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一些城市用地模式粗犷,城镇等级体系和规模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与落脚点。以山地城市宜昌市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空间评价模型。通过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安全格局构建、经济性建设用地识别等空间与网络分析技术,评价识别城市发展优先利用的建设用地。最后,依据城镇和经济发展趋势,构建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提出人口与用地规模建议,从空间上构建与生态安全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以天水市近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指标与研究方法分析空间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天水市生产空间缩减,生活、生态空间扩张;农业生产用地综合转移面积最大;工矿生产用地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土地利用程度各区县总体格局不变;人为因素中规划与社会政策、人口数量与分布和自然因素中高程坡度、水文气象、资源分布对空间格局、变化方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活动,即人类利用掌握的一切技术手段,开发出越来越多、可供生产的土地资源,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业土地利用率,就是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如何用最低的土地利用成本创造出最大的农业效益,包含两层含  相似文献   

4.
遂宁市国土局建于1987年,既是负责国土整治、土地管理和农业区划的综合职能部门,又是土地管理的行政执法部门。建局以来,全市在“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使建局前年均占耕地7000亩降至3000亩,累计减少占用耕地3.5万亩以上;开发土地4.27万亩,其中复垦和开发耕地2.07万亩;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共出让土地使用权20万平方米,收取出让金870万元。另外在农业区划、国土整治、土地管理基础研究上也硕果累累.完成了《国土资源调查》、《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遂宁市“四江”  相似文献   

5.
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宜昌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现有开发强度、经济发展潜力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与Topsis模型评价当地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值介于0.3901~0.5582之间,处于较高水平的区县较少;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特征,高—高聚类分布在宜昌市中部核心城区,高—低聚类分布在夷陵区及点军区,低—低聚类分布在西南部区县,不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宜昌市的边缘县区;热点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向中间聚拢,中部成为开发热点区,同时也表明其整体空间集聚性较不均衡。  相似文献   

6.
以西安市长安区为研究区域,运用CLUE-S模型,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长安区2010年为基期对2015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模拟,得到了较好的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模拟了长安区在202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可为决策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景颇族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视角,通过在土地利用方式及耕作程序的描述来分析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特征,包括土地利用的循环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生态性,以及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土地利用的因地适宜性。  相似文献   

8.
赵艳霞  付明喆 《科技和产业》2024,24(12):172-178
选取唐山市下辖14个区县市,根据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理论建立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计算唐山市2011年、2016年、2021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度。研究表明,唐山市2011—2021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水平逐年提升。其中生活功能动态变化幅度最大,生产功能变化幅度最小。基于以上结果,按照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分类,为提高唐山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水平提出对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土地立体化利用是全球城市发展中一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现象,褒贬不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剖析城市土地立体化利用的产生及发展特征,并探讨其驱动因素,是科学引导城市立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研究表明,全球城市土地立体化利用呈现空间扩散、数量增加、规模增长、类型多样的历史演进特征,地上空间的立体开发一般先于地下空间,逐渐发展为地上下空间的综合立体开发。土地、经济、人口、技术、规划、制度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城市立体发展。客观认识城市发展阶段,进行城市立体化发展取舍决策,制定差异化的土地立体化利用规划政策,可促进城市土地立体化利用科学开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2009~2016年我国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程度、效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地结构及变化情况,探索国土空间利用特征、差异及存在问题。结果表明,各市国土空间结构差异大,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除重庆外均呈现生活空间扩大,生产、生态空间减少的趋势,单位土地产值翻倍,平均值为150.27万元·hm~(-2),除北京、成都外人均生活空间不减反增,平均每人192.54m~2。北京、广州、成都用地较合理,上海、天津、郑州土地利用程度偏高,需提高生活空间利用效率并加强生态保护,重庆、武汉、西安单位土地产值偏低,需注重盘活已有生活空间,控制耕地、园地等生产空间减少。  相似文献   

11.
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研究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生活生产中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利用清涧县2010~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基于ArcGIS10.0软件生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图,对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构建清涧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清涧县土地利用变化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显著;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大,且具有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城镇村、工矿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增速较快,水域、林地减速较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0年、2010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得到2000年与2010年多伦县土地利用图;在ARCGIS支持下将土地利用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了近十年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应用信息熵与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功效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格局与土地利用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重庆经济》2008,(3):25-27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合理开发国土空间是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和土地资源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创新国土空间治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实现国土空间的科学治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幅度效应研究,揭示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和景观空间变化规律。采用梯度环与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秦州区-麦积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空间幅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不同景观类型的景观类型指数在不同幅度区间存在差异,景观水平指数在不同幅度区间也存在差异。在5km~20km幅度区间内尺度效应的差异较小,20km~55km幅度区间内尺度差异较明显,>55km幅度区间尺度效应消失,因此半径为55km的梯度环范围为研究空间幅度效应的有效幅度。空间幅度的变化影响斑块的分布状况、斑块间相邻程度及破碎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变对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RS与GIS技术,分析了2007-2017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土地利用现状,以提高人们对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客观认识,从而做出合理的布局。  相似文献   

16.
省域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拥军  杨庆媛  陈琳琳  洪辉 《改革与战略》2011,27(8):114-116,167
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估是当前进行国土规划的必要环节,它旨在探明省域国土开发程度的空间差异,对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重庆市的研究为例,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GIS的空间聚类方法,对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等领域的共计30个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市当前国土开发利用效率以主城区最高,十四区县次之,渝东北和渝东南为低效率区域,巫溪、酉阳一带为土地利用效率最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为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都匀市2010年和2020年两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经遥感影像解译生成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选定评价因子,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对建设用地适宜性和后备资源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欠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别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5.84%、15.76%、24.09 %、28.89 %、25.43%,适宜性等级以不适宜区为主;在空间分布上,适宜区分布在老城区中心区、匀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区、甘塘工业园区的中心区和各乡镇的政府驻地,欠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布在高程较高、坡度较大,林地、草地集中分布的山区;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61982.1 hm2,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分别占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10.34%、34.6%、55.04%;适宜区规模最小,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的空间分布与研究区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实际分布相符,对区域的规划建设用地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究江苏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助力。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存在的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对“非粮化”空间格局差异影响较大,在所有驱动因子中,影响最大的是乡村人口,其次是村民小组,然后是农业机械总动力,最后是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种植经济效益低下是江苏省“非粮化”最重要的驱动因子,土地被征用或土地流转、耕地转为种植经济作物等也是驱动“非粮化”的主要因子。为推动乡村振兴,首先是要调整耕地利用结构,保障耕地种粮面积,确定耕地“非粮化”的面积;其次推进落实土地整治,加快耕地提质改造,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最后注重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屏山县一调和二调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屏山县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自然、人口、经济、政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归因,以乌伦古河流域为研究区,以Landsat遥感分类数据、水文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对2002年和2017年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获取了15年来乌伦古河流域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利用土地动态度、贡献率、转移矩阵等动态变化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以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乌伦古河流域土地利用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其中耕地增加显著,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林地、建设用地以及水域呈小幅增加趋势,而草地、未利用地面积有所缩减,这与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致的。影响研究区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其中,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宏观政策调控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