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资源作为典型的公共品具有很强的外溢性,而且其外溢性具有单向流动的特征,围绕水资源生态补偿引发的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间矛盾日益突显.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我国跨区域上下游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达成合作的局面长期内主要受上游地方政府惩罚值、下游地方政府惩罚值、下游地方政府对上游地方政府的补偿收益以及上游地方政府保护水资源的成本等四个方面因素影响,而与下游地方政府因水资源受到保护而获得生态收益无关.高层级政府解决水资源补偿问题时,不能仅考虑下游地方政府获得生态收益,而应该综合考虑上游地方政府惩罚值、下游地方政府惩罚值、下游地方政府对上游地方政府的补偿收益以及上游地方政府保护水资源的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九龙江流域生态补偿的一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基于社会公平原则、上游供给成本、水资源市场价格的三种补偿模型,测算出九龙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补偿金额,比较分析了三种补偿方法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法规,完善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机制,发挥市场在水资源生态补偿中的作用,创新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矫正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外部性问题,理顺流域上下游间的生态关系和利益关系,激励流域生态服务的足额供给。云南流域资源丰富,生态建设工作艰巨,急需尽快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国际和国内的成功模式为云南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建议以珠江流域生态共建基金为突破口,优先开展大型出省河流下游省份对云南的流域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典型流域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试点地区面板数据,研究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对受偿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显著缩小了受偿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可以同时提高农村和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2)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能够通过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高级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未能促进受偿地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3)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呈“U型”关系,当农业劳动力转移率小于42.5%时,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能够通过农业劳动力转移缩小受偿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反之扩大城乡收入差距。(4)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关系,当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大于0.81时,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缩小受偿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本文研究结论对受偿地区地方政府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传统会计收益和计算方法改进入手,以边际成本理论与生产要素理论为依据,以2003-2010年我国七大重污染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对生态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等级评价和标准划分,结合面板随机系数模型考察生态环境污染等级指数对六大非重污染行业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对我国工业行业生态环境损害成本补偿理论、补偿标准和会计处理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监督激励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个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科层制分权结构下的激励相容问题,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不但需考虑到外部性的矫正,而且需要提供监督激励性的补偿。外部性的溢出范围、受益受损者的辨识难度、支付能力、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等因素共同决定了生态补偿的成本分担机制和经济政策选择。以流域污染及补偿为例,本文提出了机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今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广东省出台了《生态保护补偿办法》,通过转移支付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给予适当补偿,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给予一定的激励,以充分调动县(市)保护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8.
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的财政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众多的水系流域中,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水质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流域水环境的生态补偿问题能  相似文献   

9.
由于环境利益及其相关经济利益在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不公平分配,导致受益者无偿占有环境利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经济回报,破坏者不承担破坏环境的责任和成本,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责任人丧失保护的经济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公平、公正科学地实施西部牧区草地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生态补偿的筹融资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乏稳定、持续的瓷金来源是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金融能够为三江源生态补偿提供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次的筹资和融资路径,同时相比财政转移支付的补偿方式,金融“造血”功能更加突出,信贷激励约束机能和反映、传播信息功能可以统筹和促进生态建设、生态补偿、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1.
区际利益补偿,是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的治理机制,其建立在区域外部性理论基础之上.通过考察外部性的治理方式可知,"庇古税"模式和"科斯模型"均具有理论可行性.而选择何种模型,往往与一国之财政体制密切相关.我国基于现行财政体制所选择的"纵向转移支付",是一种不完整的"庇古税"模式.这一现实决定了目前所试点的区际利益补偿,只是对既有责任逻辑的另一种加持,导致区际利益补偿存在着补偿动力不足、补偿标准低下、补偿范围狭小等问题,应当回归到权利思维逻辑中.而要构建权利逻辑下的区际利益补偿,需要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包括事权的细化以明确补偿范围;财权(力)的差异化配置以增强补偿能力;转移支付制度的多维度完善以规范补偿体系,最终构建起"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三角财政关系.在这一基础之上,区际利益补偿才能调整适应理论界所设计的权利化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新理财》2023,(4):26-27
<正>生态保护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保护补偿加速推进,初步建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十年来,我国生态补偿已基本覆盖重点生态功能区与流域、大气、森林、草原、海洋等重点领域,建立了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持续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施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建成了世界范围内受益人口最多、覆盖领域最广、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闽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有必要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本文以闽江流域为例进行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在基于闽江流域的生态补偿背景下,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闽江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的难点与问题,并利用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设计了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环境成本及其会计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已日益密切,环境会计(绿色会计)是当前会计理论研究的新课题,而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的核心。确认环境资源的价值,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耗损、保护和恢复支付相应的成本费用,这就构成了环境成本。本文试就环境成本的内涵及其确认和会计处理作一简要论述。 一  相似文献   

15.
雷雪 《金卡工程》2010,14(8):227-227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新型的资源环境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对中国现有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和法律规定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现有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从流域生态补偿金、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支持西部生态环保的融资渠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优化西部地区的生态投融资环境一、财政税收方面 ,主要是加大政府投资的资金筹集力度。一是要实行特殊的财税政策 ,主要包括 :凡是过去对东部地区实行的优惠财税政策 ,都应当适用于西部地区生态保护项目 ;建立生态保税区、航空港 ,以吸引外部投资 ;制定发达地区多交税利与技术转让以支持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的具体政策 ;对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企业和项目实行差别税率制度。二是中央财政要加快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并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转移支付 ,用于特定的环保发展项目 ,创造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的良好条件。三是采取为西部地…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省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进行量化,核算出生态补偿标准约为每年8亿,最后提出完善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机制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油气的开采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负荷,社会为此需要支付巨大的生态成本.阐述了油气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确认、计量方法,并提出了在油气企业实行环境会计的措施,可以促使油气企业注重环境成本的预算与控制,推动油气企业环境会计建设的进程,实现油气企业经济持续发展.可为油气企业环境会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朱静 《新理财》2011,(6):66-67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  相似文献   

20.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