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在自身历史和国情所形成的国家制度框架下嵌入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笔者通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的逻辑脉络,研究认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现代财政制度既要成为协调国家与社会、市场关系的纽带,又要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国家认同建设的有效制度安排,进一步增强国家秩序能力、国家赋权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等国家治理能力,维护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主体和道路性质,支撑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格局,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逻辑下,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遵循根本制度要求,受基本制度制约和影响,同时支撑和影响重要制度的效能。基于以上双重逻辑,我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应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建设主题,以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建设主线,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2.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理念,将现代国家的国家治理与财政视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对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的分析因此也必须以国家治理的阶段性变化为依据。本文回顾了发达国家历史上国家治理与财政的同步演进。根据国家意志与国民意志之间所经历的冲突、并立和融合三种状态,将国家治理划分为“强国”“富民”和“民主”三个发展阶段,并据此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时期的国家治理特征。在各个时期,财政制度的具体内容与形式虽然有所差别,但满足该阶段国家治理的需要都是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力,突出表现为财政的经济治理职能、社会治理职能和政府治理职能相继成为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通过明确国家治理概念、划分国家治理阶段、界定与国家治理相匹配的财政职能和梳理国家治理背景下的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本文尝试将“国家治理”理念构建为真正能够用于阐释和说明具体财政现象的分析性原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财政基本功能界定和财政机构分工进行了梳理,认为财政收入组织和财政支出组织的关键问题是采取“一体化”设置还是“分设制”设置,这也是财政监督的重要内容。我国财政实行收支机构分设、预算和支出执行机构内设于财政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一体化”于财政部、政府采购办公室内设于财政部的基本架构,基本适应我国现有国家治理体系的要求。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现代财政治理能力,本文建议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功能,将现有财政部预算司升格为“国家预算局”,由财政部代管。  相似文献   

4.
运用国家审计理论,依据2007—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相关数据,考量国家审计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机制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财政压力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国家审计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影响显著,国家审计通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缓解财政压力两种机制影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同时,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财政压力在国家审计提升地方社会性支出占比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鉴于此,应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治理效能,秉持研究型审计新理念,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提升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陈龙 《财政研究》2020,(11):21-32
财政能力是国家能力的基础和核心。从财政汲取能力和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研究财政能力,并以财政收入的量和财政支出的效率作为衡量标准,不能充分揭示财政能力的内在特质,并限制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财政能力的基本问题,并提出"需要"的满足过程亦即风险的形成过程,"三种需要"的矛盾运动是公共风险产生的根源,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是财政能力的逻辑起点和最终体现。从公共风险视角,基于国家治理的"3+1"架构,提出了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财政能力集,以及财政在伦理道德中的规范和引导能力,并提出风险分配的公平与正义是财政的基本伦理。本文还提出这些财政能力并非平行的,而是具有层次性。财政能力的延展,呈现出不均衡向均衡动态发展、协调性日趋增强等趋势。  相似文献   

6.
财政韧性是当前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与有力保障。笔者基于财政分权影响财政韧性的逻辑机理,运用2005—2020年省级层面面板数据,评估地方财政韧性,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VAR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影响地方财政韧性的现实逻辑。结果显示:(1)地方财政韧性水平呈先升后降的倒“U”趋势,区域间存在异质性,呈“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特征。(2)短期来看,财政收入分权对地方财政韧性具有促进作用,财政支出分权对地方财政韧性具有抑制作用;长期来看,地方财政韧性水平的提升具有惯性,地方财政韧性对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脉冲的响应均为正,但不具有持续性。鉴于此,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制度,提升地方财政应对外在冲击的能力;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提升地方财政恢复能力;继续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升地方财政成长能力;规范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地方财政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吕炜 《财政研究》2021,(9):3-13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战略大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财政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科学认识和处理若干重大关系,以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在完善国家治理和制度体系层面,要处理好财政与党的领导、国家治理,财政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关系;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层面,要处理好财政与改革、发展,财政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层面,要处理好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地方债与防风险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重大关系,才能做出财政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部署,为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做好服务保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随着政府角色的定位与财政职能的演进,和我国从"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过渡,对国家治理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意味着需要重新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同时,国家审计与国家财政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国家财政的转型必然要求和带动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转变。国家治理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实现的,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收的目的是为了换取满足其需要的公共产品,可见,公共产品在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公共产品高效、公平地满足纳税人的需要,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发挥监控作用的国家审计必须相应地变革。因此,本文提出将国家审计的客体定位于公共产品,以保障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履行其公共受托社会责任、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9.
面对“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全新命题,作为既是政治机关又是行政机关这一双重身份的国家审计,如何从制度机制的视角和功能路径的维度,构建治理体系、化解治理危机,以审计善治推动和实现市域社会良治,显得十分必要且迫切。本文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审计治理能力的构成要件,探索高质量的审计治理能力服务和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主要功能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10.
刘举 《财政科学》2020,(3):86-93
为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促进我国公益事业改革发展,本文以提升财政治理能力为切入点,对当前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和财政投入现状、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研究提出构建与中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新的公共服务体制和财政治理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经济社会风险加剧,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更是激化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下,现有临时性、分散性的财政应急治理机制已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需要,财政应急治理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改革势在必行.将韧性理论和财政应急治理理论相融合,衍生出"财政韧性"这一新生概念,包括收支管理结构、应急阶段结构、政府间层次结构三种逻辑结构;以财政韧性为统领、以完善财政应急治理体系和提升财政应急治理能力为目标,构建了财政应急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新思路;从引入突发事件防控基金制度、建立应急预算管理制度、构筑财政韧性信息网络三条路径实现我国财政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结合我国国情,深入全面了解整个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实施深入改革,政府治理的关键点在于,通过深入财政改革,将财政转型变成现实.从国家治理角度探讨财政审计与财政制度构建策略,为财政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税务》2014,(1):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赋予财政"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战略定位;做出了"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的重要概括;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于雯杰 《财政科学》2021,64(4):50-58,105
在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通过引入以治理为核心的改革和创新,大多已经形成成熟完善的现代财政治理框架和体系.研究表明,现代财政治理的有效路径应当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统一的财权、合理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社会组织的参与、以人为本的财政支出结构等五个要素.从全面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角度出发,研究提出对我国财政提质增效的四点启示:一是提高财政纪律的法律约束性;二是统一财权,提高财政内外统筹的能力;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在现代财政治理中的参与度;四是合理配置财政支出结构,做到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让国家的钱花得规范、花出效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传统的财政支出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因此,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实现支出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精细化”管理转变。目前,在辽宁省大连市闭幕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财政部领导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出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紧构建结构合理、制度创新、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管理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财政支出管理水平,尽快建设“精细”财政、“透明”财政、“绩效”财政、“法治”财政、“科技”财政、“协调”财政和“民生”财政。这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好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本期博士沙龙武汉大学孙兴全、华南理工大学李旭群、陈平博士就绩效财政的内涵及绩效财政的根本保障作了讨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财税改革围绕预算、税收和央地财政体制积极推进,改革成效显著,现代财政制度日臻完善.但因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一些改革慢于预期设定的目标,与现代财税治理机制要求仍有距离,治理效能仍待发挥."十四五"时期,需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立足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系统化、整体化、全局化的视角设计和推进现代财税体制建设.要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注重体制内部的协同性,即:增强中央与地方关系、预算、税制三大财政改革的内部协同性,形成体制合力,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从具体改革领域来看,深化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提升中央与地方两级治理能力;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提高财政统筹能力;优化税制结构,注重功能协调,优化有利于双循环格局加快形成的现代税收制度.此外,要注意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超部门"属性,促进部门协同,强化"钱"与"事"有机统一,完善权责内洽机制,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深化预算改革的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并明确指出,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方向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体包括建立现代预算制、现代税收制度以及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通过财税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公民与公权的关系,从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构建"大国财政"是新时期我国财政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探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财政"的意义,提出构建大国财政应该要体现"两特两统筹"。"两特"指的是,应具有"中国特色"与体现"时代特征";"两统筹"指的是,应在"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进程中发挥作用,应在"统筹推进国家财政治理现代化与参与国际财政治理体系构建"进程中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20.
财税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从国家治理视角看,十年间财税改革已深深内嵌于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活动中,基础性和支柱性特征愈发得以彰显。在系统梳理十年来党的重要会议对财税改革表述变化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十年来财税改革分别置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与社会三个维度进行逐一考察,并对我国财税改革特征和价值取向进行总结。最后,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维”目标对未来财税改革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