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改变现阶段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现状,探索有效的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模式和路径,是切实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难题,保障河南省城镇化进程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待转数量巨大,培训任务艰巨。本文梳理了当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通过调查和分析,针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具体问题,提出强化转移培训工作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经贸导刊》2000,(12):18-18
“十五”期间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什么?冯飞研究员:现在就业的关键是农业人口过多和产业调整过程中必然带来的减员增效。在“十五”期间以及更长的时期里,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通过建立城市带、城市群,以城市化为依托,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把农业的多余人口向城市中工业和服务化转移。  相似文献   

3.
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是指农业人口转向农业内部(如种植业转向养殖业)和非农业领域就业。当前的农业转移人口包括农民工群体和政策性的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他们的就业方式有受雇佣形式的就业和自雇佣形式的就业;可以从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发展实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这些农村剩余人口,并相应解决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身特征,分析了其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转移的途径,转移的阶段,及转移过程中相关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中央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部署精神,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文章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要抓手。通过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出台的系列文件规划,文章认为,中央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总体部署主要包括,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抓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增加财产性收入为目标,切实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三权"。同时,文章认为当前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亟待解决子女入学、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四大问题,最后文章提出了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这些农村剩余人口,并相应解决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身特征,分析了期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转移的途径,转移的阶段,及转移过程中相关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囿于城乡二元体制的身份制约,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在户籍、安居、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针对这一新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随后召开的中央城镇化会议将农民工市民化列入推动城镇化的主要任务,重点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国家的高度重视使得农民工市民化这一问题逐步在全国发酵,各地都在实践中摸索。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户籍制度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是整个改革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也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内部转移、走城市化道路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外部转移,这是有效促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由托达罗模型引发的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新 《商业研究》2006,(18):145-148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托达罗人口流迁模型,剖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相关问题,认为经济因素仍然是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浅层次、多渠道、多样化、渐进性是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特点;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工人就业并不产生多大消极影响,相反还会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为了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健康转移,必须重视农业发展,有效改善农民教育模式,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生了改变,其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是市民化的过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新媒体时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就业能力视野下的温州为例,介绍新媒体时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已经越来越被国家和社会各界所重视.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应是农民问题,而现在农民问题的核心已不是单纯的土地问题,还有个就业问题.可以说,农民就业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和重要.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大方向只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潜力很大,农村内部的就业潜力也很大,但是根本的出路是要转移到农业和农村以外去.宁夏南部山区各市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该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土地贫瘠,有限的土地资源不可能养活所有的人,进而也使宁夏南部山区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从农村转移出去、如何实现宁夏南部山区农民的真正致富?就成为解决宁夏“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是集边疆、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农业省,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产值低是制约云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快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通以1985-2009年统计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知就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就业、就业人数增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协整检验证明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性。云南省应立足于在经济增长中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实现经济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三农”问题有所缓和,但还有待进一步解决。而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要推动新型城镇化。然而,由于特殊的二元社会结构,农村各类矛盾堆积,问题纷杂,就业培训严重滞后,影响农民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不利于生活的在城镇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为此,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就业培训长效机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保金 《商业研究》2006,(16):105-108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借鉴英国、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来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的基础上,选取2001-2012年度的8个代表性指标,对现实农村人口迁移量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载体和生活成本是阻碍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两大原因;农业发展对人口转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在吸纳就业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因此,一个有序的、分层的农村人口梯度转移模式应重点关注产业、区位与文化教育梯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在人口城镇化的表象下逐渐突显出人的城镇化的不足。文章以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人口与非户籍流动人口之间的分裂性,从多个视角来探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推进程度,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7.
卜蕾 《商》2014,(9):188-188
随着城市变迁与乡镇发展,如今就地市民化正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市民化的本质在于农业人口的就业非农化,因此研究在就地市民化背景下的劳动力转移显得意义深刻。本文将从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开始分析,围绕推进就地市民化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和解决措施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李金荣  宗纲 《商场现代化》2007,(28):316-317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有限的耕地与日益膨胀的人口之间的突出矛盾,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长效机制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古桂琴 《品牌》2014,(5):22-23
从宏观的公共政策层面上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公共政策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状态朝着均衡这一理想状态逐渐转变的一个动态进程。其中的土地政策、教育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公共政策需求与供给关系转变的重要的三项内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问题的良好解决可以说离不开作为公共政策的提供者的政府和作为公共政策的需求者的农业转移人员之间的使交易费用最小的契约及合作。土地政策、教育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良好供给则是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求的重要内容,这些公共政策的良好供给均能大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张丹旭 《商》2013,(20):223-22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也是实现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但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会出现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本文针对其具体的制度障碍因素,提出解决这些制度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