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选取涵盖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2007—2021年面板数据,将“贸易—经济”关系研究视角拓展于知识产权贸易,探讨知识产权贸易对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贸易对经济“双循环”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且经由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旧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贸易通过结构效应、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深入作用于经济“双循环”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深,知识产权贸易对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提升企业出口能力是中国推进“双循环”战略和建设贸易强国的关键,而对外援助作为重要的经济外交手段,可以发挥“以援促贸”功能。文章通过构建对外援助与出口的理论与计量模型,探讨了对外援助是否能提升援助国的出口能力及其传导机制。理论研究表明,对外援助作为受援国重要的经济资源补充,通过嵌入受援国产出模型,影响了受援国的生产要素,发挥了要素深化作用,提高了受援国潜在产出水平和进口需求,最终实现援助国出口增长。实证分析证明,中国的对外援助可以提高受援国的基础设施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人力资本指数,进而推动受援国经济增长,并且带动中国企业出口规模扩大,中国的对外援助具有“互利共赢”性质。然而,对外援助的“贸促”功能具有异质性,对于他国出口可能存在“挤出效应”,援助与出口具有适配性。稳健性检验发现,商业性质的援助相比发展目的的援助更能促进中国企业出口,但金融危机可能削弱了对外援助与出口的联系。为此,应进一步调整对外援助政策,围绕中国贸易强国战略,合理布局援助重点和领域,以提升企业出口能力,防范和化解国际重大风险对出口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论美国贸易调整援助计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对因进口而造成损害的产业及工人提供帮助,减少贸易对国内产业的冲击和负面影响,1962年美国出台了《贸易扩大法案》,并提出了贸易调整援助计划。该计划发展至今,已经在目标、内容等方面有了变更和完善。通过对该计划的起源、发展和内容的详细论述,认为我国应借鉴美国贸易调整援助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将我国贸易调整援助实施目标定位于提高受贸易影响的企业竞争力和失业工人竞争力,最终扩展到为符合条件的工人提供现金等援助;在实施框架上应以省为单位,在财政部(厅)下面设立特定的贸易调整援助处,负责所有贸易调整援助计划援助资格的审查、确定和发放;同时对所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工人实行选择性援助以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4.
“两头在外”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使中国数字贸易陷入“模仿创新”和“低端锁定”的困境。基于创新能力和产品空间的视角,使用投入产出方法,探讨双循环新格局是否能够促进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双循环新格局对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参与国际循环通过后向模仿创新能力中介渠道对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而参与国内循环通过前向自主创新能力中介渠道促进了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其促进作用分别受产品空间密度和技术复杂度的调节影响。拓展分析揭示了双循环新格局对中国数字贸易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研究为中国数字贸易企业应对逆全球化和外部风险的冲击与挑战,形成双循环新格局,特别是利用国内统一大循环的超大规模优势来培育本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空间密度和技术复杂度,最终实现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垂直专业化及调整成本问题是近年来产业内贸易研究中所关注的两个新的领域。垂直专业化是推动中间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因,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当代国际生产分工出现的新变化;而产业内贸易与调整成本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平滑调整假说”,还需要进一步的经验实证,它与产业内贸易变量、调整成本变量和调整间隔时期变量的选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直接给中小企业带来市场风险,由其引发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更甚。国内企业法难以预防和抵制外贸风险和侵害,在外贸法体系中构建中小企业贸易调整援助制度至关重要。援助不是目的,调整才是根本目的。贷款、补贴等财政援助可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应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在产业、劳动技能、管理、市场等方面及时作出人事、财物和制度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就业。  相似文献   

7.
在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产业链及价值链持续调整的背景下,探究中国双循环协调发展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趋势分析、马尔可夫链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剖析了中国省域双循环协调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双循环协调发展整体呈现向好趋势,但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及动态调整特征,沿海省份作为承载内循环与外循环衔接的重要节点,协调水平相对较高。(2)双循环协调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而且双循环发展存在明显“俱乐部收敛”现象,受邻近区域影响,层级跨越较难进行。(3)企业家精神、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导向、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能正向驱动双循环协调发展,外部投资环境、市场化水平、网络发展环境的优化也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决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涉及双循环重心变化问题,高质量发展的要义之一是生产率增进。本文将双循环重心变化嵌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从资源重新配置效率视角,演示双循环重心由国际向国内转变对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增进效应的影响,而后利用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以国际循环为主体的贸易自由化导致集约型资源错配和扩展型资源错配,从而抑制行业总生产率增长;而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贸易自由化则有助于提高行业内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行业总生产率增长。因此,转变过度依赖国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增进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效应,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知识产权贸易对“双循环”有效联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关键的作用机制在于,从技术维度看,知识产权贸易主要通过发挥要素配置优化、技术创新协同、产业结构升级三项技术创新作用机制,对“双循环”有效联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从市场维度看,知识产权贸易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消费催生、需求引领倒逼、消费能力提升三项消费扩容作用机制,促进“双循环”有效联动。选取2001—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上述理论预期的正确性及其作用机制的存在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从知识产权贸易角度深化认识“双循环”有效联动的影响因素,而且对于如何从技术维度和市场维度探寻知识产权贸易促进“双循环”有效联动思路和对策,也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成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嵌入式投入产出表匹配中国工企—海关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对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保护主义阻断了国际循环的技术扩散机制,促使中国数字贸易企业走上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道路,通过发挥双循环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激发中国数字贸易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数字贸易质量水平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双循环格局对一般贸易、全球金融危机后、东部地区的数字贸易质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现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经贸摩擦导致对外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章以此为视角,通过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外贸易和政策因素,分析我国2012—2018年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第一和第三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促进,第二产业仅受到国际循环的促进,而地区消费则阻碍了第二产业发展;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仅受到国内循环的影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已完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未能有效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仅第三产业受到资本的促进,消费和对外贸易对其产业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已基本参与到“双循环”之中,但较弱的消费潜力对产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相似文献   

12.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依赖中国产业及企业在中高端融入全球供应链。受国际环境复杂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产业及企业与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缝隙”正在显现。为了支持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国产业及企业必须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现阶段中国产业及企业还不具备重构全球供应链的实力,面对与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缝隙”,要打造中国价值链以提升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瞄准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突破几个可自主的核心点与关键环节,通过“多点多线多环”布局强化中国产业及企业与全球供应链的黏连性,加快弥合“缝隙”,进一步提升中国产业及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通过建立一个内生和外生比较优势并存的理论模型,以超边际分析方法探讨了双循环贸易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其经济效益,并结合中国经验展开实证分析。理论研究表明,交易效率持续提高是引起一国贸易分工结构从“封闭式结构”向“以国际循环为主结构”演进,再过渡到“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结构”的核心驱动力量;技术进步和人口规模扩大在推动传统贸易结构向双循环贸易结构跃迁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贸易分工演进将显著提高人均真实收入、优化要素配置、拓宽市场容量。稳健的实证检验证实了上述命题。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交易效率提升诱发的分工演进在推动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非线性效应。本文的结论和发现为科学认识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黄淼 《环境经济》2004,(12):42-45
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相互渗透交叉、环境、人口、经济、科技、贸易等传统“低政治”对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国际援助理论也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研究领域。环境援助作为对外援助的一部分,在国际合作中发展迅速。充分利用环境援助发展环境治理,有利于加强国际环境使用,共同治理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11月3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主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18国际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主题是“‘一带一路’与国际发展合作:援助、贸易与投资的互动”。一百余位来自高校和部委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会议,从经济学的视角讨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理论框架和战略、援助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分析、中国参与国际发展融资及其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完善的对外援助监督评价体系,虽然已有一些对援外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规则,但既没有独立的评价机构,也没有可操作的规范,对援助有效性的评价也规定的不够详尽。通过对美国、日本的对外援助监督评价机制和WTO贸易援助评价机制的考察,本文认为我国应从对外援助监督评价理论研究、对外援助立法、对外援助监督评价机构设置以及对外援助实效考核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对外援助监督评价制度,实现依法援外、有效援外。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取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双链”数字化对经济双循环的作用机制,并采用门槛模型分析全球化对“双链”数字化经济双循环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链”数字化可促进经济内循环发展,并与经济外循环呈“U”型曲线关系;在不同“双链”数字化及全球化门槛区间内,“双链”数字化对经济外循环的作用逐步由抑制转变为驱动;较低的全球化水平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提供更多可能,提升“双链”数字化的经济内循环效应;实现经济外循环发展则需适度提高全球化水平,促进供应链数字化升级以提升“双链”数字化水平,打破经济双循环面临的国际性约束。  相似文献   

18.
上海港位居我国东南沿海腹地,环抱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圈,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港口。本文应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2021年14个主要上市港口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港的港口经营效率与我国其他上市港口相比仍有进一步完善空间。因此,针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提出整合资源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加快科技创新与赋能、把握投资调整机遇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平滑调整假说”,从产业内贸易角度构造了相对要素调整指数来区分同一产业在不同的生产要素上的调整压力的差异,并用A指数、S指数和S’指数测算了我国工业20个行业的贸易调整成本.研究表明:我国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贸易调整成本较低,而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贸易调整成本较高,进口扩张型行业的平均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出口扩张型行业,且同一行业在不同生产要素上的调整压力不同.因此,应支持和鼓励中、高技术行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低技术行业的合理转型和优化升级,并重视贸易对不同生产要素的调整成本以降低结构性失业风险.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经历了“改革之初的城乡循环探索”“农业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实践”和“乡村振兴下的城乡经济循环系统构建”几个阶段。农业融入“双循环”发展,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是解决农业融入“双循环”发展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