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本文从投资组合视角出发,在考虑投资组合权重的前提下,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投资组合中不同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对投资组合中权重较高的企业发挥了积极监督效应,抑制了该类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对盈余管理类型细分后发现,机构投资者同时抑制了该类企业正向与负向盈余管理。现有文献主要关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忽视了投资组合的权重,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机构投资者、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反映公司治理效率的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作为关注要点,深入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治理效果问题.本文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于无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并且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本文还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否有效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显著高于无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而且信息披露质量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而提高.本文还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信息披露对于盈余管理的监控作用更为显著,并且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以上发现意味着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已经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保基金作为证券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能否发挥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实现其社会效应愈发被社会各界所关注。本文从社保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前后公司盈余管理变化的角度来衡量社保基金持股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社保基金与其他投资机构者一样发挥了监督作用,能够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有效抑制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时发现,国有持股比例、公司规模对社保基金的这种治理效应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利用手工收集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地理距离数据和投资者持股比例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空间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空间集中度越大,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大,且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空间集中度能够通过审计监督、分析师关注对公司盈余管理形成显著的中介因子效应。总体而言,本文结果认为机构投资者彼此之间的空间关系能够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这为资本市场发展机构投资者,释放监督作用提供了政策制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03至200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二阶段回归方法,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上市公司的治理,其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地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是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利益相关方及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修正Jones模型对证监会行业分类下的商务服务业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商务服务行业上市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其中包括了扩大利润的正向盈余管理和隐藏利润的盈余管理.文章的相关分析,为监管机构如何对商务服务业有效管理提供参考,同时为投资者有效识别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7—2017年的数据,研究境外直接投资如何影响应计盈余管理。研究发现:当东道国采用趋同IFRS的会计准则时,境外直接投资能够显著降低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当东道国未采用趋同IFRS的会计准则时上述关系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出于市场与效率寻求动因的境外直接投资对应计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更显著;东道国会计准则趋同从内部代理冲突和外部信息环境两个角度缓解了境外直接投资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投资于会计准则趋同东道国降低正向应计盈余管理的效果比降低负向应计盈余管理的效果更强;投资于会计准则趋同的东道国对企业总体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与通过销售操纵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显著负向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鼓励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支持上市公司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合理开展境外直接投资活动。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以目前我国A股市场上的33家旅游相关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Jones模型对其盈余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现象,既有扩大利润的盈余管理也有隐藏利润的盈余管理。文章分析研究旅游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既有助于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又有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9.
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性,个人投资者往往难以从会计数据中识别盈余管理;而作为投资专家的机构投资者能否识别盈余管理,并将其融入到市场价格机制中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股票累计超额报酬率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较高的股票的超额报酬率与正向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股东能从会计信息中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将其反映到市场价格机制中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机构投资者持有投资组合中行业的极端收益作为导致机构投资者“分心”的外生冲击事件,以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分心”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分心”会促使股价同步性上升。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机构投资者“分心”带来的监督缺失效应,会通过降低会计信息透明度进而造成股价同步性上升。此外,监督作用更强的专注型机构投资者“分心”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更大。内外部治理环境较差容易为管理层的不当行为创造空间,增强了机构投资者“分心”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本文从机构投资者有限注意力这一视角,发现机构投资者“分心”对公司信息披露和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这为监管部门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引导机构投资者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小板与创业板近两年首发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公司首发上市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上市前一年盈余操纵的程度显著下降,但创业板公司盈余操纵程度大于中小板公司。虽然盈余操纵行为推高了发行价,但投资者的认购热情未受到影响,首日投资回报取决于投资者情绪,与盈利能力及成长性无关。首发上市时的盈余操纵程度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但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现象导致盈余质量下降,而机构投资者和会计师事务所也未能显著提高盈余质量。创业板公司盈余质量整体上低于中小板公司,但规模大、成立时间长的公司盈余质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2007-2011年应用过衍生品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应用衍生品及其投机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担心企业应用衍生品尤其是应用衍生品的投机行为会损害其自身的利益,并且这种担心超出了机构投资者通过积极的监督来保障自身利益的意愿,因此,机构投资者倾向于减少对那些应用衍生品公司的投资,大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此外,证据还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并不普遍,份量也较轻;衍生品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亦不普遍并且应用的程度很低,大多数应用衍生品的公司是为了套保,但一旦投机则非常严重;机构投资者较为看重应用衍生品公司的成长性,而反感其业绩与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0~200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度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在区分盈余管理的方向后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迫使上市公司进行正向盈余管理;在行业中处于竞争优势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且倾向于负向盈余管理。这表明,在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存在负面治理效应,从而可能激化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2012-2020年深交所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机构调研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调研与盈余管理存在U型关系,机构调研的监督治理和合谋获利效力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非对称性影响,而良好的调研信息披露质量能够缓解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削弱两者U型关系,这为健全资本市场监管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外资的进入或将带来投资者结构的“鲶鱼效应”。本文以我国2010至2020年的公募基金为研究对象,利用持股组合的盈余质量来刻画投资偏好,探究了沪深港通开通后北向资金的进入对基金投资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北向资金的进入显著提高了基金持股组合的盈余质量,即更偏好高盈余质量的公司股票。进一步,本文得出了两条主要影响机制:一是对高盈余质量股票信息环境的改善,北向资金的进入促进了卖方分析师群体对高盈余质量股票的投研分析,有效激励公募基金持有分析师关注更多和盈利预测更加准确的高盈余质量股票。二是对北向资金引起的学习效应,北向资金成熟的投资风格和可观的市场收益引起了国内公募基金对其持股组合的学习与模仿,特别是对蓝筹股的偏好增加,进而促进其投资组合盈余质量的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能够通过鲶鱼效应来改善投资者质量,进一步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和盈余管理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认为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公司治理,其持股比例越高则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大,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在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受到有效的监督;而公司治理水平低的公司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环境和机会。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机构投资者对其持股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作用,本文建立盈余管理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之间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利用沪深主板A股市场上市公司2004~2013年的观测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克服因方程联立和变量遗漏所引起的内生性偏误后,机构投资者对其持股公司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结果也表明,在2004~2013年,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其持股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变动。结果还表明,在2007~2013年,证券投资基金对其持股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并成为机构投资者参与持股公司治理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跨国发展的挑战。本文利用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企业投资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投资于其他境外国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相比投资其他境外国家,投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企业盈余管理水平提高,尤其是当东道国的经济风险或制度风险较高时;其次,调节机制检验发现,当分析师关注越多、面临的市场压力越小(即投资当月的市场反应越好)时,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的企业将显著降低其盈余管理水平;再次,异质性分析表明,当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的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或处于重点产业内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盈余管理水平;最后,本文还发现当东道国经济风险和制度风险较低时,“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企业中长期经营业绩并降低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9.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依据行为金融理论,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既会导致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也会导致负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比例越高的管理团队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管理团队的年龄越小越有可能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管理团队学历越低越有可能进行负向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对研究公司选择会计政策行为,治理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乃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均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机构投资者持股是否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产生影响,取决于机构投资者在企业中能否发挥公司治理作用及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能够给机构投资者带来的价值。本文区分产权性质,分析不同的产权性质下机构投资者持股给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却并不影响非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此外,机构投资者秉持投资回报最大化的理念,更倾向于促进企业的经济责任类项目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