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苹果品牌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品牌社区感知价值--品牌依恋--品牌忠诚"研究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并用SPSS软件对变量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将丰富现有的品牌社区对顾客忠诚度影响的研究。本文相关假设的成立不仅将进一步证实企业为提高顾客忠诚度而创建、维护品牌社区的必要性,而且还会为企业建设优质品牌社区、有效进行品牌与顾客的关系管理提供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品牌依恋是联结品牌与消费者自我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纽带.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品牌依恋的概念内涵和形成机理及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为手机厂商培养消费者的品牌依恋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消费者选择日趋多样化的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创造新营销方式,使消费者对品牌形成情感依恋。本文以"拟人化沟通"为切入点,通过两个实验分析拟人化沟通、依恋风格和产品类型对消费者品牌依恋的影响,发现拟人化沟通与消费者依恋风格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专注型依恋风格的消费者更容易对品牌产生品牌依恋;产品类型对拟人化沟通、依恋风格之间的交互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无论是否采用拟人化沟通方式,专注型依恋风格的消费者对于享乐型产品都更容易产生品牌依恋;对于实用型产品采用拟人化沟通方式时,专注型依恋风格的消费者更容易产生品牌依恋,当品牌不采用拟人化沟通方式时,安全型依恋风格的消费者更容易产生品牌依恋。因此,可以通过拟人化沟通的营销方式激发消费者的拟人化感知,促进消费者与品牌建立情感联系并形成品牌依恋;企业应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有可能产生品牌依恋的消费者身上,应注重消费者定位,避免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4.
Carroll和Ahuvia将消费者对品牌的爱定义为品牌至爱(brand love),即"满意的消费者对某个特定品牌的情感依恋程度"。本文对品牌至爱的概念维度、不同的测量方式、与相关概念的区分以及影响品牌至爱的因素进行了整理,明晰了品牌至爱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激情、依恋、正面评价、响应品牌的积极情绪以及对品牌的承诺。同时发现品牌体验是构建品牌至爱的关键变量,独特的品牌体验是产生品牌至爱的前置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品牌至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5.
每个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存在怀旧情感,企业很早就开始利用消费者的怀旧需求开展怀旧营销。消费者品牌关系是品牌忠诚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消费者怀旧水平对品牌信任与依恋有一定的影响,品牌信任和依恋对品牌承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品牌承诺是品牌忠诚的核心驱动因素。由此可见,消费者的怀旧情感可以通过品牌关系的中介而作用于品牌忠诚,企业可以通过开发各种营销策略,为消费者提供怀旧体验的平台,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消费者行为视角切入,运用结构方程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消费者—品牌"关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居民、潜在迁入者、旅游者、投资者等)城市品牌依恋对其城市品牌忠诚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品牌个性、城市品牌享乐主义价值、怀旧情感、城市品牌涉入度对利益相关者城市品牌依恋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品牌的依恋通过消费者—品牌关系(信任、满意、承诺维度)对其城市品牌忠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品牌》2017,(4)
品牌依恋、品牌隔离、品牌断裂都是描述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但三者的内涵、测量方法及所描述的情感关系各不相同,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试图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虚拟品牌社区顾客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实证检验了顾客参与两种类型价值共创行为与品牌体验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顾客参与发起的价值共创对感官体验、思考体验和行为体验具有正向显著影响;顾客参与自发的价值共创对感官、情感、思考、行为和关联体验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顾客参与价值共创是提升虚拟品牌社区顾客品牌体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洪浏妗 《中国市场》2010,(48):70-71,77
依恋概念和依恋理论已在营销领域广泛应用,但关于品牌依恋形成机制的研究尚未系统。本文主要根据品牌依恋动因和"刺激—反应"理论,从属性和维度研究品牌依恋驱动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顾客知识的增长及其对独特性需求体验的追求,顾客不仅要求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性,更把参与过程的主导性体验视为服务体验质量的重要源泉。本文以美发业为研究情境,将顾客心理感知因素作为过程变量,构建顾客参与影响品牌关系质量的研究框架,结果表明顾客参与对顾客感知价值和顾客服务体验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顾客正面情感的影响则需通过服务体验实现;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服务体验和顾客正面情感之间均有密切正向关系;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正面情感均对品牌关系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服务体验则需通过顾客正面情感和感知价值对品牌关系质量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略论品牌的情感定位与顾客忠诚度的维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为栋 《商业研究》2004,(4):112-114
毋庸置疑,品牌的顾客忠诚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地位。在感性消费时代,品牌内涵释放出的情感魅力是吸引潜在顾客及维系忠诚顾客的重要武器。由此,通悉品牌、消费行为及顾客忠诚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妙用品牌的情感定位来提升和维系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是品牌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随着体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日益重视顾客的品牌认同与品牌体验.对品牌形成积极的认同、获得长期的情感体验,已成为顾客品牌忠诚形成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策略,增强顾客的品牌认同与品牌体验,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品牌认同、品牌体验与顾客忠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品牌认同、品牌体验对顾客忠诚...  相似文献   

13.
消费者的品牌对抗忠诚是通过对竞争品牌及其消费者的反对,来表现对依恋品牌忠诚的行为。它削弱竞争品牌,增强企业品牌资产,是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采用自我概念-品牌形象一致性、品牌依恋、心理距离三个因素论证消费者品牌对抗忠诚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品牌形象一致性对品牌对抗忠诚存在正向影响;自我概念-品牌形象一致性对品牌依恋存在正向影响;品牌依恋对品牌对抗忠诚存在正向影响;品牌依恋在自我概念-品牌形象一致性与品牌对抗忠诚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近社会距离情境下,品牌依恋对品牌对抗忠诚的关系将被削弱;远社会距离的情境下,品牌依恋对品牌对抗忠诚的关系将被增强。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营销领域中关于品牌的不同概念,我们发现这些代表了消费者对品牌不同反应的概念间存在着层次分明的递进关系,且品牌依恋位于该等级关系的最顶层.进一步分析表明,该递进关系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情感依恋的演进历程:1)相知,消费者对与己相关品牌熟悉的过程;2)相知,消费者对令自己满意品牌信任的过程;3)相恋,消费者对信任品牌情感依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品牌忠诚的概念已经被众多企业熟知,但仅仅由品牌忠诚带来的优势只能来源并影响这单一的个体,品牌迷则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文章对品牌认同、品牌依恋与品牌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出品牌认同对品牌迷的影响受到品牌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丽萍  李储凤  夏侯哲 《消费导刊》2013,(11):13-14,246
本文从前置变量顾客满意度和中介变量品牌忠诚两方面研究了化妆品行业的品牌转换。结果表明,顾客满意通过品牌忠诚间接影响品牌转换,其中顾客满意度与品牌忠诚显著正相关,品牌忠诚与品牌转换之间显著负相关,情感忠诚比意识忠诚和行为忠诚对品牌转换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7.
提高顾客品牌忠诚度的心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牌忠诚是一种包含情感偏向的顾客心理活动,品牌忠诚是企业营销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本在分析品牌忠诚度对顾客购买决策过程中的行为与心理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顾客品牌忠诚度的六项心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提高顾客品牌忠诚度的心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国防 《市场论坛》2004,(12):57-58
品牌忠诚是一种包含情感偏向的顾客心理活动,品牌忠诚是企业营销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在分析品牌忠诚度对顾客购买决策过程中的行为与心理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顾客品牌忠诚度的六项心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提炼消费者品牌钟爱的维度,在品牌钟爱对品牌忠诚总体性直接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品牌钟爱与品牌忠诚的维度间关系,同时引入品牌敏感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包含品牌钟爱对品牌忠诚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关系模型。基于消费者运动鞋品牌的实证研究发现:品牌钟爱包含品牌满意与信任、品牌激情、品牌依恋三个维度;品牌激情对品牌行为忠诚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品牌依恋对品牌行为忠诚和品牌态度忠诚均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品牌满意与信任、品牌依恋对品牌敏感均有正向作用,并以品牌敏感为中介,对品牌行为忠诚和品牌态度忠诚产生间接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培育消费者对品牌的至爱、狂热和依恋,培养和管理消费者对品牌的"完美"体验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取得与众不同的品牌体验是品牌管理的中心工作.本文探讨品牌体验对消费者的社会关系构建、自我展示和娱乐享受的影响作用,进而分析这些变量对品牌至爱的影响.研究表明,非凡的品牌体验能够促进消费者的社会关系构建、自我展示和品牌至爱的形成;自我展示和娱乐享受正面影响品牌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