层出不穷。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的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与乡村生态环境相结合,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如何依托旅游资源进行创新都成为当今乡村旅游的难题。通过对原有模式的创新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及体验旅游的整合,是乡村综合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当前村落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其发展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旅游+"充分发挥了旅游业的拉动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实现了农旅融合,笔者从农旅融合的条件及定义出发,在"旅游+"理论基础上引出农旅融合的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等传统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后,提出有机农场这一农旅融合的新型模式。对"有机农场"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对其经营进行了SWOT分析,基于此提出发展策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更高品质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域旅游是我国新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核心战略,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中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进行了案例探讨。研究表明,全域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二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该重点关注乡村性和地方性,拓展乡村旅游的地理界域、做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构建乡村旅游文化高地等。  相似文献   

16.
郑海燕 《商业时代》2007,(18):92-93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旅游发展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层次,以期促进我国的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景萨萨  张玲丽 《商》2014,(23):61-61
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对于解决中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低,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对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河南乡村旅游长效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了河南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孔捷 《中国商论》2023,(13):27-3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在我国既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又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走文旅农融合之路,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阐述乡村旅游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文旅农融合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文旅农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桐梓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匹黑马.其中贵州桐梓县的乡村旅游也表现突出,但其发展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文章从开发与经营管理的视角出发,结合贵州桐梓县的具体情况,分析了目前发展模式,并提出适合桐梓县情的乡村旅游模式,希望对桐梓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产业融合模糊了传统的产业边界,开发出了新的市场业态.乡村旅游便是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文章阐述了产业融合的内涵,结合农业与旅游业,归纳了产业融合的类型,分析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必然趋势,融合模式和融合效应,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提供思路、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