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万力 《中国外资》2008,(11):244-245
产业转移就是产业从高产业梯度地区转移到低产业梯度地区,产业转移也是促进中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是统筹区域经济协统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现阶段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中部地区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正位 《中国外汇》2008,(11):48-49
山不转水转,我国中部地区正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在这一过程中,沿海转出区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中部承接地怎样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本刊特别组织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专家杨正位、广东东莞和湖北、湖南金融外汇管理部门的一组文章,探索产业转移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山不转水转,我国中部地区正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在这一过程中,沿海转出区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中部承接地怎样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本刊特别组织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专家杨正位、广东东莞和湖北、湖南金融外汇管理部门的一组文章,探索产业转移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给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承接模式对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中部欠发达地区必须重新进行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减少产业转移的制度成本;建立合作共建机制,打造产业转移园区;加速产业集聚,完善配套发展条件,吸引成本导向模式的产业转移;破除"粘性",大胆实践整体与集群迁移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了广东区域经济布局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因素:迫使企业离开珠三角迁往其他地区的推力,即政策推动、土地约束、环保管制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鼓励企业继续留在珠三角的拉力,即规模经济吸引、产业特征粘性、城市功能限制和投资环境差异。珠三角的企业通过权衡这两类因素决定是否往其他地区迁移。在上述分析框架下,本文探讨了金融危机对广东双转移的影响以及广东产业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凭借其区位、资源和实力优势,抢抓战略发展机遇,加速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要更好地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就必须实现部分产业的加速转移。中国中部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纺织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纺织品制造业为例,对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东、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及其发展差距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转移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即产业结构转移是否会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与缩小及其影响程度如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转移对缩小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成为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经过近30年国际产业的承接和发展,使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已形成较充分的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方兴未艾的世界范围内第四轮产业转移的主动力源。在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主动向外围地区转移其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玩具、  相似文献   

9.
罗畅 《云南金融》2012,(6X):91-91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场在近年来不断接收来自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所转移出来的产业,并且通过中国政府在近年来所推行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中国国内的产业转移也在火热进行中。本文在分析国内现有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实施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场在近年来不断接收来自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所转移出来的产业,并且通过中国政府在近年来所推行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中国国内的产业转移也在火热进行中。本文在分析国内现有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实施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徐定成  李莎  黄海 《金融纵横》2013,(10):94-98
近年来,苏州地区外资电子通讯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情况较为突出,这对相关地区的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在回顾产业转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要素供给、产品供给和产业集聚视角分析和验证电子通讯制造业转移的动因,发现要素供给是电子通讯企业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而产品供给不是转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产业转移趋势、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外资利用总体规模小,产业配套能力差,交通信息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创新有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应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发挥基础设施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构建接受产业转移的通道,培育技术创新体系,以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大量的业务机会。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广义上的产业转移包括产业的生产环节以及产业的研发设计、服务、销售等环节发生的转移.也就是说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层次,不同方武、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生产、销售、服务、研发等发生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大量的业务机会。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海丽 《西安金融》2014,(12):50-53
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发改地区[2012]1341号)正式批准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全国唯一一个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黄河金三角地区的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四地市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和转移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四地市金融加强合作,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较好满足了产业转移企业的资金需求。但由于四地市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总体经济欠发达,融资渠道单一等原因,导致金融资本与产业政策不能有效融合,影响到产业转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由于最初发展中国家经济经济基础薄弱,国际产业转移只是发达国家特有的经济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产业转移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力。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对外国际产业转移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不能被忽视。本文先介绍了国际产业的含义及特点,随后重点介绍了中国的对外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是指资源禀赋结构或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随着我国东部企业扩大规模、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升级、消费市场变化、资源成本增加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劳动密集型、高消耗型等工业正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本文以广西贵港市为个案,分析当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经济金融影响以及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金融服务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证券导刊》2013,(25):54-57
不论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间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其与用电量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打破学界已有的认识。中电联对用电量的长期跟踪分析认为,中国的电力弹性系数始终能够解释其所对应的经济现象。然而,进入今年以来,全社会用电量统计中有两个数据出现了异常的变化,这让中电联也感到不解。一方面,作为产业转移目的地之一的中部地区,其今年用电量增幅低于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东部地区;另一方面,居民用电量的增幅在今年大幅回落,这与中国所处城镇化阶段极不相称。对此,中电联副秘书长欧阳昌裕表示,这两个异常现象目前尚无法做出定量分析,可能由多种因素叠加所导致,而经济发展趋缓和产业转移无疑是其中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付宇 《投资与合作》2011,(12):37-38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乃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成都地区积极承撬带动本地配套企业发展,搭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立体构建”。有利于促进成都乃至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是,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产业转移、产业组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为成都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提供部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