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意义、现状、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1 .农村妇女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保护她们的土地权利 ,就是保护农村、农业和农户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伴随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农村的男性劳动力更多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到城镇务工经商 ,而女性则成为农村的留守大军。留守的农村妇女不仅像以前那样承担全部家务和庭院劳动 ,而且承担了原来由男性分担的农业生产活动 ,农村妇女劳动负担呈加重的趋势。在一些地方 ,农村妇女已经成为种植业、养殖业领域的主力军 ,农业女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妇女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妇女的生产能力和从业水平,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陈慧 《南方农村》2004,(5):42-4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滞留是制约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对劳动力转移需求的增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的转移,我国自80年代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打工浪潮。这种流动满足了流入地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同时也为流出地增加了大量的非农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然而,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却举步维艰。据农村统计年鉴显示,2002年广东省从事第一产业的  相似文献   

4.
吕海燕 《南方农村》2009,25(4):30-33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已出现“男工女耕”现象。农村妇女已托起农业生产的“半壁江山”。相当一部分妇女通过辛勤劳动、勤俭持家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逐步担当起家庭生活的顶梁柱和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角。本文通过对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的论述与思考,在肯定农村妇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的同时,提出了农村妇女实践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农村生活中,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农村妇女不仅是家庭的主妇,也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家庭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妇女的主体作用更是越来越突出,“农业女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农  相似文献   

6.
试论女性农业化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深入 ,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 ,并逐步地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镇。在实际转移过程中 ,农村女性转移的量少 ,转移的代价也大 ,由于户籍、性别、素质、生育、家务以及土地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制约 ,绝大部分农村妇女无法彻底地脱离农村 ,因而被滞留在农业上。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发展 ,无论对农业、农村的发展 ,还是对农村妇女自身的发展 ,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农业发展的角度 ,多数学者得出了“农业女性化”的认识 ,即更多地或完全地关注农业劳动力中女性比重上升给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 ,而只有较少的学者 (主要是…  相似文献   

7.
一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经历着剧烈的结构性变化。农业劳动力迅速集结于非农产业部门,是这场经济结构大调整的主要特征。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农村妇女劳动力并未直接参与这场深刻变革,她们的大多数依旧滞留在农业内部。以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郊区为例,农村男女劳动力性别结构比是100:93,而务农劳动力性别结构比竟高达100:155。为什么妇女劳动力会滞留在农业内部,使农业劳动性别结构严重失调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段鹏飞 《南方农村》2012,28(5):64-67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探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农村的稳定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人才流失、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我们应加强农村教育,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有效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立足于四川省南江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南江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聂荣 《农业经济》2003,(10):31-31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所能承受的劳动力负荷 ,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并消除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测算 ,1978年 - 2 0 0 0年 ,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苏北节约型农业发展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节约型农业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农村劳动力流出对节约型农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进行分析,揭示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苏北农业新技术引用、新品种推广、农产品流通及农民收入的增长,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强农业劳动力技能培训,发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作用,重视农产品市场建设,拉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等对策,推动苏北节约型农业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是社会的主体,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广大农村妇女与农村男子一样,也肯定是农村的主体,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还通过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方面,作为农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生存状况与...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实 《农业经济》2002,(10):35-3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报为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农业富余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如何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正以几何级数加速跨地区流动,笔者认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的总体情况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有4.6亿农村劳动力。而且今后平均每年还将新增1000万人。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农村劳动力总供…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农村有剩余劳动力1亿人以上,加上今后每年新增加劳动力10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进一步增加。在治理整顿时期,城乡经济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降低,有的乡镇企业关停,有些从农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又流回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使他们合理流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安定团结的极为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农业、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研究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山西农村劳动力发展变化特点 1.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了一个转移与复归并存的发展过程。1978年以前,山西农村劳动力配置主要滞留在农业领域,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6.10%。随着山西农业超常规增长时期的结束,1984年乡镇企业的蓬勃崛起,我省出现了农村工业化高潮,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到1985年,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到70.6%,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15.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在各业间的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到1988年末我省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下降为69.2%,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七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红 《农业经济》2000,(5):30-32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和模型二战以后,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变二元经济为一元经济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这些因素必然引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并导致农村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农业规模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专业化经营水平.本文以铜川市烟叶生产农场化为例,对该市劳动力转移和烟叶生产规模化经营等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阶段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决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向明  石海 《农村经济》2002,(9):45-47
改革开放 2 0多年 ,在新的经济制度、新的生产方式条件下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带来了农村迅速蓬勃的发展。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 ,以往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的各方面因素已大有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又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 ,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剩余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转移将关系到农村经济未来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 ,这是我国当前处理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键一步。一、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1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实状况。2 1世纪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