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活垃圾污染已成为困扰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选取广西南宁市的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南宁市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西部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有着积极的认知与态度,而外界规范对其支付意愿的影响较小,且居民对相关机构缺乏信任,无法感知到自己所缴费用能够带来环境改善。本研究的结论不仅有利于南宁市顺利推进垃圾分类政策,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助于解决我国西部城市的环境问题,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城镇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模型,针对南通市548份调研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发现,居民分类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政府行为等因素均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产生影响,其中,分类态度对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最大,主观规范次之。未来,要切实提高城镇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知;尽快建立健全垃圾分类体系,不断优化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强化垃圾分类硬件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储运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大、老年人口呈现高龄化和空巢化背景下,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核心化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我国农村中年农民的养老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并随之对养老方式产生影响。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发现,在保留对子女的依赖性的同时,农村中年居民的养老独立意识显著增强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意识;持有不同养老观念的农村中年居民对其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不同,农村居民的养老独立性越高、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的意识越强,对社会化养老的认同感越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杭州市实地调查,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结合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杭州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经济价值估值。结果显示:1年龄、家庭收入水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等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2研究对象对5年内将杭州市垃圾减半这一目标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2.4元/月,每月约可产生1630.22万元的经济价值,该结果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极具参考意义,为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村环境治理关乎乡村振兴的成效,农户的参与与否及其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效。基于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对福建、安徽、陕西三省的529位农户进行了调查,采用双栏模型检验家庭人口流动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及其支付额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额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此外,不同省份区域人口流动对环境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步骤。而村民心理是村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关键。与此同时,激励也会影响村民垃圾分类的行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金华市两个垃圾分类示范村村民的垃圾分类态度、认知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村民对垃圾分类呈支持态度,但是村民对垃圾分类知识却知之甚少。物质奖励以及村干部的表率对村民垃圾分类积极性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个结果,本文提出了有利于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和改善村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28个乡镇581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s模型,分析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共支出透明度、农户对其他村民的信任程度、周围农户参与情况、被访者年龄是影响农户参与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因素;信任和社会参与网络是农村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意愿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垃圾产生端是垃圾分类的核心节点,因此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TPB-VBN整合模型作为基本理论框架,将垃圾分类激励政策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对居民垃圾分类意愿进行实证分析。修正后,TPB-VBN整合模型得到结构方程验证。经分析,后果意识和环保意识对责任归属有积极影响,后果意识、责任归属与激励政策对个人规范有积极影响,个人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居民垃圾分类意愿有积极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从政府、企业、社区三个角度提出对策,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  相似文献   

9.
关江华  黄朝禧 《改革》2013,(8):78-85
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包括农户非农收入比例、农户对住房满意度、农户获得家庭外资金渠道和农户对流转政策知晓度。从区域来看,在非农收入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农户参与农村社会组织个数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有一定作用。促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应建立健全各类农村社会组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设立和完善土地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扶持农户自主创业和就业;加强宅基地流转政策宣传,凸显农户主体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农户中,有较大比例的有效借贷需求得不到满足。文章从"农户是否具有融资意愿""农户的融资意愿是否得到满足""谁更可能满足农户的融资意愿"三个方面采用二元及多元logit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随着家庭金融资产的增加,农户融资意愿先减弱后增强;山东中西部地区农户以及新型农业主体更容易产生融资意愿,家庭人口数量越多、受教育程度越高、金融基础设施越多、支柱性产业影响越大,越可能产生融资意愿。正规金融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户的融资意愿,但随着家庭金融资产的增加,农户表现出对正规金融的青睐。正规金融机构为解决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措施依然是农户获取正规金融融资的重要羁绊,POS机、ATM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方便存取、支付,对提高融资意愿的满足程度作用不大,因而正规金融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互助民间金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农户的融资意愿,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但随着农户家庭金融增产的增加,农户对互助民间金融的劣势越来越敏感,因而互助民间金融的发展需要有新形式,目前试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彬迪雅  吕晨 《科技和产业》2022,22(6):97-103
居民垃圾源头分类对于促进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616份北京市居民调查问卷,通过模型定量分析北京市政府垃圾分类宣传对于居民垃圾分类态度及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宣传频率和多样化宣传方式均可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的态度及意愿;垃圾分类态度在政策宣传和意愿中具有中介效应;电视、宣传栏、条幅和宣传单页方式最为有效,经济激励无法提升居民态度。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北京市垃圾分类宣传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得到广泛关注。文章采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样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所在地区等方面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对影响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的因素,建立Logit模型。实证研究结果发现,57.2%的农村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一起居住;年龄越小、家庭年收入越多、子女越少的老年人越倾向与子女同住;并且,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15年CHARLS数据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对土地流转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农户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其对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替代效果越明显,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也就越低,因此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及土地流转率也会随之提高。同时,研究发现农业固定资产价值越高对土地流转的抑制越强,农业固定资产价值高表明农户从事农业的沉没成本高,因此不愿意流转出土地。相对于东、西部地区土地流转具有显著差异,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城镇化进度快、非农就业机会更多,因此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更倾向于流转土地。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建议: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是促进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大农业固定资产补贴力度、加快发展西部地区二三产业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也会为促进土地流创造有例条件。  相似文献   

14.
高原  韩芳 《科技和产业》2022,22(6):18-25
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居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农村居民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只有农村居民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才能让农村居民产生更加积极的亲环境意愿和行为。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的整合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亲环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个人规范都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亲环境意愿产生正向的影响;后果意识和责任归属对个人规范产生正向的影响;亲环境意愿对亲环境行为产生正向的影响。以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来提升农村居民在生活垃圾处理中的亲环境意愿和行为。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关系是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加直接激变农村收入结构的变化。利用中部八省和西部十二省(市)的1998-2012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计量模型,通过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对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都存在正影响,但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更大;进而分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迁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迁将会推动城乡结构的演变,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根据鹿西海岛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行为差异,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从生态文明视域,运用计量统计学方法对海岛居民垃圾分类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居民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向老龄化等因素是造成垃圾分类实施困难性高居不减的重要原因。为有效推进海岛垃圾分类,应增加海岛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  相似文献   

17.
张佩佩  李雅静 《科技和产业》2023,23(15):143-148
研究资源型城市居民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各地区实行减污降碳。基于山西太原443份调研问卷,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测算居民的支付意愿及支付额度,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Tobit模型对支付意愿及支付额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79.2%的受访者具有正的支付意愿,平均支付意愿为28.16元/(月·人),其中受教育程度、家庭总收入、是否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本地居住时长、是否关注空气质量以及空气质量对健康危害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性别、年龄、职业、居住位置、对空气质量的现状满意度以及对政府采取措施的满意度影响不显著。为此,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合理制定支付标准,制定相应的实施政策,以引导居民支付空气质量改善的费用。  相似文献   

18.
家庭收入风险对中国农村居民营养摄入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云森 《南方经济》2012,(10):200-213,227
本文使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分析了收入风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摄入的影响。两阶段GMM估计结果表明收入风险较大对居民日均热量摄入有显著负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收入风险提高导致居民减少在蛋白质和脂肪方面的摄入。本文的研究表明在缺乏社会保障以及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无法有效避免收入风险对基本生活消费的影响,突出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稳定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是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步骤,而居民心理又是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认知、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居民的垃圾分类认知水平较低,不过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持赞成态度,并且绝大多数居民都有过垃圾分类行为。性别等人口统计变量和垃圾分类能力对垃圾分类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并且垃圾分类认知、态度和行为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0.
张娟 《乡镇经济》2007,(11):49-52
文章以江苏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t模型,分别从农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区特征,考察农民参加培训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受正规教育不同程度、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户社区周围农户参加培训的比例、电话的可获得性以及村干部对培训重视程度等对农民参加培训有显著性影响;但并不是每一个农村劳动力都愿意参加农民培训,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吸引有培训意愿的农民参加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