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科技创新战略与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支撑。在共同富裕视野下,中国科技创新面临新的逻辑转向,包括科技创新目标从市场逻辑下的经济价值主导转向涵盖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混合型使命驱动,科技创新的价值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与社会意义;科技创新场域逐步从经济场域转向公共社会场域,立足创新驱动的商业型创业与社会创业的双向嵌入实现混合型创新;科技创新关键主体构成逐步从熊彼特主义下的市场企业家、创业者与科学家驱动的创新转向群体大众,个体精英主义转向群体大众主义;科技创新的竞争逻辑逐步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与价值共创共生;科技创新的政策供给逻辑从强化企业创新能力的强选择性逻辑转向优化大中小企业创新环境与创新基础设施的普惠性与功能性逻辑。更为关键的是,共同富裕视野下中国科技创新范式要真正意义上走向后熊彼特主义下的公共创新、人民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向“政府—社会—企业”三重创新主体驱动的创新范式转型,构建并完善区域创新协同合作、产业跨界融合与深度赋能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十三五”规划从战略层面上提出要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区域经济亟需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以无锡市为例,通过对无锡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结合以色列创新驱动发展成功经验,提出促进无锡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苏丽娜 《北方经济》2022,(12):69-73
内蒙古自治区在自然资源禀赋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依照国家总体要求,内蒙古的发展势必将朝着降低资源开采量,持续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调节服务的方向调整。内蒙古目前的状况和国家对自治区的区域发展要求无疑会对全国实现“双碳”目标做出重大贡献,但也会因为机会成本等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实行区域间生态补偿可以有效缓解地方经济增长压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着眼于实现内蒙古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以“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契机,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典型化石能源碳当量测算,结合内蒙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整体要求,提出基于碳当量的生态补偿方式,从能源开采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两个方向;从中央财政补偿支付(纵向)、区域间碳权购买补偿支付(横向)、碳交易补偿支付(市场)三个方面构建补偿路径,以期为自治区通过生态补偿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乔国锋  武建强 《发展》2003,(6):20-21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改进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微观经营效率入手,主要着眼于新增资源的重新配置,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渐进式改革道路。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基本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期目标。然而在对我国经济发展乐观的同时,亦应看到我国区域经济之间及区域经济内部所存在的严重的、并有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趋势,这样势必产生“富的愈富,穷的愈穷”的“马太效应”,最终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政…  相似文献   

5.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重要特征,二者相辅相成。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引发展生态经济,是推进二者协同共进的重要路径。发展生态经济是践行“两山”理论、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彰显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态意蕴。它以推动自然生态要素参与生产和分配为主抓手,有利于发展生态生产力、改善生态经济领域生产关系,提升富裕程度和共享水平,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促进作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生态经济建设,依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施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探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模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开拓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振娟 《开发研究》2024,(1):102-110
产业智能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路径。产业智能化以数字技术赋能、经济模式创新和供需两端升级等途径有效驱动治理方式变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实现供需匹配,通过新工作创造效应、竞争示范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助力益贫式发展,提供丰裕的物质产品和富足的精神给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物质共富和精神共富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支持。基于此,界定产业智能化和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产业智能化推进共同富裕契合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社会呼吁和切合新发展阶段现实需要的三重内在逻辑向度。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为较快实现共同富裕,应加快产业智能化的发展步伐,同时为有效缓解和阻断产业智能化对共同富裕的负向影响,在此过程中应均衡协调产业智能化的群体差距、产业智能化的城乡差距、产业智能化的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7.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结合点,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聚焦数字乡村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旨在厘清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具体而言,本文系统梳理国家出台的数字乡村发展的重要政策对数字乡村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进行阐释。从财富创造效应视角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培育智慧农民等角度促进农村财富积累,起到了“做大蛋糕”的作用。从普惠共享视角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技术扩散效应、资源普惠效应和网络共享效应助力农村的普惠共享,起到了“分好蛋糕”的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数字化财富创造能力和数字化治理能力较弱、农民数字素养亟待提高、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鸿沟依然突出、数字技术的产业融合效应较弱等现实问题。本文针对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等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校提供的智力支持.高校的服务社会职能日益突出.大学生创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和所在区域经济需要联动发展.“三区联动”在大学生创业集群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方面具有先导优势.本文通过“三区联动”内涵与理论基础。阐释大学生创业以及相关问题,提出构建以大学生创业为动力的联动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三区联动”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李晅煜 《改革与战略》2013,(7):99-101,119
在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作用下,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多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滨海新区作为当前我国着力打造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虽然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亟需通过构筑高端产业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共同演化视角下创新驱动发展协同动力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驱动发展对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共同演化视角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内生协同动力的分析框架,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共同演化模型。最后,文章从政府政策主导和企业创新主体两方面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诸萍 《科技和产业》2022,22(5):147-152
长三角已成为中国总部经济发展的先导区,且总部经济也正逐步成为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形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要实现区域总部经济协同发展,破解城市间总部资源恶性竞争的问题,关键在于探究出一条适合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路径。以嘉兴市为例,客观分析嘉兴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挑战,并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嘉兴总部企业发展的主要述求。基于此,研究提出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定位和路径选择,以及推动嘉兴总部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区域主导产业,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并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的有效途径。从“竞争战略之父”Michael E.Porter提出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入手,基于创新驱动发展和技术产业化的相关理论,推导出科技成果转化驱动我国区域主导产业培育的一般模式,并结合全科盟在大同培育新能源主导产业的具体实践展开案例分析。该模型丰富和完善了主导产业培育的理论体系,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我国减税降费政策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阐释了实质性减税降费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而我国减税降费政策的目标指向就是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降低增值税实现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和经济结构改善,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实现企业效率变革,通过降低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知识含量和技术水平,从而实现动力变革。为此,一要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双重激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的税收支持体系,形成对国家创新体系的"三重激励";二要打造政府、企业、居民"多支柱养老模式",为企业轻装上阵奠定制度基础;三要适应经济金融化发展趋势,加强对数字经济的公平课税;四要落实好高质量征管,为实质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五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相似文献   

14.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其具有的某些生产力要素和资源优势而吸引企业将总部设置于此,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其他地区,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由此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亮点。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做到四个“要”。  相似文献   

15.
"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国家与企业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国家经济、企业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智能制造时代下,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企业产业升级。但是在企业实践中,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两方面约束,即国企竞争力不足与产业结构转化升级动力不足;在理论研究中,国企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仍然不明晰。且管理会计一直是企业强化内部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明晰管理会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间的内在关系是实现企业创新发展的首要途径。文章基于梳理和归纳国企管理会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间的内在逻辑,着重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企管理会计的影响和如何实现其创新发展。期望文章研究结论对新时代下国企转型升级、强化竞争优势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实现智能经济的重要发展前沿.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良好的科技发展基础和产业制造能力,以及较高的科研水平和人才支持,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经济发展模式.针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智能...  相似文献   

17.
聚焦多重条件与数字政府政务服务能力的复杂因果关系,基于TOE 框架,以31 个省级行政区域为样本,通过对数字技术基础、数字技术人才、财政资源能力、重视程度、组织开放性、公众需求和府际竞争七个条件的阐释和测量,运用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数字政府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的可行路径。研究发现:任何单一条件均不构成高水平数字政府政务服务能力的必要因素,而是由“组织驱动型”、“联动型”及“压力响应型”三种类型下四条组态路径协同促进数字政府政务服务能力提升。不同区域高水平数字政府政务服务能力生成逻辑具有显著差异:发达地区呈现“均衡联动”特征,全面发展推动服务提升;欠发达地区则偏重“组织驱动”策略,或利用“压力响应”机制,通过内部革新应对数字化转型挑战。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际差距过大成为新时期我国各区域间的突出矛盾,因而,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共生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这一理念,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和谐观,并分析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现实基础,最后,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但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地区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均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政府干预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需要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高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水平的基础上,立足区域驱动因素,加快建立区域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机制,有效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少妆  杨学儒 《南方经济》2022,41(12):115-133
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是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2017年以来正式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具有强农富农使命,但其对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以“总体富裕”和“成果共享”两个维度构建地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使用2015—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从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力转移就业角度研究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助于推进地区共同富裕的实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处于经济发展中间水平地区。同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成果共享”效应大于“总体富裕”效应。进一步地,在机制检验方面,文章发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高了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农民群体就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提升了弱势群体收入,从而促进了发展包容性,切实推进了共同富裕。因此,文章提出: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总量扩容,扩大覆盖面,严格考核,切实发挥其包容性发展效应;加快形成省市区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为农村共同富裕注入持续动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应注重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