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伴随着我国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有学者据此认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导致了这一比重的下降。本文首先拓宽了研究视角,选择了从劳动者就业与报酬这两个方面来看待劳动者福利的增损,而不是简单地以工资涨跌来衡量劳动者福利水平的变化,并定义用以衡量劳动者就业与报酬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为劳动者收入比例。其次本文通过放松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或者存在新增劳动力情形下,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福利的影响。理论分析的结论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干扰了贸易自由化对劳动者工资的提高,使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劳动者福利的改善形式发生了变化,贸易通过促进就业的增长来提高劳动者收入比例。最后本文以制造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做实证分析,检验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大体一致,我国贸易自由化的确促进了劳动者收入比例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来自于就业人数的扩张,而非工资的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2.
贸易自由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的福利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及资源配置效率。 文章经过理论分析表明:进口贸易会通过竞争效应降低劳动力收入、价格效应和技术效应提高劳动力收入,也会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就业进而对劳动力收入产生影响;出口贸易会通过吸引劳动力就业提高收入,但是非正规就业会降低收入,也会通过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进而对劳动力收入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劳动者群体的报酬和福利。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本文对贸易自由化与收入分配差距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和研究,并将着眼于我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着力探索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最后,本文为中国今后如何更好地利用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便利及防止或减少贸易自由化所带的负面影响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纠正服务业劳动力配置扭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中国2003—2019年279个地级市数据,理论和实证分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及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对服务业劳动力配置扭曲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直接影响机制,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改善了服务业劳动力配置扭曲,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对改善劳动力配置扭曲没有显著效果;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创新两种间接机制纠正服务业劳动力配置,而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并未通过间接机制产生积极作用;从异质性分析来看,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分别存在劳动力配置不足与过度的情况,服务贸易自由化能够显著改善两类服务业的劳动力配置扭曲。  相似文献   

5.
探寻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是国际贸易学科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异质企业框架,对现有理论和经验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全面细致地总结了企业进口投入品、企业间和企业内的资源再配置以及降低价格成本加成这三个方面所带来的福利效应,并试图从已有相关文献中发现不足并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有利于厘清贸易自由化福利效应的来源渠道且为福利增进型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七个方面梳理和评述了2014年国际贸易国外研究文献。具体为异质性企业贸易,贸易福利与贸易自由化效应,全球价值链与生产分割,贸易与劳动力市场,贸易谈判与协定,贸易成本与贸易壁垒,以及其他领域。其中,异质性企业贸易是研究的最前沿,处于主体地位;贸易福利与贸易自由化效应、全球价值链与生产分割是研究的重要方面。从微观企业视角分析贸易议题是前沿趋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贸易自由化与不平等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关注,本文拟就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本文提出了明确的影响机制——贸易自由化影响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部门的就业。这一逻辑既是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实践,同时也符合当前中国大规模城乡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基于2000—201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本文以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回归均发现:贸易自由化显著缩小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这主要是因为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出口、最终品和中间品进口等三种贸易形式均对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认为,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更加全面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也要重视进口,保证进出口贸易平衡,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及关税削减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消除,全球市场走向一体化,各国国内市场相互开放,原有的“一国经济”正在走向“世界经济”,从而形成了“全球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对贸易自由化的关注也由工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农业、服务业等新的领域。贸易商品和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的自由流动,既带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又促使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贸易自由化的含义,并对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模型进行了理论说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虽然传统贸易理论一直推崇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但自国际贸易产生以来,贸易保护就如影随形。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尚未消退之际,各国出台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对国际贸易形成了新的障碍和压力。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文章在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全球化、比较优势、经济危机及国家利益四个方面对其产生根源进行了剖析,并对其未来三大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了理论前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贸易方式已经显示出较大的负面作用,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国,出口对就业的影响再次提上议题。本文利用2000-2007年持续存活的工业企业数据系统考察了企业出口对就业结构、就业总规模、技术工人就业规模、非技术工人就业规模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出口并不支持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贸易对就业的筛选机制,出口带来两类工人就业规模扩大的同时,降低了技术工人的就业比例,恶化了工人的就业结构。而且高技术企业、港澳台外的其他外资企业、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受影响尤其明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们从出口的福利效应角度来调整和部署正在转型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与其他周边各国建立的自贸协定越来越多,国际贸易化程度不断深入,这不仅有效推动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给我国民众带来众多价廉、质优的产品,不仅强化了国内企业的竞争效应以及国际竞争效应,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中国为全面推动自由贸易进程以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重点探讨的是我国实施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福利影响以及竞争效应,建议通过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强化我国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竞争效应,并提升我国的福利影响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服务业贸易自由化对开放国的福利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福利经济学和李嘉图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一个探讨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一国经济福利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当东道国服务部门内的特定要素实现贸易自由化之后,外国特定要素不断流入东道国服务部门对东道国经济福利的影响,并对我国在服务业对外开放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瑾 《财贸经济》2019,40(3):5-1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由劳动力国际化带来的失业增加、工资不平等、青年失业人口增多、非正规部门就业提高等诸多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贸易与就业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研究的重要课题。国际最新研究显示,贸易既能创造就业,也会导致失业,其就业净效应取决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从短期和局部看,因存在就业调整成本,贸易对不同国家、地区和个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从长期和整体看,贸易会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高技能工人就业、工资提高和妇女就业产生积极影响。贸易能否发挥对劳动力市场水平和结构的积极影响,取决于政府的决策。中美贸易冲突将对我国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稳就业是中央提出的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首要任务。为化解中美贸易冲突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应尽快建立中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发挥中国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的引领作用,并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教育政策、区域政策和劳动力政策等方面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产品层面关税数据构建地区贸易保护程度指标,衡量我国不同省份的贸易开放程度,进而将地区层面指标与CHNS个体数据匹配,利用独立混合横截面数据和logit回归,实证检验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地区效应和动态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提升了我国劳动者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且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深入的地区,个体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越大。中国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最显著的提升效应发生在2006—2009年间。贸易自由化对不同户口、不同性别和不同技能个体的非正规就业效应具有异质性,农村、中低技能个体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更高,对女性的影响则滞后于男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贸易方式不仅导致贸易利益在全球价值链上进行分配,还带来了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分布。两国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除了表现为贸易经济福利的分配,还表现为贸易隐含碳福利的分配。本文将贸易增加值分解法结合MRIO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工业品贸易增加值所隐含的碳福利分配及影响机制展开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美双边工业品增加值贸易隐含碳福利分配中,碳福利逆差在中国,碳福利顺差在美国;(2)中美工业品贸易碳福利级差经历了“先扩大,后收窄”的过程,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双边碳福利不平衡状况重新呈现扩大趋势;(3)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价值链地位提升以及对美进口规模扩大都有助于改善碳福利逆差的局面,但美国对中国不断扩大的中间品和最终品需求以及双边复杂的技术关联结构仍是中国碳福利逆差的主导因素;(4)全球价值链的深化可能将导致对出口国加征关税会通过降低进口消费侧排放的方式恶化加征国的贸易隐含碳福利。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同时覆盖中国加入WTO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两个重要节点,这对于重新审视中美经贸关系新格局下双边贸易隐含碳福利分配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为中美未来贸易谈判以及全球碳排放责任认定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国际劳动力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但受到各国针对外国劳动力流动政策壁垒影响,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受到限制。文章利用收益函数和间接贸易效用函数,探讨外国劳动力流入的工资、数量和技术转移问题与东道国外国劳动力流动壁垒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理论上证明国际劳动力流动壁垒的形成机理,从而说明各国在设计外国劳动力政策时,主要以此三方面为主要考核因素,保护东道国居民福利。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推进使得区域内贸易不断扩大,区域社会总体福利不断改善。但是区域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过快的开放和过大幅度的降税会对某些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的生产、就业和收入造成一定的冲击。本文从关税理论出发,结合实地调研,以广西龙眼、荔枝产业为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当地龙眼、荔枝产业以及当地果农的生产、就业和收入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并且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新贸易理论是以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特征的国际贸易理论。文章首先从三个方面梳理以往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之后将贸易自由化对新新贸易理论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通过跨企业的再分配效应,贸易自由化在提高总生产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最后提出新新贸易理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GATS国民待遇与市场准入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经常被学者相提并论,对两者的理论研究仍需要深入。学者主要从四个角度研究GATS国民待遇:(1)GATS国民待遇的内涵与范围。(2)GATS国民待遇的作用与意义。(3)GATS国民待遇的适用。(4)GATS国民待遇与GATT国民待遇之间的关系。对GATS市场准入的理论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市场开放。(2)发展中国家与市场准入。(3)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外商直接投资。(4)服务贸易限制及反限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