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和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后,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政府审计机关如何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职能,为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从政府审计职能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入手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区域经济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审计职能,指出政府审计作为经济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各区域经济的政府审计中还存在审计机关独立性不够、审计方式和审计理念滞后以及审计力量不足等问题,进而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就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政府审计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我国科技部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委(现科技厅)、阿勒泰地区行署承办的阿尔泰区域科技合作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于2000年7月19日至7月21日在新疆阿勒泰市召开。来自中国、俄联邦、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等国的47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0篇。研讨会的议题包括:阿尔泰区域科技合作  相似文献   

3.
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股”?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等关于区域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4.
“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要立足顺义功能定位,以首都临空经济区建设为重心,带动经济总量扩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拓展以临空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先导、多产业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由速度增长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初步建成代表首都产业发展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临空经济区”。  相似文献   

5.
丁文胜 《特区经济》2005,(2):184-185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部、中西部各地区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而区域经济问题十分突出,是值得研究的大问题。邓小平区域经济新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总结,它集中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讨,是新时期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研究邓小平的区域经济思想,对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谓阿尔泰区域是指阿尔泰山系区域,包括中国的新疆阿勒泰地区、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国及阿尔泰边疆区、哈萨克斯坦的东哈萨克斯坦州和蒙古国的巴彦乌列盖省及科布多省,面积约78万km^2,人口约500万。该区域人口稀少,资源丰富,景色壮丽,生态原始,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放度较  相似文献   

7.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把“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中国今后重点发展的经济区域之一。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加快本区域经济改革开放步伐,促进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是环渤海地区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根据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成功经验,区域经济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以金融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此,组建一家环渤海发展银行,以…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态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为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更好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进而建设并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人员也需要在原有理论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在新时代发展的现实与需求,进一步创新发展并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学内容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9.
朱刚 《科技和产业》2006,6(6):51-54
在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经济圈的三大经济圈(带)的引领下,中国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区域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新动力。本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下探讨产业集群、技术转移和专业孵化器的关系,以期专业孵化器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丁刚  胡联升 《发展》2010,(7):32-33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分析上述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特点并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进工作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谁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股"?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等关于区域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12.
今看苏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25年实践,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模式之一的苏南模式,已由以工业、市场调节,集体经济为主,以社区农业共同富裕为目标,向多元化,多样化和城乡统筹、协调、和谐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3.
顾为东 《特区经济》2002,(10):12-15
江苏沿海经济带地处西太平洋沿岸的黄海之滨,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和陇海-兰新铁路沿线3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标准海岸线长954km,土地面积为3.04万km~2,与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和航运中心的上海隔江相望,拥有丰富的经济发展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江苏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低于中国东部沿晦地区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中的经济凹地。在新世纪初,加速发展江苏沿海经济带已经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经济特区是中国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助推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百川 《特区经济》2005,(11):12-16
我国经济特区风雨兼程走过了25个年头。25年来,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代表,已经成为全国瞩目的经济发展极,在推动全国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经济特区,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营建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投资环境”或者说“城市投资环境”是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的关键词之一。出于吸引投资,尤其是吸引以著名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考虑。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积极营建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这么多年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经济宏观战略角度看,经济发展需要发达地区的带动和示范。有着自身经济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区域自然会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资源要素上进行集聚并对外扩散,在技术和体制上进行创新并对外示范。当然,为保证中国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国家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对区域差异进行调节,以达到共同发展。但共同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经济》2008,(4):18-18
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和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被总结为五年来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主要成果之一。而以芜湖等为代表的沿江城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兴城市,并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新经验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区域政策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的主要工具。德国的区域政策主线为一个目标、两个层级,即以地区平衡为目标,在联邦和各州两个层级上实施区域政策。联邦层面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制度建设保证区域措施的执行,协调州际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为区域政策立法、实现财政平衡政策、“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等,其中财政平衡政策是有效的政策手段,重视中小企业则成为区域平衡发展的坚石。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您觉得龙泉桃花经济对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有哪些作用? 沈茂英:首先,以桃花经济为代表,立足于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的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可极大地丰富农产品市场,成为区域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龙泉的桃花经济,对于就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不仅可有效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还可吸收一部分城镇劳动力和外地农村劳动力;再次,可盘活山区农村闲置资源,承继与发扬山区特色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分工体系和更为合理的区域分工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立足国内价值链,文章设计了“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角色的指标,并使用高阶空间滞后模型探析了各省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研究视角拓展至经济增长极建设,设计了“双循环”格局下区域中心省份的指标。研究发现:2007—2015年南方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保障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来源,中、西部地区在NVC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稳步提升,北方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在NVC中的经济构成比重有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地位逐渐凸显。中国省际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典型的区域化特征,省际间的经贸互动显著加强了其区域化特征。最后基于“双循环”依存度指标对区域经贸中心省份的选择进行定量分析,为经济增长极建设的有序推进补充一定事实依据。该研究具有两方面政策含义:一是中国在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区域分工对国内分工体系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充分释放区域(间)分工对内需体系构建的重要促进作用。二是中国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程中,应当依托区域经济增长极等新型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