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蔡国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博士生导师。1946年1月出生于福建泉州。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生化专业,获医学硕士。蔡国平老师曾先后在湖北宜昌地区卫生学校、宜昌地区卫生防疫站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任生化教师、卫生化学技师和助理研究员。1985年6月起,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相似文献   

2.
<正>[人物名片]吴成文1938年6月出生,1964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1969年获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药化学系兼任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医学院讲座教授、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发展生物学及癌症学系教授等,1988年回台湾创建"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暨国家卫生研究院",2004年当选世界细胞生物学联盟会长,先后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闽台生物科技合作添平台6月18日,在第八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留学生成果馆现场,台湾卫生研究院创院院长吴成文和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马文普、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张燮飞一道,共同为"福建海峡生物科学研究院"揭牌,见证了这一闽台生物科  相似文献   

3.
徐彦辉,197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1995年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开始本科学习,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师从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教授。同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在施一公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回国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组建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先后任职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结构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主流前沿方向,对于解决一系列生命领域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生命现象本质,指导新药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邱政夫(CHIU Jen-Fu),1972年至1978年曾任教于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肿瘤中心及田纳西州Vanderbilt大学,1978年至2001年转任美国Vermont大学生化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教授,肿瘤生物学科主任及生化研究室主任。200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首席研究员及教授,及美国Vermont大学退休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6月20日上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教授受聘担任常州市科技顾问,并成立常州高新区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室,将与浙江大学常州工研院合作,加强碳纳米材料用于药物方面的研究。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春福为迈克尔·莱维特教授颁发聘书。迈克尔·莱维特从1987年至今一直在斯坦福大学担任结构生物学教授。2013年,他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因建立"发展复杂化学体系多尺度模型"而一起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6.
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究竟什么原因造就诱人的生命多样性?南京大学教授经多年潜心研究大胆提出“Indel诱变假说”,用新发现的“遗传突变的普遍机制”破解了生物学上的诸多悬念。7月20日,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真核生物中插入/缺失增加其周围序列的突变率》一文。这篇论文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田大成、陈建群等自主完成并数易其稿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7.
人·事     
谭蔚泓获美化学会Florida成就奖湖南大学生物学院院长谭蔚泓教授日前获得美国化学会Florida成就奖。该奖自1952年成立以来,每年评出一位在化学教学、研究或出版等领域有贡献的学者,以表彰其在化学前沿性研究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谭蔚泓教授及其研究小组长期致力于"核酸适配体及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用于纳米生物学研究的"FloDot"荧光纳米颗粒;发展了合成光磁多功能纳米粒子的新方法;发展了可从食品中检测出单个致病菌的高敏分析方法并研制了病菌检测样机,  相似文献   

8.
<正>潜心科研造福人类黄威权教授一直从事组织与胚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自1980年以来,黄威权教授在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方式、胚胎发生、脑—肠生物活性物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发现。1986年以来,黄威权教授已成功制备5-HT、5-HT抗独特型、NPY、DA等多种抗血清,并在全国27个省市地区进行推广应用。对人胎盘绒毛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定位、定量及其功能的详细研究,对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88年以来,黄威权教授在中科院生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合作科研期间,首次发现了人胎盘绒毛滋养  相似文献   

9.
正在科研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他也从来没有退缩过。长期以来,他坚持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科研蓝天。他,就是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许一丰。他以植物分子遗传学、植物逆境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凭着自己独到的发现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受到了科研界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像众多留学生一样,姚新灵也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2000年,历经三年的留学生涯后他毅然回国,并在宁夏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因为曾师从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发起人著名科学家Richard Visser教授,受其启发,他的研究兴趣主要有"淀粉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及代谢生物学"和"茄科植物发育分子机制及转录组学及发育生物学"等方面。尤其是在高粘度和高产量淀粉的品系研究方面颇具成就。回国后的十几年时间,姚新灵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科技计划资助课题6项,地方资助课题5项,参加国家科技计划3项,申  相似文献   

11.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研究团队经3年多研究,最近发现一种在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激酶GRK5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以及调节神经元形态和可塑性的新机制,这将给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孤独症和唐氏综合症等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该发现新近刊登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细胞生物学杂志》上。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脑内千千万万个神经元是形成情感、  相似文献   

12.
<正>一提到昆虫,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它的害处,殊不知它有着更为深厚的潜能,如果能够合理科学的加以利用,昆虫能为人类带来非常可观的价值。我国就有一位长期致力于森林昆虫学、害虫生物防治、昆虫资源利用及保护生物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学者——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祖基,他在昆虫利用开发方面可以说是一位佼佼者。与昆虫结缘,创新开发和利用昆虫毕业于四川林学院的周祖基,从1979年起,就开始在川农大从事森林保护的教学和科研,并先后担任  相似文献   

13.
花万帮 《魅力中国》2009,(19):152-152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虽然学习了部分生物知识,但是还不懂得什么生物,什么是生物学,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让学生弄清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物学,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这是初中生物教师上好第一堂生物课的基础,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前提条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效果。简而言之,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学则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学习生物学是人类为了更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乡镇中学中,生物学不受重视仍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而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生物学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在生物学教学上积极进行探讨、总结,以不断提高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材,才能确保国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正>痛觉对每个人都不陌生,找到缓解慢性疼痛的方法是很多人的希望。本文的主角——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神经和疾病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卓敏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就包括:中枢学习记忆机制,痛觉传递的中枢可塑性及其突触分子机制,焦虑和其它精神病机制。他在探寻导致痛觉尤其是慢性疼痛的分子机制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卓敏以全县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生物学和生物物理专业,硕士毕业后,他  相似文献   

16.
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药物传输载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校杨志谋、龙加福教授课题组结合各自在相应研究领域的积累,提出利用蛋白质和多肽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制备新型蛋白—多肽杂化水凝胶。该体系利用蛋白—多肽的特异性结合来增强多肽自组装纤维之间的结合力,从而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以及形成性质更为优异的水凝胶。  相似文献   

17.
<正>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属于一门新兴学科。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分子生物学成为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中心是分子遗传学)和蛋白质-脂质体系(即生物膜)。同时,该学科与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关系十分密切,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侯万儒是该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为我国的生物科学研究贡献着不竭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赵红云 《魅力中国》2013,(34):254-254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是生物学教育技能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实验示范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生物学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阐述多媒体在生物学教学效果中的重要意义,多媒体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特点与应用,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江苏科技信息》2009,(9):44-44
<正>近20多年来,南京大学谭仁祥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我国重要药用植物成分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基础研究。长期以来,他们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菊科、玄参科、大戟科等220种传统用途明确且具自然竞争优势的重要药用植物的内含物,揭示了其物质基础与作用特点,发现了大量有生物学功能和(或)化学系统学意义的新成分,并阐明了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反哺"是由我国学者周晓虹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并使用的。他借用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恰当形象地描绘出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的前辈的文化传承现象,即"文化反哺"是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其实质是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积极、主动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