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社会群体分化的空间表征,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而变化。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传统社会、近代社会、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几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因素及结构特征有所不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是演变的宏观背景,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构成演变的内在动因,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变化是演变的外在条件,渐进性和继承性是演变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新产业空间的不断涌现、演化与发展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改变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空间结构。国内外有关专家对新产业空间的产生与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做了相应的研究。新产业空间的演进带动了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研究,来探析新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结构形态变化的新问题——德国城市结构形态变化的启示张卫宁李保峰城市是一个集聚着众多人和物的地域空间,但它决不是人、住宅、工厂、学校等物资的简单混合。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按自身规律不断...  相似文献   

4.
对发展济南市楼宇经济的几点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李娜  刘芳 《价值工程》2007,26(5):40-42
楼宇经济是以城市商务楼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税源,增加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空间,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楼宇经济必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发展楼宇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经历了由服务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的城市改革,使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功能地位得到强化,部分城市开始从生产性城市向服务性城市转型,服务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空间重组和功能转移。本研究运用北京市1949-2010年第三产业各部门增加值数据和主要时段第三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状况,从产业链、产业支撑、产业融合和服务外包四种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入手,分析了服务经济作为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内在机制和空间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总结并反思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成果,提出应从四个重要层面进行近代城市史的研究,即区域城镇发展与城镇体系、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城市文化。对这四个层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近代城市的发展动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分化所导致的城市物质空间重构,以及西方城市文化对传统中国城乡模式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的形成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城市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变迁 ,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在不断的演化当中。城市的空间形态 ,归根到底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它是适应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地域职能分工的必然结果 ,但同时它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或推动或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因而 ,从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入手 ,掌握它对于城市经济的作用机制 ,对于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推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各…  相似文献   

8.
创意北京发展:经济、社会和空间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北京时代已经来临。新的时期,北京经济增长发生重大转型。文化、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度显著提升,创意中心地位逐步确立;经济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趋势显现。都市空间面临重组再造。传统城市旧区改造、新城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结构布局和都市空间扩张等模式发生变化,都市空间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与集约利用,一批立足创意产业基础上的创意新城迅速崛起;城市功能结构布局趋于融合;平面式城市建设扩张时代宣告结束。社会生态系统逐步完善。城市文化品质获得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皇家文化、奥运文化和地方文化等首都特质文化开发进入活跃期;创意性社会结构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
现代城市创意经济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宏 《城市问题》2007,(8):90-94,100
从城市经济形态演进的视角,论述了创意经济的内涵,认为创意经济是符合城市经济形态演进内在规律的高级形态;分析了创意经济在空间资源、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创意人才、资源环境等方面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提出了现代城市发展创意经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朱静 《城市问题》2011,(4):55-60
随着城市扩展,空间性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加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随之进行了重组。系统地回顾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研究,力求在争论中厘清空间分异的若干形态;在综述中透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动力;在比较中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多中心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发展应注重"质"的提高,而不应单纯追求"量"的扩张.本文认为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是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和城市功能群生态化,提出了基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的城市空间生态分区方案和建设导则,构建城市生态网架,优化调整城市空间整体布局以及城市产业和城市人居布局,并运用"三地动态平衡"理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时空安排与调控,从而引导城市空间形态的合理演化.  相似文献   

13.
城市研究领域许多学者都试图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城市研究。为了解释城市的性质和形式的差异,城市史学家们把不同环境形态下出现的城市进行类比,以便寻找出它们在演变中不变的性状,以及引起性状变化的原因。这里沿用了严格因果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同样,为了解释城市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城市社会学家们,尤其是采用结构生态学范式的社会学家们,把不同经济和文化状况的社会集团视作共生于同一环境下的竞争对手。城市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空间关系,都是  相似文献   

14.
以99昆明世博会为例,探索了大事件对城市社会空间演化的影响。文章认为,随着经济的改革,世博会植入前昆明市的社会结构已经分化,但由于城市物质空间重构进展缓慢,以及有关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变迁的社会结构并未充分完成空间化过程。1995年底昆明世博会的植入,加快了城市物质空间的重构,在城市文化与制度变迁的耦合下,推动了前阶段社会结构变迁的持续空间化,也开启了同期社会结构变迁的快速空间化进程。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后续社会空间演化至少部分可以解释为世博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将社会互动效应理论引入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空间特征分析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空间互动的存在性、具体形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首先,我国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及不同行业土地供给错配均存在空间互动行为,具体呈现为逐顶竞争的互动形态,并且这种空间互动具有明显的省界效应。随着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市场潜能和网络联系强度的提高,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及不同行业土地供给错配的空间互动程度会降低。其次,引资竞争、财税竞争、容积率规制和环境规制的执行强度竞争对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空间互动起到了推动作用。不同行业土地供给错配的形成机理亦不同,并且这种形成机理的影响效果也具有明显的省界效应。由于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市场潜能和网络联系强度的不同,城市土地供给结构错配及不同行业土地供给错配空间互动形成机理的影响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后”的城市,与过去两个世纪工业城市的差异足以使其用全新的内涵来解读,其表征着一系列新兴城市功能和形态.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在若干方面是工业城市的延续,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功能和形态.经营性城市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特征;多中心网络化成为其存在的主要形态;其空间结构也表现出扩散的特征即地理空间的蔓延和经济空间的重构.对先行国家工业化后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性总结,于我国率先完成工业化区域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城乡过渡聚落形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和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浓缩着城市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社区组织与发展商以及外来人口等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冲突等种种博弈状态和过程。从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以城中村这一特殊类型的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为切入点,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城中村空间生产的经济基础、属性特征、类型、过程、模式和治理机制等。结论是:城中村空间的生产是制度变迁和社会行动者互动博弈的产物,城中村空间的治理必须以产权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社会经济治理体系;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城中村土地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以利益平衡为切入点,促进城中村社区转型和社会融合;以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为引线,推动城乡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机制,重点剖析了杭州天然廊道空间形态、街道空间形态和节点空间形态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与杭州城市特色内涵之间的关系,对未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作了前瞻性探讨,提出塑造特质城市空间形态是保持和发展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19.
前言 城市居住空间的极化是"指构成城市居住空间的各阶层,特别是最高与最低阶层相互悬殊、彼此社会距离急剧扩大的社会现象,以及其引起在居住空间形态的强烈反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形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便是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分析,主要通过对城市外部形态的变化特征进行定量以及定性分析,从而揭示城市以及周围坏境在维度上的动态关系,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中,空间拓展同样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方法是城市分型研究,该法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最初阶段主要是用于研究城市的结构以及形态,后来人们发现,对于城市空间拓展,这种研究手段同样具有一定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拓展从内已经细化到城市的一些建筑,从外拓展到了城市体系,城市分型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空间拓展定量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