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据资产“入表”准则推进面临的障碍主要包括:一是数据权利类型多样,权属问题复杂,以拥有或者控制作为“入表”前提面临挑战;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处于发展初期,数据资产应用和交易基础尚不成熟,价值难以计量;三是数据资产的分类及“入表”科目仍缺乏科学、可行的完备方案;四是数据合规将成为数据资产“入表”需要破解的难题。对此,本文从对数据资产概念的理解与突破出发,结合国内外准则发展和实践进展,提出数据资产“入表”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框架,为数据资产“入表”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同时,从深入推进数据资产“入表”试点、适时启动会计准则的适应性修订、建立健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和大力培育数字要素市场生态体系等方面提出全面推进数据资产“入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示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期末,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公允价值变动及合并处理时,其账面价值需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3.
叶怡雄 《财会月刊》2010,(10):28-29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示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期末,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公允价值变动及合并处理时,其账面价值需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4.
一、新会计准则对金融业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重新确立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方式、更新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式、将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纳入了表内,这些都突破了现有会计体系,将对金融企业的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浅谈新旧会计准则下资产确认与计量理论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介绍新旧会计准则下资产确认与计量在理论上的差异,并对其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重点介绍新旧会计准则在资产具体要素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金融资产中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情形包括两种,会计核算根据金融工具所反映的不同性质(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企业持有此类金融资产时,涉及的税收问题比较复杂,包括资产计量属性和收入确认等.本文以案例形式分析此类金融资产在进行会计核算与涉税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资产分类依据与方法,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选择与协调,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确认与计量的差异,资产处置所得确认与纳税申报协调等,并针对目前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与会计准则不匹配情况,提出纳税调整申报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在企业资源中的价值逐渐展现,数据要素在市场中日趋活跃,数据资产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务问题.文章基于宏微观一体化的视角,从数据资产提出的必要性入手,梳理国内外机构和专家学者对于数据资产概念的界定,构建数据资产的形成机制,深入探讨数据资产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并从数据资产要素市场化的需求出发,分析了基于会计价值管理过程的数据资产要素市场化路径.最后,通过对数据资产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应以数据资产要素市场价值管理需求为目标,定义数据资产的概念,并以市场交易机制的建立为出发点,构建数据资产会计确认和计量模式,为数据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提供理论参考,为数据资产在市场中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第二条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是指企业第一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第三条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第二章确认和计量第四条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对所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并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时,除…  相似文献   

9.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谨慎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个计量属性,并且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的确认和金融工具的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得到了谨慎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据资产的价值逐渐展现出来。数据资产要发挥其价值,会计上的确认是基础和关键。为了解决传统环境下数据资产确认的难题,为后续数据资产会计准则制定奠定基础,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传统环境下数据资产确认的关键理论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块链技术探讨数据资产的确认前提、确认标准及确认条件。研究发现:第一,数据资产的确认前提应该发生重大转变;第二,可辨认、可确权及有价值是数据资产确认的三个新标准;第三,数据资产的确认条件可划分为三个,依次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会计主体备案真实以及价值可靠计量。研究表明,数据资产研究应该突破传统理论及环境限制,结合区块链技术创新数据资产会计理论。  相似文献   

11.
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金融产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等有关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纪豪 《财会月刊》2007,(12):24-25
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金融产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等有关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会计准则国际持续趋同乃至统一进程中,各国都在不断探讨适合本国实践的过渡措施。文章首先对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和日本会计准则及我国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会计的初始确认、计量和转回等细节进行整理,揭示了其不太引人关注的具体差异;其次,从使用价值角度分析上述4准则,归纳为宽进宽出、严进严出及宽进严出三种模式;最后就初始确认是否严格、计量是否公允以及资产减值转回与初始确认的配套性进行剖析,指出我国会计准则宽进严出模式在理论上不配套的缺陷及实践中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的定价、期末价值的计量、研发费用的确认和职工薪酬等业务核算进行了重新界定,构建了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报表体系,更加注重反映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资产结构、人力资本、研发活动和社会责任投入等相关信息,而这些要素正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本文认为传统的以利润表为基础的财务分析也应该随之改变,从原来以利润为导向的分析体系改变为以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的分析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彭喜阳 《企业研究》2012,(16):54-55
本文以关于会计要素概念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争议和论点、以及会计准则关于商誉和衍生金融工具等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原则与相应的会计要素概念存在冲突为研究引入点,基于产权视角考察和拓展了会计基本要素概念,如将资产定义为"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产权,预期该产权能够实现"等,并在此基础上简化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计量方法,从而彻底地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和商誉等不满足传统会计要素定义的交易和事项的确认和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7年3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 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 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 套期会计》等三项会计准则,构建了新金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体系.新准则改善了原有金融工具分类随意性较大、有关企业金融资产减值计提不及时、不足额的问题.实施新准则对财务公司主要有金融工具计量及资产减值计量两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规范资产减值原始凭证的意义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各项资产减值的规定散见于各个独立的具体会计准则之中,对于很多具体问题没有详细统一的规定,会计实务中存在着企业主观随意计提减值准备的现象。财务会计的基本程序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确认和计量的原始资料是原始凭证,若不对资产减值原始凭证进行规范,势必会造成资产减值确认、计量的无序状态,最终影响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核算及列报主要变化内容出发,探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分析发现:新会计准则下旧会计科目核算口径发生变化引发传统财务分析思路的误区;财务报表列报客观性和明晰性不足会降低财务分析质量;资产负债表观下新纳入资产负债表的业务影响成本费用分析。基于上述影响,在新会计准则下,本文针对传统企业财务分析提出以下完善建议:偿债能力分析应关注新入表业务及资产流动性分类的影响;营运能力分析应关注旧会计准则科目核算口径变化及重分类情况;盈利能力分析应关注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对损益及综合收益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财务指标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相似文献   

19.
新会计准则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中实施,标志着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表明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分析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存货、投资等四个具体准则在制度理论建设、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界定、资产负债计量属性和应用原则确定、构建符合现代财政制度要求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四方面的创新和变化,在此基础上就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资产会计核算、业财部门配合、会计人员培养和储备以及收入确认时间确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