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投融资期限错配不仅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融资融券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实施、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均会加剧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融资融券制度和融资交易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水平、促进企业金融化行为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融券交易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发现,融资融券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企业中更突出。经济后果检验表明,融资融券通过加剧投融资期限错配降低了企业绩效,提高了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3.
融资难是制约大量实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短贷长投”则成为民营企业应对融资约束的替代机制之一。这不仅对企业自身财务安全、经营业绩构成隐患,也不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结合二十大“数字中国”发展战略以及当前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少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本文选取2007-2020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企业18 392个样本观测值,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缓解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情况;第二,数字化转型可通过降低民营企业违约概率、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企业经营成本的路径,提高银行放款意愿,进而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情况;第三,转型前民营企业违约风险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严重,或者经营成本越高,数字化转型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果越显著,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逻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以2008—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抑制投融资期限错配,并产生抑制的同群效应。从融资端看,数字化转型会通过改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市场正面预期,从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从投资端看,数字化转型会通过强化内部控制能力、降低非效率投资程度,从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研究表明,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数字化转型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在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供应链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中,上述数字化转型的红利得到了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5.
本文实证检验了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发现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会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长性高的企业以及所在地区政府干预程度高的企业而言,银行业竞争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的作用更为显著。银行业竞争能够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带来的投资不足问题和代理问题,减少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公司绩效的负面影响。本文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能够产生客户争夺效应和新型代理成本效应,进而影响投融资期限错配。  相似文献   

6.
7.
本文以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法评估其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能够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改善短贷长投,上述影响在金融发展水平高、市场化程度好的地区更显著。丰富权益融资、压缩融资成本及补充长期信贷是其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有助于企业提升经营绩效,降低财务风险。金融改革试验区阶段性政策评估可为后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投融资期限结构视角探究国有资本参股的边际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不同国有参股主体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国有资本参股通过发挥监督效应、资源效应以及拉动效应等多重路径抑制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改善作用在出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资金缺口较大、资金需求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拓展和深化了“逆向混改”的研究外延,为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我国新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梳理分析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与流动性风 险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某城市商业银行为例,通过H-P滤波流动性缺口分析方法对其 期限错配下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测度,通过测量发现该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存在一定的流动性 风险。随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外部相关因素对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下流动性 风险的影响关系和程度。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增长、同业拆借利率、不良贷款以及存款准备金 率等因素都会对流动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信贷资源获取的视角,系统研究了大数据应用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应用能显著抑制期限错配,改善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且在非国有企业和风险承担能力高的企业中效果更为明显。核心机制在于资源效应和信息效应:前者表现为大数据可以增强企业实体业务的比较优势,进而提高银行在信贷决策过程中基于“规模偏好”的资金配置倾向;后者表现为大数据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信贷决策和资金配置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马华燕 《会计师》2019,(6):71-72
推进国地税合并是实施国税和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当前征管体制问题有效解决的主要方式。国家税务总局在推动国地税合作规范实施之后,各地区的国税局、地税局进行资源整合,共同构建服务一体、信息共享、协同执法的新常态。但在实际工作中,国地税合并工作的开展将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才能确保国地税合并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与经营稳健性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11—2018年间我国202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期限错配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并按照银行性质不同进行了异质性研究。研究发现:(1)期限错配显著弱化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2)将影响程度进行分样本比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结果不显著;(3)进一步分析期限错配影响银行稳健性的传导渠道,发现流动性风险在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在样本分类比较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对贡献为10.3%,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22.6%,说明相较于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融资渠道多、融资能力强,因而流动性风险对其稳健性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3.
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存在顺周期性与传染性,有必要从宏观审慎视角分析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通过测算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对我国商业银行业资产占比很大的15家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得出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是2013年"钱荒"事件发生的重要导因的结论。采用适当的变量并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分析,能够识别存贷款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因素。因此,应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外部控制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两个方面控制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4.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引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而银行业过度的期限错配行为则会带来系统性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创新步伐加快,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呈现扩大趋势,流动性问题凸显,风险事件频发。从商业银行业务实践出发,分析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的形成机制,基于同群效应视角,实证研究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效应有较大意义。结果表明:受外部经济环境、行业同质化经营及最后贷款人制度等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区域性银行间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行为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同时,银行自身及同群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对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银行具有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银行业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以来,由于受到宏观政策导向、贷款需求结构、经营效益考核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鄂尔多斯市辖内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日益增长,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活跃及存在通胀预期引发的存款活期化.使其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日益严重。金融机构存贷款“期限错配”是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中的不稳定因素,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分析和研究。本文以鄂尔多斯市为例.阐述该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期限错配”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是业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期限错配对经济运行和金融体系中的不稳定影重大,本文通过研究海南省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原因,分析其对经济和金融发展中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减税降费的背景下提升微观企业的获得感是财税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从企业税负“向上容易向下难”的粘性特征切入,利用2018年国地税合并改革这一外生冲击来检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所形成的征管机关“断点”确定国地税合并改革的处理组与控制组,双重差分模型回归揭示:国地税合并显著降低了处理组企业的税负粘性。拓展检验表明,处理组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显著提升,股票也产生了显著为正的累计超额收益。本文研究论证了构建统一、高效的税务管理机构具有积极的经济价值,启示规范的税收征管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企业短贷长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沪深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抑制了企业短贷长投问题,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沪深港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分析师关注和提高市场流动性能够抑制企业短贷长投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样本企业是非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以及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沪深港通”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理解企业短贷长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实践意义;同时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在微观领域的经济效果研究,为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纵深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投融资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筹集与运用之间有明显的期限错配风险、存在各种潜在流动性风险、存在融资结构扭曲、投资主体错位、投资效率和效益欠佳等,由此从推动投融资体系的制度环境改革、完善政府和民间投资机制、创新中长期资本供给机制几方面提出了改革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