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5 毫秒
1.
新零售业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支持与线下实体消费体验进行互补而形成的全新业态模式,借助数据驱动以及场景体验的融入,实现网络业务与实体业务之间的相互融合.网红经济作为新零售业态下的集中体现,网红向粉丝推荐产品、服务的过程属于口碑营销和品牌形象塑造的过程.鉴于此,围绕当前网红经济新零售业态,立足自媒体环境市场营销新格局,结合界内"口红一哥"李佳琦等知名带货主播的网络营销策略,总结归纳,以期形成可循的经验借鉴,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媛 《商展经济》2023,(22):47-50
网红经济背景下,旅游景区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本文结合青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网红经济对旅游实体消费带来的积极影响,并重点分析了网红经济下提升旅游实体消费的路径,即开展网红直播旅游,设计定点网红节目,开发个性旅游体验,宣传网红地方小吃等,为旅游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新思路,不断推进旅游经济蓬勃、健康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变化趋势,"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不仅迅速进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行列,开拓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人或实体企业的发展。所以得出,"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可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并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需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要在信用上做到绝对的保证。对于"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迅速发展,要建立新的发展策略和全新的制度框架。综上所述,应该完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的社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更好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8年以来,中央陆续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更明确了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在互联网时代下,微博和直播平台的涌现催生了"网红经济",一些独具特色的网红店铺迅速走红,并迅速吸引加盟商,网红经济在营销和变现上绝对算得上是成功的。走红不易,走红之后,如何持久经营,成了许多网红店以及加盟商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了解近年来网红店铺兴衰状态,纵观网红实体店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浅析网红店铺在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泡面小食堂为列,反向分析网红店铺在走红之后如何持久经营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围绕"网红"产生的新型经济营销模式不断发展。本文在"网红经济"进入新时期之际,自媒体网络不断发展的当下,通过分析"网红经济"出现的背景以及"网络经济"营销模式运行的环境,提出促进"网红经济"营销模式发展的有效举措,给从事网红相关行业的人员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金融体制在经济社会正逐渐蓬勃发展,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对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体现在可以迅速且高效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具体阐述新业态和实体经济的内涵,分析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探讨如何促进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引起消费环境的改变,使得以聚集实体业态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商业综合体的发展遭遇一定的困境。随着移动互联网向零售行业的渗透,新零售的概念被提出,加快了传统实体零售向线上转化的过程。基于互联网背景,分析苏州商业综合体的业态分布,将互联网与实体业态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提升顾客黏性与消费体验,寻求线上和线下的渠道融合,为改善商业综合体的经营状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一、武进区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当前武进区已逐步形成以冶金、化工、机械、装备、纺织、电子电气等传统产业为支柱,以智能装备、新材料、轨道交通、互联网、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健康等新兴产业为接续,"一企一品""一镇一业"特色鲜明的实体经济发展格局,实现了"苏南模式"向"新苏南模式"的蜕变。其实体经济的发展经验可以总结为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2016年开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抖音等社交软件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展进入高潮,催生了"网红"这一新的职业名词。随着众多"网红"的出现,围绕"网红"产生的商业营销模式逐渐显现。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网红经济[1]"应运而生。在该背景下,选择对"网红"营销模式及"网红经济"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究现有营销模式的利弊,力图在日趋激烈的自媒体竞争中,探求"网红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2],从中得到传统商业模式合理延伸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石海娥 《光彩》2022,(2):20-21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新型实体企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2021年9月,"新型实体企业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高速增长阶段跨入依靠创新驱动的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社交平台的飞速发展,网红餐饮作为新生业态快速兴起。本文在分析网红餐饮流行原因基础上,剖析了为长远发展,网红餐饮品牌营销的必要性,并基于4P和STP理论深入梳理了当前网络餐饮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促进其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互联网模式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多种新兴的经济形态,网红经济是其中的一种。它利用特定营销方式把吸引粉丝的关注度转化为购买力,贯穿各类商业途径创建具有高创新、高红利、高价值的独创性的商业经济运转模式,已从原本互联网模式中线上的购物、游戏、直播等发展到线下的实体财富,运用到各个行业之中。网红经济有电商、粉丝打赏、广告三种主要盈利模式,但其发展存在内容同质化、生命周期短、形式大于内容、变现渠道少等问题,需通过提高内容原创性,提升产品内涵,建立网红经济管理机制,增加变现渠道等加以应对。对网红经济未来的发展应关注虚拟人物,向多平台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做到线上线下开拓族群市场。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餐饮是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互联网和餐饮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模式。"网红餐厅"的发展提高了一个城市的消费水平,很多网红餐厅出现了"排长龙"的现象,但"网红餐厅"可能也会很快消失。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市场调查等方式分析兰州市网红餐饮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产品创新、市场定位、价格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兰州市网红餐饮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电子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平台得到了一定范围的推广,并已经实现了新媒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其中就包括了“网红经济”。本文以高中生的视角对“网红经济”进行分析,在对“网红经济”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分析“网红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为“网红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的流量明星应运而生,这些明星被称为"网红"。网红带来的网红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型经济形态。本文从网红经济的相关本质出发,立足于大学生群体,以"小红书"线上社区为实例,分析网红经济产业链的内在,剖析其供给失衡的问题。通过总结其内在问题,分析存在的风险,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造就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批网络红人,他们就被称作网红。一些电商与企业抓住机遇利用网红所产生的影响力,为了创造出一定的商业价值而进行大量的商业宣传,最后形成了被称为网红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本文对网红经济的定义和发展现状进行阐述,介绍我国网红经济的营销模式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网红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期望能够对今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用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与挑战,加速催生了电商直播在全国各行各业产品营销中如火如荼的发展。直播带货的风口风起云涌,企业高管、党政官员也加入了直播带货"网红"的行列,作用成效凸显。直播带货正成为稳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一种全新的商业业态,前景不可小觑。近一个时期以来,农机行业也积极跟上互联网时代电商新  相似文献   

18.
跨境电商是重要的外贸新业态,是促进外贸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力。跨境电商对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培育外贸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通过分析漳州跨境电商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瓶颈,研究推动跨境电商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跨境电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红在不断涌现的同时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商业模式进行变现。本文在分析网红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商业变现的不同模式,在网红产业进入团队营销、产业化运作后,网红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网红传播内容粗俗、不健康、钻法律空子、公然违背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现象,网红经济发展的规范管理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网红行业经营者、网红自身和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各行业均面临着传统运行模式遭受巨大冲击所带来的挑战.新业态经济随着各行业要素的变化也随之应运而生并逐渐走向更加具有适应性的较为成熟的阶段.在劳动用工维度上,新业态企业的用工模式与传统行业(以制造业为典型)的用工模式产生了显著的分野.从法律的滞后性角度讲,现有劳动法的框架已经在很多方面不适用于新业态经济的发展.对新业态企业、从业者、政府监管机构和相关法律服务提供者而言,掌握新业态劳动用工模式的特征,对精准定位商业需求、把控劳动用工风险、提高监管水平和提升法律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