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提高利率可抑制过热的经济,而降低利率能刺激消费与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持续低迷,央近年由于我国经济持续低迷,央行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其中一重大举措便是降息,自1996年5月至6月连续七次调低利率(尤其是1998年一年就有四次调整),结果是一年期丰贷款利率分别下降了80%和52%,中长期贷款利率下降了60%,其幅度之大,频率之快,史无前例,但从1999-2000年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1999年全社会投资总额与消费品零售癖额分别只增长5,25和6,2%),降息效果并不显著,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并未相应增长,笔者认为,当前利率政策失灵的原因即不是一个纯收入总量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体制问题,而是多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王海龙 《时代经贸》2010,(24):192-193
调整利率是近几年央行最频繁运用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追溯到2000年,我围己连续15次调整利率。本文以实证分析方法,采用月度数据,对比分析15次利率调整对区域性主要经济指标如消费、投资、出口,以及对主要金融指标如储蓄、贷款等的影响及弹性,探讨疏通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调整利率是近几年央行最频繁运用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追溯到2000年,我国己连续15次调整利率.本文以实证分析方法,采用月度数据,对比分折15次利率调整对区域性主要经济指标如消费、投资、出口,以及对主要金融指标如储蓄、贷款等的影响及弹性,探讨疏通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利率作为中央银行一种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其作用非常广泛。宏观上它能调节货币的需求量与供应量,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物价升降、国民收入分配以及外资流向等。微观上,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人收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企业经营管理与投资积极性等方面。自1996年5月份以来,我国连续7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水平,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分流储蓄存款,扩大内需,但其效果并不明显,居民的储蓄存款不降反增。其原因是什么?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肃  康晓波 《技术经济》2001,20(12):53-55
1996年5月以来央行连续7次调低贷款利率,其中1年储蓄存款利率由1996年5月以前的10.99%调至1999年6月10日的2.25%;1年期贷款利率由12.04%调至目前的5.58%,并从1999年8月起开征息税,其对存款的影响无异于又再次降息。央行连续调低利息,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6.
低利率时期的货币政策效果——台湾地区及日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央行在最近一波的景气衰退中被指为货币政策操作不佳,因其似乎只专注降低利率而忽视其它传递管道.货币政策在景气差的低利率时期是否能有效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台湾地区货币主管部门在上一波不景气中也不断以调降利率作为因应,因此本文利用VAR(向量自我回归)模型分别针对台湾地区及日本这两段经济不景气的低利率时期进行讨论分析.根据冲击反应分析显示,不论是台湾地区或日本在观察样本期间都得到货币政策无效的结论,其中台湾地区可能存在"投资陷阱";日本则发现存在"流动性陷阱".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周期中的利率与汇率张志一、我国经济周期中的利率利率是中央货币当局法定的七种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贷款限额,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地位不高,变化很少,不能起到调节货币发行的作用。这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把利率作为主要的...  相似文献   

8.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连续负增长,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货币供应存量偏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且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因此我国提出了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收缩货币供应,而是适当增加货币供应。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含: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6年初至2009年末我国货币政策变化频繁为背景,根据货币政策影响房价的渠道以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点,考察了我国主要的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即广义货币供应量、房地产业贷款以及贷款实际利率三者对我国房价的作用。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响应模型的检验,得出广义货币供给量这一政策工具与房价的关系显著,在贷款中,房地产业个人消费贷款对房价的影响较大,而轻度的利率调整难以影响房价,且显著的政策调整也存在5个月左右的时滞。  相似文献   

10.
央行政策目标和历史经验表明,若今年全年CPI上涨幅度在3%左右,则央行现行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影响现行赁币政策操作体系稳定性的外部因素是美元和美元利息走势。美元回升和美元加息有利于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名义利率不变时,物价走高所导致的实际贷款利率下降诱导企业产生贷款和投资冲动,实际利率对经济系统的这一调节作用使现行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具有一种偏离稳态的内生离心力。现行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内部政策走向是总量和结构并重的政策组合。总量适度控制基础上的强化结构优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选择性货币政策、再贷款和再贴现、差别化准备金率。现行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外部政策走向表现为外汇占款冲销工具的政策组合,即在首选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后,法定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发行外币融资券为第二工具。美元加息对现行操作体系走向产生外部效用,有利于人民币加息和保持汇率汇制改革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种选择和两种结果 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宏观政策可能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也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实行扩张经济性政策,适当调低汇率,增加货币供给,解决银行坏帐问题,使物价有所上升,经济会不断恢复,增长速度回升,利率水平随之上升。实行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汇率保持不变,经济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通货紧缩的状况不会改变,利率水平较低。这时如果增加货币供给,就要首先增加外汇储备,但并不会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如果是后一种结果,就会出现类似日本的情况,而且中国是否能够在低生产、低消费、低物价、低利率的条件下长期维持仍然是一个问题。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1996年4月1日,针对当时宏观经济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物价明显回落,实际利率水平已由负变正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宣布停办保值储蓄。5月1日,第一次降息出台,这是自1993年7月11日以来的第一次调息。此后,央行相继又六次降低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相应降低了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七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降低了5.7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降低了6.4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存贷款基准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最重要和使用最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2004年10月29日~2007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8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但是,本文认为,并没有达到抑制贷款和投资、平抑物价、减缓经济增长的预期政策目标。利率货币政策工具失效、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根源在于我国尚未建立市场导向的制度框架。要提高货币政策效力,使用合理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以建立完善制度为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软着陆”过程中,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刺激需求的政策,1996年5月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中央银行先后7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进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降低准备金率,提出积极实行贷款支持的指导意见,等等,以求扩大贷款需求,刺激投资。货币政策如此连续、密集运用,然而迟迟没有产生足够明显的政策效果,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政府于1998年增发国债1000亿元,进一步采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措施,并且把增加投资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能否促进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首先,将货币政策引入考虑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银行资产组合模型中,论证货币政策、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银行信贷资产配置的理论关系。然后利用我国181家银行2004—2018年的数据,检验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小微企业信贷行为调控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会抑制银行信贷行为。其中小微企业信贷占比较大的银行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与数量型货币政策相比,价格型货币政策能够更显著地减轻不确定性对银行小微信贷的消极影响。其中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控效果最强。研究结论对于选择适宜的货币政策工具促进银行向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化解经济不确定性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并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等具有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在经济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利率政策又在货币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自96年以来连续五次调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在中国经济生活中激起波澜。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利率调整后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效应。并强调指出,要实现经济目标,单纯靠调息还不够,还应配合其他改革措施,多项措施相互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市场疲软的问题,人民银行从1990年3月份调低了贷款利率,4月份相应调低了存款利率,这是积极有效的措施,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是错综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和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为了重新启动经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七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增加货币供应,放松信贷控制,甚至大幅调低实际法定存款准备金  相似文献   

19.
陈焕 《经济咨询》2006,(3):33-35
2006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仍为2.25%。这次加息是继2004年10月28日加息的再一次加息,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走出从1996年开始的长达6年之久的降息周期,步入新一轮的利率上升周期。货币政策是调整宏观整体经济的预期和趋势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央行通过提升贷款利率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需要防止通胀,防止过度投资,防止经济过热。  相似文献   

20.
利率作用不对称性对投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煜  王慧 《经济问题》2008,(11):103-105
1996年后我国经济经历了通缩、通胀和两者共存的发展阶段,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开始逐渐重视利率的调控作用,曾在7年内7次下调贷款利率,2004年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通胀压力的增大,我国再次进入加息周期。利率的历次变动是否发挥了货币政策对各经济变量传导功能是市场普遍关注的问题。运用1996~2007年的季度数据,在分别考察了利率下调及上升基础上,对我国资产投资的利率弹性做出定量分析,并在投资总量持续增长的条件下对投资同比增长率和利率变动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