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土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经济规模是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驱动力,这种力量被克鲁格曼称为“本土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本文直接从Fujira,Krugman and Venables(2000)一文中推导出经验检验模型,并把该模型与Davis and Weinstein(1996,1999)中的经验检验模型联系起来。使用这两个模型和中国1997年31个省(市、区)19个产业的生产、需求和资源禀赋资料,本文检验了中国各省生产和贸易类型到底是由比较优势决定还是由本土市场效应决定的问题。我们发现本土市场效应在决定中国地区间生产和贸易的类型上起着显著的作用。分产业的分析发现19个产业中至少有7个存在显著的本土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土市场效应作为新的贸易竞争优势来源,是提升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竞争力的一个有益尝试。文章阐述了本土市场效应的内涵,在剖析本土市场效应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了分析本土市场效应的理论模型,并结合我国机电产品贸易的实践,验证了本土市场效应在机电产品贸易中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3.
产业升级中的本土市场规模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与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效应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为互动效应能够引导产业升级的需求发现,需求发现通过市场规模的相互催化为产业升级提供运营支持,终端需求效应通过参与式合作有助于发展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能力。我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升级应充分利用本土市场规模效应。这就需要建立正确的市场激励机制、加快本土市场发展,鼓励本土企业根植于国内经济的创新,推动本土企业与外来资本联合研发等。 相似文献
4.
5.
6.
外资对中国本土品牌的挤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多起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案引发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外资进入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出现了市场垄断、品牌控制、产业控制等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回溯了江苏知名品牌香雪海、孔雀、玉环等与外商合资中品牌受损的历程,指出跨国公司利用合资、并购等手段对本土品牌实行挤压、蚕食和消灭,达到其实现品牌控制的目的,致使本土品牌大量沦陷。以史为鉴,这对现阶段外资并购浪潮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姚琳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24):9-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也呈现出勃勃生机。而在奢侈品市场上,本土产品的无所作为使得我们失去了大量的消费品市场。文章就什么是奢侈品、本土奢侈品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并对奢侈品贸易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9.
《财经研究》2014,(10)
文章利用1992-2011年中国与31个国家(地区)的双边服务贸易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发现相对需求结构、需求规模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和以劳动力要素禀赋为传统的比较优势均促进了中国服务出口,并且后者促进作用大于前者;还发现需求规模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促进了中国的传统服务、新兴服务、生产性服务和非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其中对新兴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出口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需求结构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也促进了中国新兴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出口,但促进作用较小,同时需求结构弱化了本地市场效应对传统服务和非生产性服务出口;最后发现中国的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建筑服务、通信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都存在显著的需求规模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而旅游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则都存在显著的需求结构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及许可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的本地市场效应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