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勇 《乡镇论坛》2014,(13):17-17
3月28日下午,正在为春耕用水发愁的四川省邛崃市羊安镇高河村村民,站在熊河坝提灌站前议论纷纷。这时,党员曹茂华建议说:“我们手里不是有一张‘连心卡’吗?不妨打上面的联系电话试试。”于是,他拨通了“连心卡”上驻村包片镇干部的电话。很快,包村干部立即赶到熊河坝提灌站。  相似文献   

2.
崔海晗  王黎 《乡镇论坛》2014,(29):26-27
8月21日上午,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民政局向72个社区发放“一键通”呼叫器,611位老人领取了这款“手机”,这标志着樊城区各乡镇、街道基本实现“一键通”呼叫系统全覆盖。笔者看到,一个和汽车钥匙差不多的呼叫器上一共有4个按键,分别是开关机键、生活服务键、亲人通话键和急救键。老人们可根据不同需求按下按键,“12349居家养老一键通”服务中心平台工作人员便可快速定位老人的位置,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清洁卫生、米面配送、就医陪护等多项贴心服务,堪称老人的“数字保姆”。  相似文献   

3.
汪大重 《河北企业》2023,(5):140-142
作风建设对国有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作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在制度建设上的重要作用。以河北峰煤焦化有限公司为例,探讨了“党群包保机制”和“党群连心志愿服务机制”在河北峰煤焦化有限公司的具体运用及其具有的特点,分析了这两种机制的运用所带来的成效,最后总结了“党群包保机制”和“党群连心志愿服务机制”在运用过程中的经验和启示,为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瑞 《西部财会》2012,(5):80-80
陕西省南郑县红庙镇财政所全体干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及财政局党组的号召,借“连心攀亲、结对帮扶”的时机,深入开展“三问三解”活动,注重工作实效,切实做到了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稳定在一线加固、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全所十名干部分别与红寺坝村、白家坝村、沙梁村的100户村民结成对子,  相似文献   

5.
陈增  戴川 《乡镇论坛》2009,(30):22-23
潜逃近12年重新现身 今年8月17日傍晚,瑞丽边防检查站侦查员老刘接到一名境外人士的电话:在缅甸木姐,有一名自称王如春的中国籍男子,拿着一份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曼德勒办事处出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国证明》,四处打听回国的方法,形迹可疑。挂了电话后,老刘迅速打开电脑,将“王如春”三个字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查询。  相似文献   

6.
“买官卖官”的事只在旧时代听说过,而且买卖的官职还是真的,但2000年9月份安徽省颍上县公安局“爆”出了8名假干部,着实让人吃了一惊。为“转警”心急如焚教导员“热心助人”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1999年下半年,安徽阜阳市公安局、颍上县公安局先后转发了安徽省公安厅《关于在全省公安系统进行人员“分类剥离”的通知》。《通知》规定,对于没有正式警察编制的,只要具备干部身份,通过“转警”考试,可以录用为人民警察;不具备“转警”考试资格的,将被“剥离”出公安队伍。接到《通知》,颍上县公安巡警大队工作人员江海等8人心里非…  相似文献   

7.
茹萍 《乡镇论坛》2011,(23):28-28
连日来.河南省滑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充分发挥一警多能作用,强力开展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和除“三黑”、打盗抢、抓逃犯、破积案、保安全“夏安娜”行动,已先后抓获交通肇事逃逸网上逃犯3名,查获涉嫌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驾驶证违法人员15名,涉酒违法行为12起,无证驾驶6人.有力地确保了道路安全有序畅通.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治安大局平稳。  相似文献   

8.
廖春梅 《乡镇论坛》2014,(31):39-39
2013年以来.山东省枣庄市公安局山亭分局推行“一对一包村联企”工程.352名民警和区编事业人员走出警营,走进村企,分头帮包联系全区270个建制村和72家重点企业.常态化与群众结亲连心,面对面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9.
杨秀青 《乡镇论坛》2011,(20):24-24
湖北省谷城县首批服务期满的9名大学生村官。已经全部实现再就业,3人考取公务员,1人招进事业警位,1人考取研究生深造,4人续聘“村官”。  相似文献   

10.
人人都在使用电话,了解电话号码的编号方法的人却不多,现将有关我国电话号码的基本知识简介如下。 (1)电话号码第一位(字冠)的意义:“0”为国内长途,“00”为国际长途,“1”为特种业务。 (2)市内电话号码:字冠为“1”的特种业务号码是向用户提供特种服务的号码,我国的特种业务号码采用了三位数,常用的特种业务号码如火警“119”、匪警或110报警台“110”、急救中心“120”等。 “2—9”为市内电话的首位号码,号码位数增多,市话容量增大,例如采用7位制编号,全网容量为8000000号(200000—9999999),使用对应留有余量,实际只用一半左右的电话容量。  相似文献   

11.
杨芳 《乡镇论坛》2009,(33):17-18
和我们熟悉的那些小学相比,溪上小学冷清得有点吓人。 在这所位于福建省邵武市大埠岗镇溪上村的村小里,你几乎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和孩子们嬉戏的欢笑声,即便在体育课和音乐课的时候也是如此。自从今年9月1日新生报到起,这里总共只有两名学生,外加一位老师。这是一所只有三个人的小学。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内部控制的多维财务预警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务出现风险或危机,有一个逐步显现征兆或先兆的过程,即财务警兆的显示过程。该过程具有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特征。基于此,本文用“内部控制理论”和“周期波动理论”来识别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警兆,构建了一个分行业财务预警警兆识别系统,并由此形成一个多维财务预警警兆显示雷达图。  相似文献   

13.
陈鹏飞 《劳动月刊》2012,(12):34-35
一 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时,秦羽正在重新计算一组数据。她几乎是跌跌撞撞赶到医院的,茫茫然冲上三楼,迎面三个鲜红大字:手术室。她眩晕了一下,这时一个人迎面走来,伸手扶住了她,充满歉意道:“真对不起,孩子受伤了。”  相似文献   

14.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什么玄机,这几天连续接到几个做公司的朋友的电话,而电话的“主题”几乎都是同一个:叫苦叫累。甚至一位网友半夜打来电话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说每天早上醒来,一想到公司里有那么多问题等着他去处理,就感到“害怕活着”。我告诉他,这已经是典型的抑郁症症状了,不赶紧设法放松自己,后果不堪设想——其实也不难设想,那后果很明确,就是“自杀”。  相似文献   

15.
《乡镇企业科技》2011,(26):49-49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什么玄机,这几天连续接到几个做公司的朋友的电话,而电话的“主题”几乎都是同一个:叫苦叫累。甚至一位网友半夜打来电话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说每天早上醒来,一想到公司里有那么多问题等着他去处理,就感到“害怕活着”。我告诉他,这已经是典型的抑郁症症状了,不赶紧设法放松自己,后果不堪设想——其实也不难设想,那后果很明确,就是“自杀”。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其中不乏对女同志的一些贬义,而青岛市工商局市南分局中山路女子工商所的9名“红色娘子军”,却以她们的“十八般武艺”演出了一场令人刮目相看的火爆“大戏”。她们9人担负着辖区内三处市场、500多家国有、外资、私营企业及1万多个体工商户的监管任务。  相似文献   

17.
陈菊 《房地产导刊》2004,(90):24-25
“亲情是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是最为绵长的情感。”一个人呱呱坠地以后,便有了由血缘而延伸的亲情,“于是有了漫漫人生路上相依相守.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与责任”。为什么说亲情是社区文化精髓所在?追根溯源,“亲情”源于“家”,很多人为什么苦苦寻求一所自己的房子,也就是为了有一个家。家不是靠水泥钢筋的建筑物来维系,而是要靠亲情来维系,推而广之,也是邻里之间的亲情关系。对于从“大杂院”搬到“单元房”,住户家庭日益封闭.邻里之间缺少交往的现实来说,亲情社区无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好追求。但是,就“亲情”的本意来说,恐怕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因此,“亲情社区”首先要营造的是能够维系和增进“家庭之情”、“亲属之情”的条件和氛围,同时将亲情泛化到邻里关系,这就是“亲情社区”。  相似文献   

18.
时下,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话这一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在农村的不少地方还掀起了农民竞相安装电话的热潮,并涌现出了不少“电话村”、“电话乡”。诚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电话确交给农民带来了诸各方便,然而,笔者在一些乡、村采访时发现,有不少刚刚过上富裕生活的农民知盲目攀比安装电话,有的腰挂BP机,甚至手持“大哥大”,以此来摆阔气、赶时髦。据调查,这些农民有的很少使用电话,还有的仅仅作为摆设,但每年都要缴纳二三百九、乃至上千元的电话费。这对于还打不富裕的农民朋友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经济…  相似文献   

19.
《乡镇论坛》2009,(25):8-9
江西省樟树市观上镇结合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眼睛向下,密切联系群众,贴心服务群众,形成了“一线两卡三会”服务群众工作法(开通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向群众发送“干群连心卡”和“爱心服务卡”;组建“禁赌协会”、“五老”协会、“婆媳茶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提升了镇村干部服务效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0.
电话变奏曲     
超平 《秘书工作》2009,(8):57-57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人向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罢了。那时人们不仅打不上电话,许多人甚至连电话是什么样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