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祖佩 《开放时代》2015,(2):123-142,6
本研究基于某县项目制运作的经验总结,从政治逻辑和治理逻辑两个层面论证项目制在基层实践中的性质,并厘清其中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在政治逻辑上,项目制基层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去政治化"特征;在治理逻辑上,项目制基层实践表现出明显的"弱治理"特征。项目制基层实践中的上述性质表明,在基层实践中项目制并非作为"新的治理体制"而存在。这一方面回应了项目制为何在基层实践中沦为对利益的追逐和分割,另一方面为从基层治理论域和国家能力两个方面展开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村改居"是城镇化推进的重要举措。"新社区"的公共服务发展,不仅是社区治理的重点关注内容,也是惠民、稳定民心的重要安全器。基于文献的研究,发现以土地扭转型的纯农村型"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亟须关注。通过对G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调查,发现G社区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的主体单一、内容碎片化、供给过程效率较低。因此,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给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构建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市场+社区能人的多元供给主体和监督机制,以合作社转动公共服务发展解决供给中的资金、人才困境等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鉴于当前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有较大的差距与不平等感受,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势在必行。研究发现,从均值的历史趋势看,人均公共服务增量供给在逐渐增加;从时间维度看,不平等程度均有下降趋势。针对地区公共服务呈现有差别的联系,文章采用2007—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围绕地区公共服务增量供给差距,通过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相关性,揭示当前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以及经济社会相关性。通过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空间布局,呈现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动态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付舒 《新经济》2024,(2):123-133
“村改居”社区是渐进性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一种过渡性存在,但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城”与“乡”的不协调不平衡现象。本文通过对广州40条城中村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硬件设施供给效果不彰,财政供给关系调整微弱,人事供给缺口明显等问题。从政策执行视角看,造成“村改居”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主要在于政策执行的动机偏差、规划失衡的尺度偏差和路径依赖的事责偏差。为此,需强化目标引领,系统谋划“村改居”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细化“拆治兴”并举的具体对应举措,明晰激励分配结构,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和责任激励的两翼保障。  相似文献   

5.
贺雪峰  桂华 《开放时代》2022,(4):51-61+6
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开始向农村转移大量资源用于建设农村公共品,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借助资源下乡,国家力量在基层变得无比强大,基层治理自主性空间变得狭窄,农民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主要提供者变成被动的受益人。基层治理出现内卷,治理有效成为问题。最近十多年成都市借助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以村庄为单位,由财政提供村庄公共服务资金,鼓励农民通过村民议事会分配资源,建设村庄公共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分配型民主。成都试验为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具体来说,国家可以将部分惠农资源按人均转移到村庄,作为村庄可以自由使用的公共服务资金,再经由村庄民主程序进行资源分配。在资源分配过程中,通过党建领航,发掘积极分子,动员村民参与,激发村庄活力,形成分配型动员体制,以有效使用国家资源,真正实现基层治理有效,建设一个与强国家相匹配的强社会。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区环境卫生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制度激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逐步推进到社区和农村社区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整体供给严重不足、供给动力明显缺乏的现实背景下,重点探讨了对政府供给主体、社区各供给主体和提供主体的制度激励措施,认为有效的制度激励安排,是城乡发展战略转型初期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由以外生战略引致的政府行政为主的外推动力机制向建立在基层民主自治基础上的社区内驱动力机制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均衡了地区间的财力差距,保障了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但总体看,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仍然存在着过渡性和非规范性特征,突出体现在转移支付的运行效果、结构组成、分配方式、法律体系和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王震 《经济纵横》2023,(2):73-82
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视角,分析和提炼了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内涵,并以此为逻辑线索提出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匹配居民需求结构升级和转变层面,应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扩大供给规模,提高供给品质;在实现优质公共服务的均衡共享层面,应打破地域和人群分割局面,促进全民共享,同时改革服务供给的“等级制”,实现全面共享;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层面,应通过技术创新及治理模式创新提高供给效率,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可负担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乡社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实现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构建“主体性与组织化”理论分析框架,提取出村民主体性、村社主体性和市场发展型组织化、社区秩序型组织化两类主要维度,分析了村社韧性力量主导新内生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并提供了四个乡村发展历程作为案例检验。研究发现,村社小农主导的村社韧性力量是新内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基础,根据对维度细分可以提炼出:村民主体性+市场发展型组织化、村社主体性+市场发展型组织化、村民主体性+社区秩序型组织化、村社主体性+社区秩序型组织化的理想类型,而具体案例又存在各自差异化的实现路径。研究验证了村社韧性力量内在属性的应用价值和衔接新内生发展的凭借路径,揭示了结构逻辑与行动逻辑内部要素具有互嵌性特征,进而提出了“外生式引导”“内生式促进”等致力于新内生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项目资源分配与企业战略的联合研究,指出产品线规划是企业技改项目资源分配的基础,同时对产品线规划与项目资源配置的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最后提出了基于产品线规划的企业技改项目资源分配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丁辉侠 《当代经济科学》2012,(5):105-111,128
本文利用省级样本地区1993—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分别为倒U型和正U型;地方官员的晋升环境越好,并不必然带来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分税制改革、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规模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具有显著影响;而市场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表明,中闼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不仅取决于公众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设计和支出偏好。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更新和住房保障制度实施的背景下,保障性社区正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形成,由于其选址较偏,对相关配套关注少,公共服务设施的供应严重滞后与不足,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阻碍了保障效果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分析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影响因素出发,针对保障性社区的特征,阐述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规模确定、供给内容特征和供给时序安排,提出不同导入时期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健康、养老、托育、文化、体育、旅游、家政等领域。借鉴公共产品理论,可将高品质公共服务界定为准私人产品,如是观之,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发展在本质上是从公共产品向俱乐部产品乃至私人产品转变的问题。从治理视角看,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问题在本质上是从层级制转向市场制及自组织制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供给治理的综合框架,为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公共服务和高品质公共服务三类不同服务匹配相应的主导供给机制,并从主体和方式两个面向提出具体的多样化供给策略。最后,本文从政策层面提出推动高品质生活服务向准私人产品转变并构建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业多元供给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就是指在地方政府从事公共服务项目的筹资、项目生产、管理与维护能力之和,各地公共服务不均等实际上就是指各地区公共服务供绐能力不均等。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的问题是:地区差距非常大,有些地区的公共服务提供严重不足;各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差异巨大;偏重干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差距。为弥补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短缺,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上予以解决,存量上盘活政府资产,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增量上进行举债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整体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 评估维度进行组合,给出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全过程评估的内涵,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事前决策评估、事中控制评估和事后绩效评估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全过程评估指标体系.事前决策评估围绕服务购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展开,且政府支持和需求情况相关指标的权重系数更高;事中控制评估包括项目计划组织、运作管理和过程控制相关的指标,其中,监督评估和财务管理相关指标的权重系数略高于其他维度的指标;事后绩效评估包括项目投入、项目产出和项目效应相关的指标,其中,服务成效和资金投入相关指标的权重系数更高.评估指标体系围绕各个阶段的评估目标展开,权重系数分配合理,对提高公共服务的购买效率和供给质量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要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及就业方面正在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新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设施薄弱、服务能力不足,与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本文围绕新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试点项目建设实施三年以来的进展情况,总结各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梳理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背景下,通过分类指导的手段,经过"合村"、"并点"的方式,引导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中心村、基层村、规划撤并村三大类,并提出各类村庄的选择标准、整合力度、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以及村庄发展导引.引入社区管理的理念,研究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将各级各类居民点纳入社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7,(12)
文章在充分分析国内及新疆的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教育安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跨国教育的教育安全管理实践,国内和国外高校、疆内和疆外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安全管理的成效与问题;然后,结合新疆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特色及新疆作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安全管理的要求,分别从政策推动、政府管理职能、高校管理三个层面,为新疆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安全管理提出了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微观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民主参与对民生类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民主参与显著影响了居民公共服务满意度,并且这种影响对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居住地区的居民具有异质性。上述发现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民生关联的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提高决策透明度、拓宽参与渠道以及建立回应机制,将有助于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改善民生福利。  相似文献   

20.
在强调市场作用和政府再分配政策背景下,国民收入差距程度反映了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效率、公平与正义。从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以增进民生福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仅仅采用传统货币收入指标很难准确衡量实际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可能据此衡量共同富裕。本文在系统厘清和评价公共服务与国民收入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广义国民收入理论分析框架,将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国民收入分配体系,赋予国民收入新的内涵;实证论证基本公共服务对广义国民收入的影响路径及其程度,以此证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是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差异的直接因素;在分析现行财政体制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收敛的基础上,聚焦对广义国民收入影响突出的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两大基本公共服务,突破现行事权划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供给制度限制,提出一套完整的制度性改革方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收敛,缩小国民收入差距,客观评价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