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经济信息》2006,(21):31-31
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一直备受质疑,但实际情况可能比人们的预期乐观得多。  相似文献   

2.
《中国招标》2012,(12):64-65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悬而未决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经济依然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9.2%的增长。日前,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话题吸引了200多位中外经济学家汇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多数学者的共识是,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乐观,但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不小。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际经验,在经济步入工业化后期,只有完成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才能实现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适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地方无序竞争、市场分割、资源分布失衡以及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制约了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要破除这些障碍,需要从完善制度、整合市场以及优化调控政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中国经济持续紧缩现象,指出要推动中国经济新高涨,需要从深层次上解决制约经济高涨的三大因素:消费不足、失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央一级财政货币政策存在局限性,有待于地区经济发展;当前启动地区经济推动力的可能性是,市场环境比80年代更为健全,市场竞争的压力增强;文章对实施这一政策的顾虑与分岐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大地方财政支出份额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与国内转型的阵痛叠加交织,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态势明显,下行压力不减。2012年5月中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13年7月,中央又提出经济增长的底线思维,即保下限的基调。在中央"稳增长""保下限"的主基调下,地方新一轮投资计划相继出台,全国多个省市地方政府陆续  相似文献   

6.
走出衰退的世界经济在2011年仍处于复苏阶段。早先给出较为乐观预测的机构,近期纷纷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201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年全球产出按公私合作关系(PPP)计算将达到78.8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47万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为4.0%,这一预测比该组织2011年4月的预测结果下调0.4个百分点;如果按市场汇率计算,2011年全球GDP将突破70.01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7.10万亿美元,但实际增长率也相应地从3.5%下调至3.0%。2012年世界经济将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全球继续维持低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7.
余可  温海滢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54-58
文章通过构建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数理经济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提出并验证了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对1995--2009年统计数据计量分析的经验证据,最终得出了结论: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只有当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中央财政支出结构实现结构互补时,地方财政生产性支出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冯君 《中国招标》2013,(50):3-7
盘点中国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一不被烙上"中国经济指航灯"的烙印。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路";2011年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总基调;2010年提出"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的经济方针……那么,已经于12月10日—13日召开的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会为国人传达出一种怎样的中国经济工作思路呢?本期,《中国招标》周刊将对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认真的梳理,以期全方位、多视角的领略此次会议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信息》2004,(1):45-46
对于未来中国市场的投资者,中国确有很多机会,但作为一个市场经济转型国家,中国并不容易解读.那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究竟在什么地方?日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  相似文献   

10.
《上海国资》2008,(2):68-70
虽然次贷危机和油价飙升的阴云在2007年的大半年里都笼罩着美国经济,但其他新兴市场却似乎都在蓬勃发展,其中尤以中国和印度为甚。 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11%,今后这股增长趋势似乎还将继续下去。印度的增速尽管与2007年的9%相比有所下降,但也将继续维持在高位。与此同时,拉美对经济前景的预测保持谨慎乐观,2008年的经济增幅将略有放缓。  相似文献   

11.
国际扫描     
《中国经贸》2014,(7):6-9
中国或成爱尔兰优质食品重要潜在市场;哥伦比亚交通设施落后影响国际竞争力;欧盟理事会审议农产品促销计划;政策不确定性是印度经济增长放缓的主因;澳大利亚乳业发展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2.
正最有可能的是,以往由国家发改委统领的国家级五年规划的格局,有可能会被打破中国已进入"一三五"规划季,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忙于"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为明年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制订做准备。五年规划对于政府机构来说是例行的规定动作,也有严格规范的套路可循,按理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十三五"规划面对的情况可能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当前,中国面临着空前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压力,"三期叠加"所代表的多种矛盾将在未来五年集中显现,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3.
由市场和分析所作的亚洲经济未来的评估一直是摇摆不定的,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人们的情绪是乐观向上的,主要是集中在“日本是东南亚四小龙之首”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脱颖而出出。90年代末,人们的情绪变成了悲观主义,人们预计有一个长期的地区性衰退,但是当处于经济危机的国家实现了Ⅴ型复苏后,人们又开始乐观起来。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进一步确立。不过,对中央和地方来说,这场经济危机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中央,这是一场影响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危机;对地方来说,中央应对经济的刺激政策则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官员告诉笔者,全球经济危机对经济当然有冲击,但更有意义的则是如下一些变化:银行信贷更容易了,筹资成本更低廉了,项目审批更好通过了,土地利用限制更宽松了……总之一句话,发展和扩张的环境更有利了。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1994年,中央将在全国推行分税制。这一改革,必将给长期从优惠性的财政递增包干体制中受益的深圳乃至罗湖区带来深刻的影响。面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我们必须思考应对的举措。 一、分税制改革对罗湖区财力的影响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规范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制度。西方国家实行分税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作为一项制度,已发展得十分完善和成熟。它的基本原则有三项: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中央和地方税种;中央、地方分设国税局和地方税局,各收各的税;中央集中必要的财力。这三项,也是我国推行的分税制改革所采用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我们刚刚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可能把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分税制办法原封不动地担过来。我们实行的只能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税制。原因在于,实施分税制改革所要解决的最重要最直接的问题,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但解决这个问题,又不能过分地减少地方既有利益,从而影响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分税制改革的进程。将是渐进式的、温和的改革,在开始阶段保留财政包干体制的积极成果,经过一个过渡时期,逐步完成新老体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去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策不变的背后显示出决策层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但政策不变不意味着政策不会调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15年经济预期增速目标为7%左右。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含金量"十足。在多年的高速增长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跻身"十万亿美元俱乐部",按7%的增长,一年增加的经济总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当下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中,复苏动力不足;国内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有待提振;对稳增长具有关键作用的投资,因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难以维持快速增长。所以,主动降低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是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招标》2013,(17):43
自2003年以来,铜价多数时间比较坚挺。正因此,市场对铜价一直较为乐观。但随着铜价的暴跌,这一格局似乎即将被打破。产业链上的三大风险:库存高、融资铜多、套保普遍如今成了铜业企业头上的"三座大山",后者稍有不慎将损失惨重。据安信期货铜业分析师佟玲介绍,中国铜消费占全球30%。但2012年,消费占比最高的电线电缆需求量比2009年下降20%;  相似文献   

19.
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中央提出"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  相似文献   

20.
李倩 《魅力中国》2010,(25):89-89
在2009年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基础上,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但总体上看仍将乐观。本文首先对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判断,然后阐述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之后分析了中国资本积累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资本积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