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玉蓉 《江苏商论》2010,(8):125-127
文化创意产业是国际公认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首先,从践行科学发展观、拓展城市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方面阐明了重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然后,从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区域、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探讨了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立足河北省实情,阐述从政府方面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引进人才;从企业方面要立足河北的文化资源特色,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创意产品;从高校方面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改革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等措施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3.
《商》2015,(2):259-260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时代新兴的产业,发展迅速,并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本文一方面对广西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程、生产总值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另一方面就桂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机会进行分析。广西与台湾在人文地理、人才、特色文化以及政策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互补,这不仅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为两地的合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融合发展是其主流趋势,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支持。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总结梳理其主要做法认为,要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在政府支持方面要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政府与市场的协同驱动、注重文化创意产业与特色领域的融合创新、注重文化创意产业与特色领域的融合创新、注重品牌培育与品牌衍生的并行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新空间。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特点是,借助社会、人文以及科技的力量,从根本上提升传统旅游业;其潜在的效益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构建多层次旅游产业链,促进城市整体转型。本文以河北省秦皇岛市为例,通过对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的分析,提出创新机制,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的现代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等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转型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大势所趋。在承接产业转移这个大背景下,已有的产业群为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经之路,也必将发挥其辐射效应,带动整个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皖江城市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其次分析了发展的优势,最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老城区特色发展的资源、产业、政策和社会影响因素,分别从特色创意产业、特色商业中心、改造老城风貌、历史文化街区等提升老城区特色,最后从文化、产业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倩  李响 《现代商业》2014,(3):45-46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们的创意为核心,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高科技为支持的新型产业。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对于拉动我国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纵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10年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创意不足等问题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文化创意产业应该认准当前的国情,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中国特色产业化道路。在品牌化盛行的今天,无论是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特点,还是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及其现状来看,品牌战略都是开启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产业化道路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9.
文化创意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它不仅能创造财富附加值,且与各产业之间具有强大的融合性。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高度重视,并指出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本文以“贵州省”为出发点,从贵州省宏观经济、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对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清雅  王峻 《商业时代》2012,(34):128-129
文化创意产业地产作为符合时代趋势和产业发展的新型复合地产的重要代表,其主题化开发理念和基于产业联合及文化经营的特色正日益受到瞩目。然而文化创意地产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寻找合适的文化创意产业地产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探讨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地产模式的异同,寻找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地产发展的模式,为文化创意产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皖江文化、淮河文化和徽州文化共同构建起了别具特色的安徽文化。它们同时也是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其中,皖江文化以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独树一帜,涵盖了包含人文历史资源、现代传媒资源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形式并因此为报刊出版、影视动漫制作、旅游娱乐开发提供了创意之源。为促进皖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必要重点扶持优势文化产业,成立产业聚集区,形成区域文化圈,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合芜蚌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合芜蚌高职教育面临一系列影响,亟待变革.目前,合芜蚌高职教育存在人才培养质量较低、相关教学改革不到位、师资力量薄弱、社会功能未充分发挥等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因素.因此,合芜蚌高职教育需深化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增强配套师资力量、提升产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推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  相似文献   

13.
中原经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彦松  高长春 《北方经贸》2013,(10):42-43,47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创造经济新增长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配置,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原经济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便捷的交通运输、丰富的人力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缺乏以及目前薄弱的发展基础限制了其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政府需进行全局性规划管理、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促进中原经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化产业政府规制立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规制法律缺失较多、规制立法的部门利益保护色彩较重、在法制功能上重保障、轻促进及有些法律规范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因此,应当明确文化产业政府规制立法的基本原则,构建文化产业政府规制法律的科学体系,理顺文化产业规制主体的职权关系,多层面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并注重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多管齐下,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政府规制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近10年安徽省外贸情况及其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安徽省外贸发展存在的一些困难,如传统加工贸易面临困境,人才流失多且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和对全局性产业布局的协调。对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注意产业升级,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产业转移的资金支持,加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做好产业的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6.
在对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制约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制约因素,具体包括政策法规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机构信任不足、融资渠道不畅、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要在地方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法规建设,持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构建文化产业的融资平台,积极推进融资方式的创新,加快推进配套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创意城市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发展会展业与建设创意城市的关系。文章认为:我国当前会展业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重眼前轻长远、重投入轻产出等问题,提出要重视前期创意策划,结合城市自身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选好会展主题,形成专业化发展的格局;以文化创新促进会展业发展,形成会展业的文化特色和品牌效应;政府鼓励和支持的手段要有科学态度,必须重视投入的实际效果效益,以创意提升我国会展业。  相似文献   

18.
对全球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及其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剖析了中国当前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在全球创意产品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分析认为,作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和新引擎,全球创意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应从增加创意产业的科研投入以及加强创意产品贸易的政策支撑力度等方面,提升中国创意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发展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对于福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福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在于闽台文化产业的对接合作。福建省应切实解决好阻碍闽台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瓶颈问题以及投资与创新环境问题,为闽台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合作创造良好条件;充分整合闽台文化资源,挖掘闽台共同的价值;联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良好的区域环境;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两岸和平发展优势,共建文化创意产业的信息平台,走出一条闽台文化创意产业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然而,以浙江省为例,该省高职院校在对接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合作形式单一、专业设置滞后等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解放思想、更新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以提高技能为主线,优化教学课程;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完善师资配备;以产学结合为准则,强化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