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旅游经济是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而其中城市的发展对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辽宁省的旅游中心城市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联系度和隶属度分析,旨在发挥中心旅游城市的辐射效应,从而真正实现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双核联动",最终形成辽宁省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2.
公司总部是伴随着公司组织形态的空间扩张而分离出的组织决策与管理单元。公司总部具有一致的区位指向性,并导致了公司总部在特定区位上的集聚而形成总部经济。总部经济的发展对其所在的中心城市及其辐射区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应,政府通过财税政策、土地政策、进入管制等手段,引导区域内公司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区域外公司来中心城市设立区域分部和专业职能分部等,即实施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是促进经济体结构升级与经济再发展的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开发区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也预期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即存在开发区对周边城市经济的辐射效应。本文基于1994~2006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造本省外市和相邻城市的开发区外溢指标,细致地考察了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外资水平和劳动就业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了开发区能够显著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周边地区自身吸收能力对开发区外溢效果具有关键影响。本文结论在考虑到不同地理区位和开发区类型时都较为稳健。本文研究意味着开发区建设对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西部地区12省市的年度FDI总额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趋势面模型,对研究对象的空间集聚和趋势面进行分析。分析显示,西部地区的FDI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总体上具有正的辐射效应,即大部分省市处于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区域,但高FDI地区对周边地区产生的辐射效应有限;西部地区吸收的FDI总额有所增长,但增长较缓慢,且主要集中在发展较好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5.
区域发展的要素耦合模式是一种效益兼顾、协调发展的优化模式,锦州市作为辽宁五点一线的战略一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该但还没有起到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而经济—环境—旅游耦合模式是其实现诸要素良性互动,相互支持,破解发展瓶颈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6.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合肥作为中心城市,其辐射力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强。由合肥、蚌埠、宣城三地房价数据对比可知,三地房价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合肥具有引领作用,房屋价格居全省首位。合肥市对周边区域房地产市场辐射既可带动周边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会由于吸纳效应限制其发展。同时通过研究可知南京对滁州的辐射能力远高于合肥对滁州的辐射能力。合肥市应从当好全省领头羊的角度,认真研究对周边城市及安徽省全省的影响力,提出可行性措施,促进区域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AHP原理,以中原经济区经济区为例,分别采用人口、经济、社会和居住环境等因素因子来构成综合指数测度城市化水平,然后通过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模型来分析区域经济的集聚现象。笔者发现河南省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其核心城市的发展对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负面影响,区域差异逐渐拉大,两极分化趋势在增强,外围城市边缘化趋势显著加大。  相似文献   

8.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成效如何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通过选用中国289个地级城市1995至2020年的数据样本,采用合成控制法分别测度第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其所在城市群发展的成效,并采用安慰剂法和置换法分别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稳健性。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剖析并检验了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能够有效带动城市群整体发展,但不同国家中心城市带动除其自身外的城市群区域发展在效果大小、响应时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作用机制方面,整体上国家中心城市能够通过网络关联机制、要素流动机制或市场包容机制带动城市群发展。但就不同城市群而言,三种作用机制在不同的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其所在城市群发展中各有所长。研究结论对于更好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叶德珠  潘爽  武文杰  周浩 《财贸经济》2020,(2):146-160,F0003
高铁拉近了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重塑了人才这一创新第一要素的空间配置,为中小城市吸纳创新资源拓宽了空间。本文采用全国284个地级市2005—2015年面板数据,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PSM-DID模型对“距离与城市创新”命题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显著地提高了全国整体的城市创新水平;(2)高铁开通的城市创新效应呈现依“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加而递减的特征,同时高铁开通对中心城市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创新提升效果不明显,表现出虹吸效应特征,综合这两种效应,最终高铁开通的城市创新效应在“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这个维度上呈现“∽”型结构特征,其作用的最优半径为距离中心城市200公里的范围;(3)高铁开通促进城市创新的机制之一是促进城市经济集聚;(4)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随着开通时长的增加而逐渐衰减的特征以及区域异质性。本文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工具变量等处理后依然成立,可为中小城市的差异化发展和战略定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重构投入产出数据的基础上,对2004—2018年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重新测算,从规模效应和产业选择视角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和增长机制进行经济解释。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此期间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震荡下滑阶段、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上升阶段,相应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呈现出由总规模效应主导到进入转型期的特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特点,各区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和工业化进程对此提供了充分的解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城市规模是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诱因,但效应渐趋减弱;东部最大程度上从产业结构演进和工业化进程中获益。除此之外,教育资源和研发经费越充足越有助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其作用在新常态以来越发重要。高质量发展阶段改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可从规模视角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科学确定各级城市规模;实施差异化的区域产业发展路径,中部和东部城市应更注重组织或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变革,西部城市应将绿色生产技术与工业化发展结合起...  相似文献   

11.
区域金融中心是依托区域经济基础、能够辐射和影响周边地区并作为区域资金融通和集散枢纽的中心城市。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众多城市提出了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想法。郑州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要明确金融中心的发展策略,要进一步完善经济基础和金融基础。只有这样,郑州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依托自身优势,促进金融业腾飞。  相似文献   

12.
深入全面地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因素,从而使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间的多个指标数据,通过构建不同权重矩阵下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测度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种类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存在差异,一个地区公路的建设不仅对本地经济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益于周边地区的发展;而铁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其自身的网络属性,加速地区间的要素流通,使得生产要素主要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经济增长对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2004-2007年新疆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paneldata),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新疆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要提高新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需要同时重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单独依靠一个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是有限的.因此,采取有效城市规划,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4.
隋庶 《电子商务》2012,(10):13+15
本文通过对总部经济要素和效应分析,提出了针对非中心城市的总部分包战略,研究了应用总部分包战略,指出了其具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彦  屠年松 《财贸经济》2020,(4):144-I0001
降低城市边界效应,对于促进要素流动、推动跨境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交通可达性和边界效应对沿边地区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2000—2013年中国沿边地区76个地级市与毗邻国家的贸易数据及自身内贸数据,以跨境可达性来反映沿边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沿边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如果忽略空间效应的影响,则会带来边界效应的高估;交通可达性、经济规模对于跨境贸易发展发挥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边界效应和城市化率则具有负面效应;交通可达性对沿边城市进口贸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但对其出口贸易的影响仅具有直接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可达性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边界效应的不利影响,且对经济基础薄弱的西南地区改善作用最大。为更好地促进沿边城市的跨境贸易高质量发展,应当加快跨境交通网络建设,不断提升边境地区城市化质量,并实施差异化的沿边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6.
城区经济的发展突出服务业才能推进城市化的升级,从而支撑城市的区域中心职能。文章以徐州城区为实证,指出要素中心建设对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并提出了徐州城区经济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是人类文明的聚集中心和辐射源,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既聚集又扩散的统一体。物流是城市聚集与扩散功能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物流促进城市经济功能的聚集效应;另一方面物流使城市的扩散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促进城市周边地区及更远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经济发展形态是以创新型经济为主导、以知识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全球中心城市关注的主要方向。高端服务业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支柱,如果一个城市高端服务业强大,则该城市知识资源要素和创新要素必然密集。在高端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知识资源要素与创新资源要素是服务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是服务经济是否有活力的关键。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竞争力源于创新,区域创新能力、金融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对城市服务经济转型和高端服务业产业升级具有持续正向显著影响。为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以及未来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必须结合上海城市具体实践,推进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将发展对全球经济活动具有强大辐射力和控制力的国际高端服务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着力构建创新资源融合及整合平台、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孵化及行业协作平台、社会信用体系、城市群产业协作平台、高端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制度体系等服务平台,并与周边地区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为此,一要加强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中的支撑作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二要契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争取成为中国创新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地;三要最大限度争取中央政府支持,以集聚发展视角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朱建成 《商场现代化》2006,(19):283-284
城市化发展思路是基于区域经济市场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充分考虑我国西部地区要素禀赋、区位特点而做出的创造性地实施西部大开发设想。积极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充分重视中心城市、核心城市的发展极作用,形成以西部城市(镇)发展为依托的经济增长带,构建西部城市网络体系,从而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战略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现实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江西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结构体系重要结点,按照城市区位优势、功能定位和产业区域分工,对所幅射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能量与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的聚集与扩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为此,江西中心城市要利用现有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竞争力,并从产业布局、项目支持和中心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积极扶持城市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