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楠 《商务周刊》2008,(12):64-66
不确定的全球环境2007年下半年,全球宏观经济状况越来越艰难。全世界的增长预期被调整为整体向下。在美国次贷市场发生的动荡不断强化并向纵深发展,受其影响,国际信贷市场持续收紧。这场动荡将如何结束,它将怎样影响经济增长、贸易和金融流动,这些只是摆在全球经济决策者面前的主要不确定事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美联储由于货币政策收紧太慢,受到舆论批评。一方面,美联储没有考虑到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是基于近20年的货币宽松与物价走势经验,认为物价上涨是暂时的;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目标更偏重就业,对物价上涨容忍度提高,失去最佳的收紧时机。美联储治理高通胀陷入两难困境:如果政策收紧态度不够强硬,通胀预期能够自我实现;如果政策收紧太快,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可能误伤到经济发展。尽管2022年已经多次加息,然而物价指数仍处于高位,美联储应加大缩表力度,从资金的量价两方面同时发力。美联储在治理通胀的同时能否让美国经济“软着陆”,能否避免金融危机?美联储治理通胀面临困境的启示是货币政策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万应灵药,不能长期、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3.
李稻葵 《新财富》2011,(4):34-35
尽管本轮通胀的性质是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但中国流动性过剩可能引起通胀预期的上升,为防范由此带来的二轮打击,需要适当收紧流动性,并尽快解决负利率问题。同时,在通胀压力蔓延全球、各国刺激政策退出、北非和中东危机、日本地震等错综复杂的国际因素影响下,中国应将汇率、利率、准备金率等政策搭配使用,全方位应对通胀压力,并可以考虑在短期内减免受通胀影响部门的税收,加快人民币资本账户下的可兑换步伐,允许个人出国投资。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是传统宏观经济两大政策之一,在控制通胀、改善就业和金融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经济走低时,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当通胀高企时,则收紧货币压制通胀。美联储是美国经济走出次贷危机就业得以持续恢复的最大功臣;欧洲央行则是欧洲克服欧债危机并成功走出衰退的关键;日本央行也正在为日本走出通缩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两重性——美国政府新世纪贸易政策目标与国内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国内政治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政治分裂和党派分化日趋严重,政治进程已经为少数特殊利益集团所左右。面对各种政治思潮和利益集团的掣肘,美国政府的贸易政策目标同实际政策严重脱轨:一方面倡导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市场化和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却强化保护主义措施。这种两重性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  相似文献   

6.
俄乌冲突对全球原油贸易的影响包括西方国家制裁阻挠了俄罗斯原油出口贸易、俄乌冲突加剧了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位震荡、加快改变国际原油贸易格局、全球能源转型替代进一步加快等几个方面。对于中国而言,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原油进口成本和下游企业成本增加,通胀压力上升,中俄原油贸易也好中有忧。应进一步加快推进原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努力提高国内石油保障能力、加快改善中国能源结构、提高中国原油定价话语权,不断巩固深化中俄原油贸易,更好地保障中国原油安全。  相似文献   

7.
始于2007年上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至今不断恶化,并向消费和就业等非金融领域扩散,美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作为江苏最大的出口国,美国经济的衰退必然对江苏出口贸易产生消极影响。本文从次贷危机影响江苏出口的路径切入,分析了美国消费需求、美元汇率、利率、贸易政策以及出口企业的金融环境等因素对江苏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全球经济脱碳化成为不可逆转的重要导向。但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经济脱碳化带来的绿色通胀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企业碳排放成本、居民用电价格、金属矿产价格已呈现持续性上涨的态势。从大宗商品供需关系和国际、国内“双碳”政策的传导效应出发,剖析供给冲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视角下绿色通胀的形成路径与内在逻辑,并进一步探讨2022年乌克兰危机对绿色通胀现象的加剧效应,发现传统能源供需、新旧能源交替和金属矿产供需“三大错位”将推动绿色通胀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而新冠肺炎疫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绿色通胀的短期压力。对此,国内应当从落实稳增长措施、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加强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健全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9.
经济良性阶段,股市主要是涨,不是跌。但是恶性通胀阶段,肯定会破坏经济秩序使企业难以为继。特别重要的是,在恶性通胀阶段,管理层会毫不手软,全面收紧政策,打压膨胀。而政策的收紧必然影响经济,继而产生滑坡。我们今年的经济是否处在这个拐点,这个说法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吴小伟 《国际贸易》2020,(12):F0003-F0003
国际贸易是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各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及基本国情制定相应外汇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制定符合全球经济贸易整体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内在需求的金融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国家经济金融繁荣、稳定、快速发展,还可以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争取更多地位和话语权。结合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基本实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进程,探索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外汇货币与金融政策客观规律,可以显著提高我国货币及金融政策有效性、科学性和及时性,促进我国贸易外汇监管实现科学化、现代化提升。  相似文献   

11.
金融经济的全球渗透业已构成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宏观管理的内在要素。通过构造影响实体经济的新机制和增加货币市场需求管理的复杂性重塑全球市场的需求面,辅之以全球化新趋势的供给面变化,金融经济正在构建新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全球环境。有鉴于此,中国外贸宏观管理调整应关注金融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内生性影响,相机实施新的外贸宏观调控以适应金融经济日益深化条件下经济周期的特征变化,同时基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识别,建立国内外需求的统筹调节机制以满足宏观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目标。近期应当注意统筹运用金融、货币和主权信用手段改进中国的出口贸易环境,整合全球分销网络以建立动态培植和调节需求的新机制,并加强新型贸易品部门监控。  相似文献   

12.
张鹏 《中国物价》2024,(2):21-24
受通货膨胀侵蚀购买力、货币政策收紧抑制需求以及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2023年全球贸易增长低迷,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全年商品贸易增速仅为0.8%,大大低于上年的3.0%。展望2024年,随着通货膨胀率回落、加息周期结束、发达经济体去库存周期趋于尾声,商品贸易增速将有所反弹。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发达经济体加速“去风险”和“脱钩”,全球贸易被不断增多的贸易限制措施所拖累,可能陷入持续的低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3.
《新财富》2010,(2):24-24
物价回升超预期、出口强劲反弹、美元汇率升值等信号,都在提示着中国通胀风险正在加大。中外大行普遍认为,在此背景下,政策逐步收紧几无悬念,且进度可能提前。  相似文献   

14.
■央行近期净回笼及冻结资金达1.25万亿。通胀风险渐行渐近,以稳定压倒一切为原则的决策层有些坐不住了。带有紧缩意味的货币政策渐次出笼。加上关于政策收紧的种种传言,市场上流动性收紧的预期随之渐渐浓厚  相似文献   

15.
2022年,高通胀和高利率冲击全球经济活动,强紧缩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世界经济增速从2021年的6.2%回落至3.4%。主要经济领域方面,需求不足导致全球货物贸易数量和金额齐跌,制造业、服务业快速收缩,国际金融市场避险情绪强烈。主要经济体方面,美国、欧元区经济颓势渐显,日本经济缓慢修复,新兴经济体增长分化。展望2023年,IMF指出,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初步显现,全球通胀水平有望继续小幅回落,世界经济前景略有改善。虽然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出一定韧性,通胀预期有所下降,但距离央行目标水平尚有距离,未来仍需在抑制通胀与经济“软着陆”中艰难寻求平衡,金融环境依旧脆弱。叠加极端自然灾害、地缘局势动荡和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等负面因素,总体风险仍然趋于下行,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至2.9%,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相似文献   

16.
傅勇 《中国市场》2010,(16):55-59
在发达经济体未明显脱离底部之前,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实现了率先复苏,也正先于发达经济体遭遇高通胀的考验,面临宽松政策提前退出的压力。全球政策博弈推迟了货币政策退出的时点。中国经济已率先复苏,通胀形势和流动性局面都要求货币政策更早向中性过渡。未来的政策导向要求宏观调控更加关注资产价格,并引入相应的逆周期机制,抑制金融投机。  相似文献   

17.
王天龙  张永军 《中国物价》2011,(6):51-52,74
欧洲央行4月7日将基准利率由1%提高至1.25%,是其成立以来首次先于美联储加息。美欧加息步调不协调.凸显出全球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加大了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从后果上看,欧洲央行小幅加息有利于稳定欧元区通胀预期和强化欧元形象,支持了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反通胀努力,也有利于我国继续灵活实施抑制通胀的政策。预计欧洲央行未来将继续谨慎实施小幅加息政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贸易平衡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现有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国贸易平衡的特点和中国贸易失衡的效应,从国内需求、国际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贸易结构、贸易政策及贸易统计制度等视角揭示了中国贸易失衡的原因,探索了中国贸易平衡的路径选择.然而,已有研究零散且不系统,有关问题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探索中国贸易平衡问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出现了全面复苏的迹象,但依然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展望2011年,虽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20.
王军 《中国物价》2010,(12):9-11
当前我国物价过快上涨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它既有结构性供给不足的推动,也有国际输入性预期的拉动,还有国内外流动性过剩的拉动,更有工资和资源成本的推动。预计2011年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为此,建议明确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宜过度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增加农产品供给,严防热钱过度涌入,不宜连续大幅加息和全面收紧货币政策,加强对流动性的管理和疏导,暂缓进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以及出台物价补贴政策等综合性措施,防止物价形势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