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要素投入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引起的经济增长非常小。  相似文献   

2.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80~2003年的我国贸易统计数据,基于不同种类商品的进口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分析视角,测度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口总体上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增长;初级产品的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但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有显著影响;工业制成品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影响,但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口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胡飞 《北方经贸》2007,(10):25-27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投资、全要素生产率和FDI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全要素生产率次之,FDI最小。为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应保持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增长;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积极利用FDI,并逐步优化FDI存量结构。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要素驱动增长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要素投入膨胀为基础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根据郭庆旺、贾俊雪(2005)的测算,1978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呈下降趋势。1978--1993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2;1994--2004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为1/3。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入手,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辽宁经济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978-2005年间,劳动投入是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从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来看,辽宁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的。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财政分权、经济增长目标和全要素生产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析并检验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会提高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水平,但由于受到经济增长目标的约束,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的增大和约束力的增强,抑制作用愈加明显,且这种影响在保增长压力大的地区更显著。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来看,财政分权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目标值约束和硬约束的压力更多地作用在对技术进步的负向影响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取了索洛余值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进行估计,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渊源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上海市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通过运用C-D函数法、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和CES生产函数法这三种方法对上海市1978-2010年这31年期间的要素投入特征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比较分析认为C-D函数法更有效.同时基于C-D函数估计结果,对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分解和不同阶段的比较.文章进一步结合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因素进行分解,运用改进的GLS估计发现:人力资本和R&D活动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制度变迁因素作用不显著,上海的经济增长已经趋向于“稳态增长”.  相似文献   

9.
左菲菲 《现代商业》2014,(24):153-154
本文根据索洛余值理论,运用计量方法测算出安徽省1980-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且分析各种投入和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左右,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决定安徽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技术发展较为滞后。安徽省应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使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  相似文献   

10.
李婷姝 《商》2013,(20):247-247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我们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测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最为流行的指标,在测算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在借鉴相应学者关于全要生产率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广东省改革开放30年的数据作基础,通过计量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进行估计回归,计算并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及资本、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旨在以量化公式来反映广东经济增长质量。本文从整体上探索了广东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发展过程中显露的问题,特别根据经济增长情况分3阶段作了比较分析,发现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驱动型,其经济增长方式还处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的较高水平很大程度上来自体制改革而非技术进步的推动。最后为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出了3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非参数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DEA—Malmquist),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即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9年江西省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水平呈现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南昌、新余和鹰潭3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最为有效,南昌、新余和宜春3市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西部12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面板模型,运用索洛残差法,选择C-D生产函数,估算西部各地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表明:西部各省、市(区)全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均值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一步证明了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使用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全要素生产率扩展模型进行相关性检验,对FDI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为:外商直接投资有效的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且经济增长与港澳台投资的比重成正相关,与外资企业这种投资方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使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测算了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52.7%,技术进步对经济拉动作用不足,为20.7%,且产出弹性较小,仅为0.13。技术进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至关重要,贡献率为43%,其他因素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较小。同时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研发投入总体力度较小.研发资本存量不足,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低于韩国等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6.
国际经验分析表明高增长经济在中高收入阶段增长明显放缓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放缓主要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所致。经济放缓的时间受到一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减速时人均GDP在国际平均水平之上。通过生产函数法分析可知,未来十年,随着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就业增速将出现下降,高储蓄率将会出现调整进而带动投资增长减速,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放缓。过去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极高的投资增速和人口红利,很难继续起到支撑作用。未来十年,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依靠单纯的资源、能源、要素的投入,转向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简述经济增长理论之后,对中国经济增长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揭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特征,提出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展 《财贸研究》2023,(11):42-50+83
采用Jorgenson增长核算模型测算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四个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资源再配置效应纳入核算框架,然后基于统一的增长核算框架和可比数据对四国全要素生产率做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四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0.4%、0.6%和2.1%,对印度、日本、中国和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34%、25%、11%和10%。资源再配置效应对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整个考察期内,资本和劳动再配置的净效应对韩国、印度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分别为100%、50%和33%,而对于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方式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新常态指出地区经济要注重高质量,提高地区经济集约化水平。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地区经济持续高质增长的迫切要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分析安徽省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方式,提出安徽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个可以反映一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是否可持续增长的指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对生产率内涵和生产率增长估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评述。国内学者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对生产率增长估算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对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进行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