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是科学的宏观经济研究方法的开创者,其主要思想体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研究方法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何干强教授新著《〈资本论〉的宏观经济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系统总结和疏理了《资本论》中所揭示的科学宏观经济研究方法,同时对当前理论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该书指出,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用拜物教观念认识经济现象,理论上存在一系列错误,不应当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实践。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研究方法,目的是要促进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化。对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研究方法的学习,将有助于经济学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境界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宏观经济学是马克思创立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并不是科学理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必须高度重视《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重视全面科学地把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用辩证方法分析宏观经济关系,科学地进行宏观经济数理分析,科学地分析国际经济关系,遵循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规律。从增强应用性的目的看,应当推进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化,努力创建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话语体系,注重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宏观经济协调运行的决定性作用,自觉应用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常婕 《经济师》2007,23(7):32-32,34
马克思经济学没有明确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分,但马克思经济学却包含着丰富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的思想。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与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西方经济学相比,马克思经济学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科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国内预期理论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堪称领军型学者之一的江世银教授,最近出版了《预期理论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一书,这是江世银教授长期以来对预期理论与预期问题研究的第四本个人学术专著,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该书将各种不同的预期理论应用于宏观经济中,已大大超出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最新认识。虽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上个世纪已经达到了  相似文献   

5.
李晓西教授所著《宏观经济学(中国版)》一书,从书名即可知,该书是以欧美国家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解读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的一本书。作为定位于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教材,这本书可以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分析能力,其特点是:1.该教材第一个特点是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在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解上,该书渗透了作者  相似文献   

6.
常婕 《当代经济》2007,(1):77-78
马克思经济学没有明确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分,但马克思经济学却包含着丰富的宏观与微观经济的思想.与西方经济学相比,马克思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科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 经济学变革首先是方法论的变革,是经济理论思维方式的变革。正是这些变革,导致经济理论体系的重建和经济学的进化。长期以来,我们既缺乏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的深入研究,也缺乏对西方当代各个经济学流派方法的细致考察,以致我们的经济研究方法基础极其薄弱。与研究方法的这种状况相适应,经济理论本身也必然肤浅与偏狭。我国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研究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研究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为创作《资本论》第二卷,于1865年至1881年间先后写了八份手稿。现行的、由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是根据第二稿和第八稿整理成书的。在这里,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研究集中在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上,而在1865年写的第一稿中,则专门详细地研究了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研究了对物质资料再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社会主义再生产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虽然有着根本性质上的区别,但从物质资料生产这个方面来说,也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考察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所揭示出来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也是存在的。学习这份手稿,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理解,而且对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研究》2016,(4):199
<正>2016年6月11-12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十周年庆典将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作为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办方特别举办"宏观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为全国优秀的青年经济学者搭建一个探讨宏观经济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学术平台,促进宏观经济学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征文主题论坛欢迎(但不局限于)以下研究领域的稿件:(1)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货币政策与财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科学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资本论》遵循唯物史观,揭示出宏观经济形态一般结构及其所有制层面对宏观经济运动状态的决定性作用;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和维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要讲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要讲社会生产与市场流通关系中的“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尤其是这种关系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资本论》对宏观经济结构和决定性层面的揭示,对于我们认清西方经济学的弊病,具有重大意义,科尔内关于管理体制改革的ⅡB目标模式,是搬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提出来的;它完全撇开了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在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识上,打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烙印,实质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因而具有极大危害性.  相似文献   

11.
<正> 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推动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索,进行创立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深入讨论,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拟就创立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理论比较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民收入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和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在国民收入理论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前者以马克思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是马克思微观经济矛盾理论分析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中的逻辑发展和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民经济宏观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后者则是以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框架为最原始模式,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独立的宏观经济学体系。两大体系的国民收入理论,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差别。通过对其一致性和分歧性的分析,有助于把握两大理论体系的发展走向,更好地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理性行为与集体理性行为的冲突及其解决的问题.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内在统一、完整的框架可以对门类众多的宏观经济学派进行梳理和整合.那么,在风采纷呈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发展长河中,究竟有没有内在的线索可寻?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因为对于这一个问题缺乏深入而全面的回答,目前对于中国经济学发展路径难以形成共识.在本文,我们抛砖引玉的提出一个模型:经济主体决策模型的变化影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走向.接着利用该模型粗线条地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4.
<正> 宏观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我国直到80年代后期才有一些宏观经济学的著作相继问世。前不久,我们见到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宋则行同志主编《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一书,浏览之后,获益良多,促使我们对此书作些评论和推荐。一、体系结构自有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应当形成什么样的体系是颇费斟酌的事情。一种做法是套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体系,但西方的经济运行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有许多不同,套用之后往往使读者感到难以运用;另一种做法是逐一从我国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5.
<正> 今年5月下旬,我们有机会参加了《经济研究》和《中青年经济论坛》两刊编辑部在天津联合召开的中国宏观经济理论讨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宏观经济理论建设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探讨了中国宏观经济理论建设的基本框架、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宏观经济理论建设这个主题讨论了如何评价与借鉴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以及如何分析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问题。通过这次讨论会,我们感到,在我国现阶段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宏观经济理论大厦的建造自有其不同于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特殊框架和历史基点。应该说,中国的宏观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阐述了《资本论》的三大理论贡献:一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抽象和具体两种形态;二是《资本论》的辩证法既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理论;三是作为"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的《资本论》有机结构体系理论.这三大理论贡献对我们今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张曙光 《财经研究》2002,28(1):23-31
在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宏观经济理论的讨论和分析是一个相当活跃而又成果甚丰的领域。它不仅随着中国经济的波动起伏而展开和深入,而且伴随着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而发生理论范式的转换。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宏观经济理论中宏观总量态势和周期特征、通货膨胀与紧缩、金融风险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讨论进行简单的评述,并对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博弈论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应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8.
要解决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及远离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就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和应用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而绝不能照搬凯恩斯主义。马克思将如何实现不变资本∑c的补偿,视为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最重要的问题";而凯恩斯主义沿袭了斯密教条,存在丢掉社会总产品价值∑(c+v+m)中不变资本∑c的严重弊病。因此,深受凯恩斯主义影响的"三驾马车"宏观调控方法已不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就必须破除对凯恩斯主义的迷信,将马克思从社会总产品出发分析宏观经济的科学方法具体化,并在数理分析方法上努力建立以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宏观经济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西方宏观经济学不确定的内容与不同学派无休止的争议显示了经济学的非成熟性。纵观宏观经济理论的演进过程,主流思想的基本定位仍然在供应与需求孰重孰轻上,中国经济学研究也进入了这一思想构架,但中国经济学实际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经济学的精确化问题,经济学的贫民化问题,经济学的人本化问题和经济学的角用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西化”的研究将会使我国经济学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20.
研究宏观经济必须采取一定的范式。目前宏观经济学分析范式主要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宏观经济学。由于两者的内涵和逻辑并不完全一致,这就会导致人们在观察、分析和把握宏观经济及其发展趋势时出现偏颇,甚至形成明显的对立。特别是美国次贷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由于及时主动地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宏观经济形势开始企稳回升积极向好,但一部分地区和企业的范式运用错误,在解读宏观经济形势时产生和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地予以防范和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