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已经得到共识。按照商誉的取得方式进行分类,商誉可分为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自创商誉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不予确认。合并商誉是指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企业对被合并企业的购买成本高于该被合并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对商誉减值准备计提进行了方差分析,对企业更倾向于在盈利还是亏损的情况下计提商誉减值以及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的公司后续盈利情况如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2007-2017年间中国资本市场A股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实证检验经济周期对商誉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影响路径和情境特征.研究发现:(1)在经济上行期,商誉变动额显著增加,表现为商誉顺周期效应;(2)商誉减值在商誉顺周期效应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即经济上行期可以通过降低商誉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以促使商誉变动额增加,而并购频次和并购溢价在经济周期影响商誉变动的路径检验中不显著;(3)当企业所处地区制度环境完善、处于轻资产行业或成长期时,商誉顺周期效应显著减弱;(4)拓展性检验表明,商誉变动额促进了个股收益率的提升,但经济周期会抑制这一促进作用.本文明晰了商誉顺周期效应的影响路径和情境特征,丰富了经济周期和微观企业行为之间关系的文献.  相似文献   

3.
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是海外证券市场普遍成熟的一种信用交易制度,为证券市场基本职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发展融资融券制度,无论对于证券市场、投资者、证券公司、银行,还是监管者,都能带来许多益处。在我国建立起融资融券制度有其必要性,而我国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融资融券组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媒体报道的信息中介和外部监督功能,以2016-2020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在不同产权性质和市场化程度下媒体报道对企业商誉减值准备计提的影响,同时检验了其影响机制路径。研究表明:媒体报道数量与企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金额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媒体报道会增加企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金额,且在国有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影响程度更大;投资者情绪和分析师关注度在媒体报道对企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的影响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本文明晰了媒体报道对企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的影响路径,丰富了商誉的相关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5.
伴随我国上市公司持续升温的并购重组行为,巨额商誉减值成为影响资本市场稳定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上市公司间普遍存在连锁董事这一现象出发,以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董事网络视角探究企业商誉减值计提行为的同群效应,并进一步研究内外部治理机制对商誉减值计提同群效应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董事网络中的企业商誉减值计提行为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这种现象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突出;网络中心度高的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同群效应,信息学习效应是董事网络内商誉减值同群效应的作用机制;大股东治理、高质量内部控制、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分析师关注等内外部治理机制减弱了商誉减值的同群效应。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加强同群企业商誉减值计提合理性的审查和监督,同时引导企业提高并购决策效率,合理控制并购溢价,从源头上避免商誉“爆雷”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俊 《审计研究》2023,(5):52-61
商誉泡沫是国有企业监管和审计中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国有企业商誉泡沫问题,基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开数据,分析了国有企业商誉的基本情况,并从商誉存量规模的潜在风险、商誉金额虚高、商誉减值准备延迟计提,以及商誉减值“财务洗澡”调节利润等方面剖析了商誉泡沫问题存在的风险。针对这些问题,从并购标的资产评估、商誉会计处理方式、商誉会计政策稳定性、外部监督不到位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从审计角度提出了防范化解商誉泡沫问题风险的对策建议:推动进一步稳定和优化商誉会计政策;推动加强对国有企业高溢价并购行为的监管;推动商誉管理过程中企业、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各司其职;在国有企业审计中高度关注虚高商誉和商誉大幅减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安泰  张建宇  卢冰 《金融研究》2022,508(10):189-206
巨额商誉减值风险是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诱因之一。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抑制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的风险。分类来看,相比非独立机构投资者,以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及QFII为代表的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商誉减值风险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通过提供并购前咨询服务和改善公司并购后绩效来抑制商誉减值风险。本文研究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发挥了有效的监督治理功能,对防范商誉减值风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会计师》2016,(8)
并购重组是国际通行的公司扩张方式之一,作为世界新兴的经济体,并购重组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旋律。并购过程中确认商誉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应的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与会计处理成为会计实务工作者经常面对的业务。如何提高商誉减值准备计提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也成为我们面对的财务课题之一。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商誉减值的相关规定,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关于商誉减值准备计提在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和资本市场可能存在的影响,对商誉减值准备确认方法的完善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蔡一璇 《财会学习》2020,(2):246-247
企业为了发展壮大纷纷选择并购的方式,由企业并购导致的商誉也随之大幅增加,近几年,企业因商誉减值引起净利润大幅减少的事件频繁被曝出,引发资本市场参与者对商誉减值问题的关注。本文主要基于信息软件行业分析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问题,首先通过数据展现近几年热门行业的商誉状况和商誉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再具体分析信息软件行业商誉减值剧增的原因,最后提出防范减值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上市公司商誉“暴雷”现象的发生,商誉减值成为会计实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并购会产生高溢价的商誉,会计核算中计提大额的商誉减值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基于A公司收购多家公司并进行业绩承诺导致高额商誉减值的案例,分析了商誉减值的成因、影响,以及减值法与摊销法下各自的经济后果,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融资融券业务是一种新型的交易制度,并且随着交易业务的不断开展对我国的证券市场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将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融资融券交易进行探讨,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不良影响进行有效规避。  相似文献   

12.
代彬  翟誉皓 《投资研究》2023,(7):114-134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中频繁出现的商誉“暴雷”异象引发了政府与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以2010-2020年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基于PSM-DID模型探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商誉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以及强化高管自信程度加剧企业的商誉溢价;另一方面,其引入的境外投资者会优化企业的经营治理,能够遏制公司的商誉减值风险。同时,产业内竞争强度不但削弱了资本市场开放对超额商誉的促进效应,也弱化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商誉减值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境外资本在低信息透明环境与国有企业中对超额商誉的影响更为强烈,而在高信息透明环境与民营企业中对商誉减值施加了更强约束。本文的研究揭示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企业商誉的影响可能具有两面性,若高管在境外资本的“怂恿”下盲目并购扩张容易导致商誉泡沫“一触即破”,而只有在充分发挥其治理改善效果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到“满而不溢”。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证券期货》2010,(2):34-35
融资融券交易,又通常被称为证券信用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汪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人证券(融资交易)或借人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从世界范围来看,融资融券制度是一项基本的信用交易制度度。融资融券的推出,无论对于投资者、证券公司,还是证券市场,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融资融券机制具有平抑市场波动的作用。在我国证券市场引入融资融券机制两年多的时间里,融资融券机制是否发挥了其稳定市场的基本功能?国内研究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市场和股价波动的影响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认为融资融券交易不会对股市波动性产生影响。王虎、朱贵宇(2011)运用GARCH模型研究融资融券交易与股市波动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融资融券交易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股票价格波动,但现阶段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对股市波动影响不具有显著  相似文献   

15.
融资融券的推出是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制度的一次结构性的变革,本文以第一批可以融资融券的90只股票为样本,选取盈余公告漂移异象作为研究标的,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检验融资融券推出对市场价格发现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融资融券的推出使得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和手段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反应,A股市场的一个市场异象盈余公告漂移在融资融券后有显著减弱.最后本文利用融资融券制度的可卖空和杠杆交易特征构造了基于盈余漂移的交易策略.  相似文献   

16.
融资融券交易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虽然名称可能有差异,但原理和操作思路却相近.市场通常说的"融资融券",是指证券公司或专门的信用机构为投资者提供融资和融券交易.虽然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自2006年6月底,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陆续出台<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系列关于融资融券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后,证监会于2008年底10月底宣布启动融资融券试点,因此成熟证券市场的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是一个国家证券市场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成熟,而融资融券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如何对融资融券风险进行合理控制,成为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文章对融资融券交易的利弊、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要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券商行为、建立客户个人风险信用体制等措施,以完善融资融券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王青 《会计师》2019,(18):5-6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活跃,同时,伴随政府出台的有利政策,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数量大幅度上升。由于二级市场估值的提升,企业的并购价格逐渐升高,并购估值远高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情况时有发生,商誉由此产生。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业绩承诺不达标等情况的出现,导致企业对商誉计提大额的减值准备,这对企业的经营利润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本文以蓝色光标企业为例,对蓝色光标并购博杰广告后商誉减值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融资融券制度是现代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基础,其推出将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效缓解市场的资金压力,从而为新股发行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绝大多数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允许融资融券交易,我国内地证券市场也即将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制度。但对大多数内地投资者来说,对该项业务还相对陌生。因此,如何认识这项业务,如何把控融资融券业务的机遇与风险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资本市场商誉规模快速增长,商誉减值异常现象成为一项重要监管议题。本文基于2008-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商誉减值异常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企业商誉减值异常水平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区分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发现,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由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驱动的。机制检验表明,管理层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下降是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抑制商誉减值异常的重要途径。此外研究还发现,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商誉减值异常的抑制作用在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好、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形下更加显著。本文结论丰富了机构投资者作用以及商誉减值的相关研究,对监管部门充分认识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以及如何抑制商誉减值异常、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