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划分,是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划分,是宏观区域经济结构发展均衡和差异的反映。“中部崛起”是统筹区域发展新思路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新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中部地处内陆腹地,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占全国10.7%土地,  相似文献   

2.
首先简介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及划分方法,并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及具体划分方面,提出自己见解。通过计算1984—2004年间,我国西部地区广西崇左市、中部地区安徽滁州市、东部地区江苏南通市经济发展的变化轨迹,确定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及我国中东西部地区实际,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纲;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根本保证.着力发展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则是区域振兴,乃至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主体功能区划分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载体,但目前需要明确单元划分,量化标准,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划分若干亚区或亚类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山东省17个地区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按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划分方法,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通过简单降低或提高某产业的比重进行,而应保证资源向地区生产率高的产业流动。关键是使产业的区域分布有利于发挥该区域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5.
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山东省17个地区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按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划分方法,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对山东省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通过简单降低或提高某产业的比重进行,而应保证资源向地区生产率高的产业流动。关键是使产业的区域分布有利于发挥该区域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6.
一、存在问题(一)经济区域划分不科学经济区划分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有两种基本方法:同质性和集聚性。前者根据区划内部某—或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经济区划分,主要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一致性,因而在经济区内不存在也不可能建立起重要的地区间经济联系。集聚性又叫异质性,即由若干个互补性强的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经济集聚区,构成要素为“有—个场所、一个核心和在它们边缘地区有明确程度不同的变化梯度”,不难发现,这种方法着眼点是强调区域内部的增长潜能。相比之下,同质性方法则显示出被动的…  相似文献   

7.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与战略性产业,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文章以省(市)为单位,把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利用Theil指数对我国1993年~2007年的装备制造业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2007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地区差异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大区域之间,而在区域内部差异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更为明显,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牛惠  吴一平 《经济经纬》2023,(6):97-108
基于河南省104个县2012—2019年县域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对试点县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县的经济增长,且影响效果逐年增强;作用路径是通过提高试点县涉农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监管、助推试点县全方位发展来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为进一步区分此政策对不同试点县经济增长的影响,把53个试点县以地形和地理区域作为划分标准,得出结论:以地形区域划分,此政策影响作用平原地区>山区;以地理区域划分,此政策影响作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因此,可以将此政策在其他非试点县进行深入推广,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调整政策结构,并逐步形成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标准经济区域划分显得十分必要。鉴于此,选取了2007年中国所有的地级市以及相同行政级别的地区、自治州、盟共333个单位的16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康维斯的断裂点理论公式,运用mapinfo软件进行标准经济区划分,最终得出了82个标准经济区,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对82个标准经济区进行了发展阶段归类。  相似文献   

10.
经济区规划是区域经济研究工作开展、区域政策制定及实施的重要支撑.本文提出了兰西格经济区规划原则与依据,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兰西格经济区规划方案,即将兰西格经济区划分为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柴达木地区、黄河及洮河沿岸地区、祁连山生态地区和环青海湖地区五个区域,并为经济区各区域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重点.这对于兰西格经济区区域经济研究工作的开展、区域政策制定和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10个经济指标,运用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福建省67个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可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3类。进一步分析3个等级区域产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缩小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 研究地区经济的特点,是地区经济学的基本课题。这里讲的“地区”既不局限于行政区,也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区。行政区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一级行政层次,有明确的区域界限;经济区是以经济中心城市为依托,按照经济的内在联系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体现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特点的经济区域,其边界是模糊的。“地区”则是介于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一种区域概念。提出这样的概念,是基于下面四点考虑的。  相似文献   

13.
劳动生产率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地区劳动生产率的特征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各级政府制定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有所偏重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首先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按劳动生产率对全国各地区进行区域划分,然后按区域考察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统筹区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而言,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期分。目的在于从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上,揭示一个大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和特点。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在宏观自然条件背景下(如与海岸线的距离、宏观地形、地貌以及地带性水热条件等),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城镇分布密度以及宏观区域政策的制定等因素。按照这些因素,美国将全国划分为三大区,即大西洋沿岸到落基山脉以东的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辽西地区中心地等级关系和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辽西地区按照县级以上行政单位划分为21个中心地,以辽西地区中心地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打分法,测度各城市的中心性,并据此对辽西地区中心地进行等级划分与空间结构、功能关系分析.辽西地区中心地可划分为四个等级,其具有等级间差距大,同级间较均衡的特征.辽西地区中心地的空间结构并不严格属于克氏中心地理论中的任何一种,具有一级中心地与四级中心地南北带状分布,二级中心地沿海—内陆对应分布、结构紧致,三级中心地联结一级中心地与底层中心地的结构特征.其形成主要受到宏观政策、海洋的切割作用、与环渤海其他区域联系的影响.为建立合理、高效的中心地网络,辽西地区应积极参与外部区域的协作和联系;同时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协调区域内部的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巩固锦葫城市群的中心作用;加强底层中心地对中心地网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网构建对河南城市辐射场空间格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公路建设最直接的空间经济效应是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进而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场强模型对河南省2004和2011年中心城市辐射场强运算的基础上,对各区域的空间场能进行比较与分类,继而依据场强取大原则对各城市的腹地范围进行划分。研究表明:随着全省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地区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场能均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地区间空间分异特征还较为显著,中心城市及邻接地区的场能较强,中原城市群地区高于外围地区,豫东平原地区高于豫西山地区;腹地划分显示郑州以其优越的交通优势和较强的综合实力而在腹地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多数城市的腹地范围与行政区划存在较大的偏差,由此认为按照腹地原则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或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周沼竹 《当代经济》2016,(30):47-49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各地的经济都取得了较快增长,但各地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不平衡性.本文选取了2000年~2015年的数据,以山东省为例,将山东境内17个地市划分为半岛地区、鲁中地区、鲁南地区、鲁北地区、鲁西地区五个区域,研究了五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了经济发展的动因及制约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促进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如果按经济发达的程度将我国的区域经济关系划分成东、中、西三大块的话,那么东部地区是指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沿海各省区,西部地区是指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西各省、区、市,其余地区则是中部地区。东中西关系是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基本经济关系。东中西三大地带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比较优势,在区域分工和协作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东中西经济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正确处理东中西经济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体目标的实现有着既现实又深远的影响。一、东…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态势与承接的竞争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琪 《经济地理》2014,(3):91-97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渐成规模,并呈现出由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较为明显的梯度性态势,由此也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1年我国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把这些地区划分为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中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和极弱竞争力5种类型,且竞争力布局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性、区域圈层性等特征。顺应区域竞合关系的演变,探寻优化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格局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