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据网络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殡葬业曾一度名列前三,广州"坟爷"敛财数亿元的新闻,更是把殡葬业的高收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将以殡葬行业的发展以及对连云港市殡葬行业的现状调查为基础,探究殡葬行业收费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一、殡葬的含义及殡葬行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殡葬业被称为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一,由于政企合一的特殊形式,成为民政部门垄断的行业,一直以来为人诟病。加之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殡葬业长期处于"边缘行业"的位置,缺乏相关的研究和探讨,目前人们对于殡葬业远没有足够的重视,另外我国在其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根据1990年至2009年殡葬行业的时序数据,从经济学和统计学的视角,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作相关分析,探索殡葬业的发展现状和改革进程,以期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观点。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响殡葬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死亡率和火化率,总人口次之。  相似文献   

3.
殡葬业作为服务业中的特殊行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日益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殡葬业虽得到可喜发展,但是其问题也是亟待解决。首先分析了廊坊市殡葬业的现状,其次结合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廊坊市实际情况,对廊坊市的殡葬业发展提出几条建议,希望对廊坊市的殡葬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新财富》2009,(11):100-107
有国际研究机构预测,殡葬业将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容量巨大又相对落后的中国殡葬业,中国生命率先破冰,构建了一个殡葬业市场化运作模式的雏形。这家台湾商人创立的殡仪公司,敏锐地捕捉到内地殡葬业的巨大商机,采取承包经营方式,在不改变殡葬领域现有产权格局的条件下撬开了内地封闭的殡葬市场,同时,引入海外成熟的运作模式,通过丰富业务范畴、提供一站式殡葬服务,在夯实政府定价业务的基础上,提升市场定价业务的比重,既增加了营收规模又实现了较高盈利水平。  相似文献   

5.
张玉卿  赵宏 《国际贸易》1998,(10):40-42
1979年以来,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往来逐步发展,至今已形成以间接贸易和台商到大陆投资为主体的经贸格局。两岸产业、科技以及金融界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各类形式的展销会、交流、研讨会逐步增多;两岸民间或半民间的交往近年来也在不断恢复和加强。两岸经贸往来初具规模。截至1997年底,台湾为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大陆是台湾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顺差来源地;台湾是大  相似文献   

6.
台湾风险投资业是亚洲地区最成功的。相对于欧美,台湾的风险投资公司进军祖国大陆有多方面的优势。伴随台湾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台湾政策限制的放松,以及大陆风险投资环境的健全,两岸风险投资业合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一、殡葬产业化的原因 殡葬业发展的目标就是充分实现产业化,所谓产业化实质就是市场化、社会化。殡葬业产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首先要建立适应市场需要变化的经营管理机制。其次是投资机制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正> 90年代,亚太经济独领风骚,东亚地区更具活力,呈现出一种新格局。大陆、台湾省是东亚地区的两个经济实体,且在东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东亚经济新格局为背景研究两岸经贸关系,能为我们探索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轨迹,提供一个合理的取向。  相似文献   

9.
蒋耀平 《商场现代化》2012,(35):105-107
<正>2008年以来,大陆方面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方针,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与台湾方面共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一系列历史性突破。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两岸经济合作由"间接、单向"发展为"直接、双向",开启了两岸全面"三通"的新时期。1979年元旦,大陆方面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三通"。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与直接通邮启动。2009年,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  相似文献   

10.
陈小平 《财贸经济》1998,(7):64-64,F003
两岸经贸关系及台资、台湾商品进入大陆市场的分析陈小平一、两岸经贸关系大陆与台湾经贸关系的实现形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香港转口的商品进出口间接贸易;二是台商对祖国大陆的直接投资。自80年代初以来,两岸经贸关系中间虽有波折,但总体上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7年经贸数据,在分析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的外贸依存度、贸易地位及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基础上,探讨两岸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外贸依存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大陆在中国台湾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是其他国家无可替代的。中国台湾应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两岸经贸深度融合,保持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 众所周知,自1979年祖国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进行经贸交往以来,两岸经贸交流已走过20余年的发展历程。多年来,在祖国大陆的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经贸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并已初步形成两岸经济互补互利互促互容的局面。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两岸经贸关系的起步阶段。祖国大陆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以欢迎台商赴大陆投资和扩大台湾商品进口为起点,将推动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和双向贸易交流为政策目标、迫使台当局对大陆政策进  相似文献   

13.
两岸"三通",从其构想的提出,直至陈江会签署协议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其经历可谓是漫长而曲折。两岸"三通"之后,台湾经济将在如下五个主要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往来进入低成本的新时代,台湾经济竞争力提升;获得大陆有力支持,台湾经济解困信心激增;紧靠大陆腹地,台湾海上交通枢纽地位突显;两岸经济便利区渐成,台湾经济由"边缘化"转成"重心化";两岸合作深化,加快台湾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4.
<正> 以促进海峡两岸的交往、发展双向交流、实现中国和平统一为宗旨的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于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这是继1990年11月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之后,两岸民间团体对口组织的正式形成。它标志着两岸良性互动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象征着两岸交流“务实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5.
殡葬行业作为我国从古流传到今的行业,当前正发生着悄无声息的改变。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殡葬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蓬勃发展,现已发展成为我国"高收费行业"之一。对于殡葬行业的高收费行为,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源于中国"入土为安,让逝者灵魂得以安息"的传统的殡葬思想,所以他们在亲人去世后会举办一系列的仪式,超度亡魂,祈求今后家族能兴旺发达。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殡葬行业高收费现象一直受到供需、经济形势、国家政策、消费心理、行业法规等因素的影响。文章依据个人经历结合局部地区的数据,分析我国殡葬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各地经济呈现紧密联系,我国沿海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加快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对接合作,有助于大陆地区借鉴台湾企业有利因素,推进两岸互助合作,新海上丝绸之路是两下两岸经济贸易区的主要范围,福建与厦门自贸区已经为大陆与台湾两地带来了资金、资源、人力、市场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因此,进一步深化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势在必行。本文对自贸区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海峡两岸自贸区建立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经济繁荣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加入世贸组织后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的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台湾地区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加入世贸组织后,其现行的大陆经贸政策与世贸组织的基本精神相抵触。迫于岛内外的各种压力,以及其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其对大陆的经贸政策,主要表现在放宽岛内企业赴大陆投资的限制,放宽大陆资金、物品进入台湾的限制,适度开放两岸金融业务往来,放宽大陆人士赴台观光及从事专业活动的限制等。从发展趋势看,还有可能局部开放两岸直接“三通”。  相似文献   

18.
<正> 两岸贸易发展至今,已形成互补互利、相互依存的局面。据台湾“经济部”统计,1995年两岸贸易总额为209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27%。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178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20%,台湾自大陆进口31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66%。1995年两岸贸易额占台湾当年对外贸易的比重为9.8%,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占当年台湾出口的比重为16%。另据台湾  相似文献   

19.
自台湾国民党主席、亲民党主席相继率团访问大陆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出现空前的广泛影响,各项交流互动不断升温。厦门与台湾拥有共同的血脉、文化和情感,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发挥旅游业人性化的政治作用来加深两岸的感情,致力于对台旅游口岸的定位,发挥独有的优势潜力,集合两岸、海内外的力量,实现两岸关系由局部到全面突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出口相似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海峡两岸农产品的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岸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度高,市场相似度低;海峡两岸的农产品产业间互补性总体呈减弱趋势,两岸农产品整体上以产业间互补为主;大陆与台湾的显示性比较优势近年来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两岸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均呈下滑趋势,因此两岸应扩大ECFA"早收清单"农产品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