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与人口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在认识湖南城镇化与人口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湖南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推进湖南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湖南人口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模型,以长江中游31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江中游城市2010—2019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韧性总体水平不断上升,空间分布由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向中高水平的均衡水平转变,武汉都市圈在三大城市群中占领先地位;“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呈逐年增长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协调状态;三大城市群中,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滞后在发展后期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韧性”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文章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0-2016年江苏省47个县域的经济金融数据,通过测度新型城镇化12个相关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新型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采用非平衡面板模型考察金融发展因素对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江苏县域城镇化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区域差异逐步扩大,但是2009年以来苏北地区城镇化率增速较快有助于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收敛。金融支持是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主要是银行贷款规模扩张的推动。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通过完善金融制度以缩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创新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以更好地匹配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推动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4.
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方向是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效率影响广西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利用投入导向的BCC模型对广西各个区域和各个地市的城镇化发展效率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区域层面,桂西地区和北部湾城市群的相应效率均值大于桂北地区和桂东地区,广西区内四大地区的相应效率均值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从具体地市来看,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市相应的效率值处于较优的次数较少,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市相应的效率值处于较优的次数较多.基于此,从区域层面和具体地市层面,提出提高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演变规律是制定城镇发展策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测算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中国胡焕庸线两侧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理分区城镇化率和速度,分析区域城镇化影响因素影响度,研究胡焕庸线两侧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胡焕庸线两侧城镇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差距不断缩小,呈东高西低分布特征,近年来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城市群逐渐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近20年胡焕庸线两侧各省份城镇化速度呈现稳定增长和波动减缓两种类型,变化幅度主要与距离胡焕庸线的距离和城镇化率有关,各地理分区城镇化速度整体持续上升。各地理分区与省份层面城镇化影响因素综合影响度均是先下降后上升,经济因素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到:“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当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这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积极支持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区域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加快自身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本文运用城镇化率与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的相关性进行对比,得出金融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当前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1994-2011年的省份面板数据为例,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我国地方政府投资与城镇化发展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我国地方政府投资显著地提升了城镇化水平;按照东、中、西三大区域分类估计后发现,地方政府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效果具有区域差异效应--地方政府投资对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拉动最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为依据,将新型城镇化分为经济、人口、社会和生态四个城镇化子系统,以2005~2014年省级数据为基础,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综合测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PVAR模型研究区域内部城镇化的动态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区域内部,经济城镇化对四个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最大、影响轨迹相同、持续时间最长,但是会使得四个城镇化水平发生波动;人口城镇化同样也会使四个城镇化水平发生波动,但是影响轨迹并不相同,对自身和社会城镇化的影响初期就会显现,而对经济和生态城镇化的影响初期为零;生态城镇化对四个城镇化的影响比较小,但整体为正向影响且影响轨迹相同;社会城镇化对四个城镇化的影响最小,与生态城镇化一样,整体为正向影响,但是影响轨迹却不相同,其对社会和生态城镇化的影响当期就会显现,而对经济和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则要滞后一期。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在检验城镇化发展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3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互动效应,自2007年开始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进程具有推动作用,且金融发展效率比金融发展规模对城镇化发展贡献更大。要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的城镇化联动发展,必须致力于加强与邻近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还应优化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各地市2015年新型城镇化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型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南部城市高于北部城市,东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口城镇化,特别是人口市民化发展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所产生的良好效应,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和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城镇化的推进及其迫切性又反过来为县域经济调整升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基础依托和良好契机。本文在分析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和融发展的问题基础上,从互促共进、良性循环的新角度探索提出县域经济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以来,山东诸城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开始了以“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特点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本文对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金融需求特点及如何通过金融创新适应城镇化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具有异质性。金融服务必须要关注城镇化金融需求的异质性,才能实现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双赢。此外,本文认为,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优化金融支持城镇化效果必须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标志着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县域作为“三农”问题集中区域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牵动着全国城镇化建设的大局。在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县域地区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之一,也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金融支持城镇化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结合区域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分析建行个贷业务在金融支持城镇化中的机遇以及难点,对实现建行个贷业务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差异大,只有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善与城镇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才能更好地服务城镇化建设。本文针对城镇化建设为金融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多达七次,将城镇化从“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的角度上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显著提升了城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从“城市化”、“城镇化”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概念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城镇化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与深入,并为金融业提升服务能力提出了新...  相似文献   

18.
一、城镇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中小企业发展等都急需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地方政府并不能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充分发挥城镇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资金融通功能与优势,不仅可以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9.
巩艳红  宋子文 《现代金融》2023,(3):11-20+10
在对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丰富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三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表现突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也取得了相对较快的增长;且数字经济综合指数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趋势大体上保持一致,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呈现出平稳的发展趋势。(2)2011-2020年,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3)从动态空间面板回归结果来看,当期耦合协调水平、相邻省份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相邻省份上一期耦合协调水平都会影响下一时期的耦合协调水平,即存在着“叠加效应”和“学习和模仿效应”。(4)从空间效应的分解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供给水平和创新水平等均是影响综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战略已被看作是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由于地区特征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禀赋差异,其短期路径选择和资金需求结构研究还未得到共识。本文从政策指引出发,借鉴相关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区域城镇化潜力和真实效率的概念,并利用湖北省2005-2011年县级区域的经济社会指标,实证检验了差异禀赋假设下城镇化实际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落后地区的城镇化规划需要更关注产业转移,通过企业发展提升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