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外部治理力量,分析师日益受到学界与实务界的重视,但现有研究对分析师的治理效应尚存分歧。鉴于此,本文综合考虑了分析师的“信息中介效应”和“市场压力效应”,以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分析师对杠杆操纵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分析师对杠杆操纵具有双重治理效应,二者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分析师关注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抑制杠杆操纵;机制检验表明,两类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是分析师对杠杆操纵产生双重治理效应的主要实现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分析师与杠杆操纵间的倒U型关系主要存在于商业信用融资能力较弱、低股权集中度、低市场化程度的企业中。这些研究结论为更好理解分析师的双重治理效应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我国完成“去杠杆”的任务,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自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去杠杆要求以来,去杠杆被列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经济工作之一。然而,在诸多现实约束下,高杠杆企业去杠杆并非易事,因而可能出于以下动机进行杠杆操纵:(1)迎合政策和监管要求,形式上完成去杠杆任务;(2)粉饰企业杠杆状况,增强企业投融资能力。杠杆操纵的常用手段主要有:(1)表外负债;(2)名股实债;(3)其他会计操纵手段。杠杆操纵的潜在影响主要表现有:(1)增大会计信息风险,误导股东、债权人和政府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2)增大代理成本,降低企业投融资效率。鉴于此,应当同时从微观企业层面和宏观监管层面采取措施,防范和限制企业杠杆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3.
中小银行公司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与中国经济在2008年企业大规模举债、2012年大规模非标融资、2016年刺激房地产的三次加杠杆有着密切的联系。2018年开始的防范重大金融风险,逐步稳妥地去杠杆,已成为监管当局和各家金融机构的共识。金融去杠杆的实现与中小银行公司的业务转型密不可分。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小银行公司业务的现状,然后从分析金融杠杆本质及已形成的事实入手,进一步研究了金融去杠杆的实现路径,随后对实现金融去杠杆对中小银行公司业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稳定负债、回归服务实体本源、提升资产定价能力、量化风险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小银行通过公司业务转型实现金融去杠杆和自身业务的长远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制度背景,以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企业为样本,构建企业去杠杆策略的度量指标,实证检验企业去杠杆策略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增权”策略,采用“减债”策略去杠杆显著提高审计定价。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现象在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以及机构持股比例高的情形下得到缓解;企业的去杠杆策略通过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息披露风险三条路径影响审计定价。最后,进行了敏感性测试和内生性检验,证实了上述结论。研究不仅拓展了企业去杠杆经济后果与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而且对政府实施去杠杆政策和企业制定去杠杆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营负债杠杆与金融负债杠杆效应的差异性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企业的负债划分为经营负债与金融负债,以2001—2005年期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检验了经营负债杠杆与金融负债杠杆对公司创值能力和成长性影响的差异性。结果发现:①经营负债杠杆比金融负债杠杆对公司的创值能力和成长性产生更大更显著的积极效应,即拥有更多的经营负债更能提升公司的创值能力和成长性;②两种负债的杠杆效应均存在"规模效应",即公司的规模越小,杠杆效应越强;③金融负债杠杆与经营负债杠杆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即随着金融负债杠杆比率的增加,经营负债杠杆效应会显著增强;反之亦然。显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制定其负债安排策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结构性去杠杆要求在精准识别企业杠杆率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去杠杆、稳杠杆和加杠杆,而数字金融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政府和金融机构准确识别企业杠杆率和经营状况,为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提供可行思路。本文根据修正MM理论和权衡理论,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2011-2018年上市企业数据,研究数字金融对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具有加杠杆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优质企业具有加杠杆效应,对普通企业具有稳杠杆效应,而对劣质企业具有去杠杆作用。政府应充分利用数字金融,强化数字金融监管,稳步推动企业结构性去杠杆;企业应提高发展质量,保持合理的杠杆率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金融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区域内和区域间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运用空间偏微分方法,依据测算出的2010—2019年我国各省(区、市)四部门金融杠杆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数据,考量我国四部门金融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空间溢出。结果显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趋同性特征;由于金融杠杆部门结构和所在区域的不同,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区域内溢出存在显著差异;此外,金融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区域间外溢效应明显,忽视该区域间溢出,将不利于准确评估金融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张瑶 《财会学习》2021,(12):70-72
本文采用2011-201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选取其中的过度负债企业,实证研究了过度负债企业去杠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负债企业去杠杆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在影响路径方面,财务风险在过度负债企业去杠杆对企业绩效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结构性去杠杆提供一定的启示,即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比率,规避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9.
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是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在对企业杠杆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关联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复合系统性压力指数法测度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建立了马尔可夫区制状态转换模型,以挖掘企业杠杆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及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动态关联机制。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波动明显;企业杠杆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间存在动态关联,且两区制特征明显,高压力时期的关联效应比低压力时期更显著;企业杠杆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会通过影响宏观经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间接影响;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相互间存在负向影响。鉴此,现阶段应控制好从"结构性去杠杆"向"稳杠杆"转变的节奏,利用"双支柱调控"熨平局部金融失衡和杠杆结构性问题;同时,密切关注部门间金融风险的交叉传染,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进而从根本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企业的高杠杆、高负债限制了企业进一步融资的能力,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带来的系统风险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促使经济不断下行,进而可能引发全社会的信用危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杠杆",引导社会资本"脱虚入实"。本文首先从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和企业重复产能建设、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追求GDP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等入手,剖析企业"高杠杆"的成因;其次,从直接减债、债务重组、企业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探讨企业"去杠杆"的方式;最后,从政府加杠杆、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轮驱动、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创新融资方式以及实行差别化信贷享有权,营造健康的金融环境等方面,提出企业"去杠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杠杆收购由于具有高负债、高风险、高收益及高投机的特点,在80年代的美国成为企业并购的新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经济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已成为时代的潮流,杠杆收购作为低成本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成为我国企业合并和资产重组的一种选择.本文将主要围绕企业杠杆收购的概念、杠杆收购的主要特点、杠杆收购的一般程序以及实行杠杆收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快速增加。企业的高杠杆率,为金融风险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因此,企业去杠杆化刻不容缓。通过依托河南省73家上市公司数据,结合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前非金融企业杠杆资金的现状及影响"去杠杆"的主要因素,并寻求"去杠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杠杆操纵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杠杆操纵压力越大(或曰杠杆操纵动机越强),其有利于控制账面杠杆率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且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强,表明杠杆操纵动机确实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特殊动机.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和拓展了盈余管理动机方面的研究文献,从资产负债表信息出发研究盈余管理动机,揭示了出于杠杆操纵目的进行盈余管理的这种特殊动机;而且提示公司内外部治理主体尤其是投资者关注资产负债表信息质量,尽力甄别可能存在的杠杆操纵,准确认识企业债务风险水平和收益质量.  相似文献   

14.
金融中介的高杠杆及其顺周期性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杠杆的顺周期对于优化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稳定实体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我国金融体系三大支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选用2010—2019年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三者杠杆顺周期行为的存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金融中介存在杠杆顺周期行为,二是不同类型金融中介对杠杆顺周期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三是相同因素对不同类型金融中介杠杆顺周期的影响存在差异。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将三者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15.
刘嫦  张莉莉  李瑾 《投资研究》2022,(9):106-126
为稳定股价,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证监会提出杠杆增持这一方式支持产业资本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但杠杆增持可能诱发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控股股东杠杆增持对企业资产误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企业存在杠杆增持以及杠杆增持水平提高时,投资者非理性程度也会随之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随之降低,加剧企业资产误定价程度。相比于熊市状态,控股股东杠杆增持与资产误定价的正向关系在牛市状态下更为显著;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带来的杠杆风险能够发挥警示作用,降低杠杆增持引致的资产误定价;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缓解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发挥治理作用。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控股股东杠杆增持所引致的资产误定价将加剧股价崩盘的发生。本文丰富了控股股东杠杆增持和资产误定价相关研究,对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去杠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着社会资金"脱实向虚"、资产泡沫过度膨胀等突出问题,金融领域的"去杠杆"成为了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主要着力点。当前的金融高杠杆属于宏观的系统杠杆,表现为金融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快速膨胀,实质上是货币信用机制的再造。本文首先就此轮金融高杠杆的发展成因在业务模式及内在动因上进行了微观解析,再就金融高杠杆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金融"去杠杆"的现有路径与未来的政策框架进行归纳和展望。本文的研究表明:金融高杠杆主要源于同业资金流转链条,依靠同业存单、同业理财、银行委外与表外业务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资金空转的套利机制;金融杠杆的快速上升潜藏着系统性风险,导致广义货币增速被低估,同时会引发交易性资产价格波动。逐步出台的金融"去杠杆"监管政策,短期内强化了监管,去杠杆初见成效;但长期看,未来应该着力于制度化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设。下一步,应持续地改革和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监管的统一协调与金融风险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17.
李婷 《财会学习》2023,(12):46-48
在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中,中小企业的数量与日俱增。大多数公司因管理不善而出现负债,但一些公司高管巧妙地利用这笔债务进行融资,并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来解决其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财务杠杆原理,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财务杠杆的角度分析和阐明了负债经营的重要性,更好地利用企业的财务杠杆解决其资本问题,提高其外部竞争力,改善其发展,促进企业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8.
张强 《审计研究》2023,(1):48-56
当前大型企业集团“爆雷”事件层出不穷,国企、民营和合营企业概莫能外,巨额债务违约有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本文分析了海航和恒大等典型大型企业集团由盛及衰的过程,发现投资激进,经营不善,以高杠杆高负债驱动增长,隐匿表外负债,关联方违规占用和转移资产,控股金融机构作为融资工具是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提炼出预警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需要着重关注的指标和特征,据此提出需要重点审计的事项,从审计角度构建揭示和预警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危机的模型。并围绕防范化解大型企业集团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建议相关部门完善特殊目的实体相关会计准则及信息披露制度,审计机关着力揭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造假、虚假去杠杆和债务风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环保税立法改革事件,从财务杠杆操纵角度考察了环保税实施对排污企业产生的非预期效应。研究发现,环保税改革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杠杆操纵程度。且这一结果主要是因增加企业创新压力、遵循成本和形成企业融资劣势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财务杠杆高、融资约束严重、所处地区信贷供给水平低和环境治理严格的企业,在环保税改革后杠杆操纵动机更强;然而,这在扩大贷款规模的同时增加了潜在风险。本文从企业财务杠杆操纵视角为环保税实施产生的非预期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双碳”目标下如何防止企业虚假降杠杆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蒋凯霞 《会计师》2020,(3):36-37
财务杠杆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企业负债经营的背景下,更好的利用和处理好财务杠杆的相关事宜,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是宏观层面的发展指引和导向,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我们分析基于财务杠杆视角下的企业发展战略的设计和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